該怎樣跟孩子一起游戲?
但凡帶孩子的家長,少有不跟孩子玩兒游戲的。但如何跟孩子一起玩兒游戲這個話題,卻并不是每個人都深入思考過。本來,在一天的忙碌中,抽出時間專門陪孩子玩一玩已經是很有耐心的事情了,有些習慣嚴肅表情的家長,可能都很難放下架子真正和孩子一起放松。所以就更不要提到底該怎么和孩子玩兒這個話題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作為并沒有受過早期教育訓練的家長們,有時候也會頭痛于,即使想跟孩子玩兒,也不知道該玩兒什么,怎么玩兒。
我們先來解決不知道該玩兒什么的問題。其實之所以有這個問題,原因并不在于,我們身為家長,記住了多少種游戲的方式,其實咱們可能出發點就錯了。因為我們往往把游戲定義得過于狹隘了。非要有道具才叫游戲?非要有完整的方法才叫游戲?非要有結果才叫游戲?非要有鍛煉意義或學到知識才叫游戲?誰規定的?這是典型的大人思維。
其實對于孩子而言,生活就是游戲,一切行為也都可以定義為游戲。這有時候也是很多家長老覺得孩子容易走神的原因,多半是孩子在普通的行為中,又開始了自己的游戲而已,它不僅不是孩子走神,反而是孩子正在專心致志的集中注意力于自己創作的游戲過程。
所以,從游戲的發起來看,游戲其實分兩種,大人主導的游戲和孩子自發的游戲。我們家長經常覺得自己想和孩子玩兒卻無從入手,卻看到有些家長能隨時和孩子打成一片,其樂融融。其原因就在于我們想太多了。也許對于大一些的孩子,你可以教他下棋等有規則的游戲,但在早期,沒必要操之過急。我們其實不用執著于非要想個有意義的益智游戲或者鍛煉項目出來。其實對孩子更有益的游戲方式,是我們去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到了哪里,并且參與到孩子自發游戲中去。而且往往這種自發游戲是更加有益于創造力培養的。
舉個例子,你讓孩子刷牙,發現孩子半天沒動靜,仔細一看,他在用牙刷攪杯子里的水往浴室的墻上甩。請問這個時候,你的選擇是什么?立馬喝止居多吧?可你有沒有嘗試過,也拿把牙刷和孩子一起甩,并欣賞那個圖案更好看呢?在一起痛快玩兒過了之后,再說說下次咱們別甩牙刷了,畫畫的地方有一種畫法叫做潑墨,咱們改天去試試好不好?
哪里是沒有游戲?是你沒有發現游戲,甚至是破壞了孩子游戲而已。
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后,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在游戲中,大人應該把握一些什么原則,或者說誤區有哪些。
第一個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不知不覺攫取游戲的主導權,把陪孩子玩兒變成了指揮孩子。我們總是有太多的理由和出發點,非要忍不住說點兒什么。這雖然可以理解,但我們也需要克制,孩子的確需要在未知的領域得到我們的指點,但這并不意味著游戲的規則也需要我們去指手畫腳。我們可以做一個顧問的角色,卻不要把自己當主席。你也不是指揮家,而是陪玩兒者。如果我們總是做不好,孩子會本能的寧可不和你玩兒。這點我想大家還是很容易理解的。
第二個想提醒的是,如果的確出現需要我們干涉或者指導的地方,我們除了盡量不要采用命令的語氣,還應該提供可能性給孩子自己選擇。孩子撕紙玩兒,我們可以提供適合他撕的紙的類型,拿走不適合的,但選擇哪張紙,就不要去替他決定了。又或者詢問他,這本書撕了就沒有了,但是衛生紙我們可以撕個痛快,還可以涂上不同的顏色,撕出來更好看,咱們玩兒哪個?這對于培養孩子的判斷力和決策力是非常關鍵的。如果你意識到需要鍛煉孩子的這方面能力,那么請一定保證游戲的選擇由孩子自己做出,而不是身為家長的你。
第三個方面是,大人容易有結果導向的傾向,但孩子玩兒游戲時更重要的是過程。所以家長們有時候會覺得,好像雙方玩兒著同一個游戲,但是總不在一個節奏上。問題就在于此,你和孩子追求的不一樣嘛,你非要在結果中刷存在感,但孩子可比你寬心多了。我們何不想一想,一個游戲的結果有什么好重要的呢?我們看重的不就是過程的歡樂,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或多或少的收獲嗎?非要追求誰吹的泡泡大干嘛?咱們可不可以嘗試一下評價每個吹出來的泡泡各自有什么優點,美在哪里呢?
你是否了解你的孩子,把握他的性格特征,發現他的天賦所在,并在將來傾向性的給予他對應的發展機會呢。而做到這些的前提之一,就是你能在陪孩子游戲的過程中細心的觀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而天賦到底在哪里,我們不如在歡樂的游戲中去發掘吧。
昭哥聊聊《給父母的5分鐘極簡早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