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向我咨詢企業讀書會怎么做。
有趣的是,咨詢的這些人,都不是小白,他們都有一定的讀書會運營經驗,曾在公司做過一些讀書會活動。
那為什么會產生咨詢呢?
原因是,他們普遍發現,無論是企業員工,還是線下讀書會的參與者,參加讀書會都不太積極,要么不參加,參加時也不太專注,要么玩手機,要么聊天,很難集中精力聽分享者講書。
如果分享者講得不怎么樣,難以抓住聽眾的注意力,這種情況還說得過去。
但如果分享者口若懸河,講得滔滔不絕、有聲有色,參與者依然難以投入其中,這種情況就比較棘手了。
巧合的是,這幾位咨詢者恰好遇到的是這類情況。
其實,現階段,不管是企業讀書會,還是一些線下讀書會活動,都存在這類問題。
為什么讀書會分享者想要吸引聽眾,變得越來越困難了呢?
經過分析,我們發現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三種:
第一,在這個5G時代,知識獲取的渠道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及時,你想要獲取某個信息,不僅可以通過百度搜索,還可以在朋友圈、抖音、微博、頭條上面去找答案,所以,純知識型的分享已經不具備任何吸引力。
第二,? 在“個體也能脫穎而出”的這個時代,能做分享的人越來越多,只要你相比他人有知識差異、技能差異、經驗差異,就可以給別人做分享。喜歡讀書會的人參加了各種各樣的讀書分享之后,會不會標準越來越高呢?
第三,??現在“書課融合”的知識付費產品層出不窮。一本好書出來,有人通過微信公眾號寫文章解讀,有人用視覺筆記解讀,有人通過喜馬拉雅音頻解讀,有人用抖音視頻解讀……這么多解讀書籍的方式,有趣又好玩,憑什么人家要乖乖的坐在下面聽你講書?
我們之前研究讀書會的底層邏輯時就說過,做讀書會,不僅要讓參與者的眼耳參與,還要讓參與者全感官參與、沉浸式學習、社交化學習,這樣不僅記憶深刻,而且能讓參與者獲得刻骨銘心的體驗。
在書中尋求智識,不如在體驗中醍醐灌頂。
我去年也跟一些企業合作,為他們提供了讀書會項目咨詢、讀書會規劃、讀書會體系搭建、讀書會促動師培養等方面的服務。
下面和大家分享三種在企業內部比較受歡迎、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讀書會形式。
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讀書會,才能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形式一:問題研討式讀書會
這種讀書會采用的是“案例分析法”+“換組決策法”,其目標是為了解決企業內部的實際問題。
在讀書會開始前期,需要調研企業內部的真實問題,然后把這些實際發生過的問題,用案例的方式呈現出來,結合一些能夠啟發思維的書籍來開展讀書會。
開展讀書會的書籍,是需要精挑細選的。
書中要么有類似的案例,要么提供了解決問題的一部分思路,要么能夠啟發思維、開拓視野,要么書中有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可以遷移應用到企業所面臨的場景中。
讀書會現場,導讀師會給參與者發放一些案例。
針對每個案例,導讀師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參與者分組進行案例研討,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參與者展示方案之后,導讀師會給學員分享書中的一段內容,或者展示書中的一些圖像,引導參與者結合這段內容,來重新思考案例中的問題如何解決。
參與者獲得了新的靈感之后,又會站在更多元化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頭腦中出現各種新思路和新想法。
這時候,為了讓參與者碰撞得更加激烈,導讀師可以適當的安排換組,比如每組換3個人去其他組,再補充3個其他小組的人進來。
大家在這樣的頭腦風暴中,就會想到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
然后導讀師再給參與者分享一個決策工具,讓各小組從剛剛想到的多個方案中,選出一個最能落地、最便于實施的方案。
各組分享了自己小組的方案之后,可以用投票的方式,選出最佳方案。
這種讀書會的開展,需要提前準備好三樣東西:
1、 恰當的書籍
2、 現場要給參與者展示的書中內容
3、 合適的決策工具
形式二:對話交流式讀書會
這種讀書會應用了“教練式對話”的方式,導讀師會在讀書會現場,創造機會讓參與者與搭檔之間、與團隊之間進行探詢式的對話。
在讀書會現場,當參與者閱讀完導讀師指定的書中內容之后,會和同伴之間開啟深度對話,在一輪又一輪的對話中進行自我探索和潛能發掘。
這種讀書會可以提升參與者的感知力、覺察力、敏銳度,并能結合手中的書,制定出最符合自己當下情況的行動計劃。
對話的問題舉例:
請和你的搭檔分享,看到這段內容之后,你的眼耳鼻舌身,分別有什么樣的感覺?
請在書中的這個案例中,選擇一個角色,想一想,如果你是這個角色的話,在相同的場景中,你會怎么做,把你所想到的內容,在小組里面做一個分享或者呈現。
根據書中的這段描述,想象出書中描述的這段場景,把它畫出來。接下來和小組成員相互欣賞彼此的“畫”,看看彼此畫出來的場景有什么不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為什么同一段文字,大家畫出來的圖像會有這樣一些差異性?
......
這種形式可以讓參與者在讀書會中,既有深度思考,又有感官體驗,還有視角融合,自然而然容易沉浸其中,體會整個過程給自己帶來的獨特感受。
形式三:促動式讀書會
剛才提到的這二種讀書會,有一個共同點:
每場讀書會都是根據一本書來進行解讀,或分享,或研討,或結合書中的內容考慮學以致用,但是無論如何,都是一場讀書會配備一本書。
然而,有一種讀書會的形式,參與者可以帶上自己喜歡的書來到現場,也就是說,你和其他參與者可以帶任何書來,現場的各種書會在促動式讀書會中,進行融合與鏈接。
這樣一來,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多本書的精華和能量——這種形式就是促動式讀書會。
如果一場促動式讀書會來了30個人,30個人帶到現場來的就是30本不同的書,通過促動的各種形式,可以讓現場的參與者在短時間內吸收到30本書中的精華,并且現場產出看得見的學習成果。
促動技術是激發人們參與感與創造性的方式,是透過一系列流程和策略,引領人們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特定問題的培訓藝術。
促動式讀書會包括9種形式:
聚焦會話促動式讀書會
團隊共創促動式讀書會
魚缸會議促動式讀書會
企業劇場促動式讀書會
欣賞式探詢促動式讀書會
世界咖啡促動式讀書會
開放空間促動式讀書會
群策群力促動式讀書會
未來探索促動式讀書會
其中,聚焦會話促動式讀書會、團隊共創促動式讀書會、企業劇場促動式讀書會、欣賞式探詢促動式讀書會、未來探索促動式讀書會可以線上開展,同樣有體驗感和刺激感。
我們之前和一家專賣兒童用品的零售公司合作過“促動式讀書會”這種模式,在他們公司內部培養了一批“讀書會促動師”。
該公司有很多家門店,這些讀書會促動師的工作,主要是周末在大的門店開展針對媽媽、針對親子的促動式讀書會活動,通過促動式讀書會的形式,來增加顧客對他們門店的粘性和依賴度。
“讀書會促動師”,和普通的“讀書會分享者”,在做讀書會的時候有什么區別呢?
第一,“讀書會促動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討論的指引者、情境的創設者、體驗的塑造者,通過創設情境,讓學員體驗探索,最終幫助學員解決問題。
第二,大部分讀書會喜歡告訴你,你應該這么做。而“讀書會促動師”會現場給你提供機會去體驗、去實踐,讓你在體驗之后,看到自己的認知/行為的改變。
第三,“讀書會促動師”能夠促進集思廣益和群策群力,提高現場參與者的想象力、協同力和創造力。
剛才和大家分享的這三種形式的讀書會,都已經從傳統的“講書”方式,轉向了“讓參與者通過體驗獲得新知、開拓視野”的體驗模式。
通過這些巧妙有趣的形式,讀書會現場成了“好點子”激發、碰撞、整合的場所,也成了群體智慧和靈感迸發的源泉。
以后再也不用擔心參與者對讀書會沒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