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一直認為:決定一個教師的成功,在于他的學歷和所處的環境,讀了《教師先鋒者檔案》,我終于明白,一個教師通過不懈地閱讀,不斷的增加自己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也可以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朱永新教授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無限地相信書籍的力量”可謂一語中的,讀書是一道教師必須跨越的坎。朱教授還說:“一個不讀書的教師,窮其終生,也只能一個教書匠;而有著一定文化積淀的教師,教學時間未必太久,年齡不一定多大,卻能夠脫穎而出。”
讀書是要養成習慣的,朱教授幾十年來每天雷打不動的兩個小時讀書,成了令他心迷神癡的精神之旅。他每天5時起床的習慣沿襲至今。這比他人早起的時間,就全給了讀書。他說,捧讀一本好書,很快便將自己帶到一個寧靜的港灣,不知時間流逝,不知煩瑣紛爭,惟有將自己融入宇宙自然的灑脫與飄逸,從容與愉悅。
讀書使朱永新成了教育大家,成了“新教育”的創始人。在陶繼新老師的《教育先鋒者檔案》一書中,蘇靜的詩詞教學的成功,韓興娥的閱讀教學的收獲都是大量閱讀積淀的結果,俗話說“藝高人膽大”,假如蘇靜沒有通讀古代詩詞,她敢于進行古詩詞教學的實驗嗎?假如韓興娥老師沒有海量閱讀,她敢于和學生一起進行名著閱讀之旅嗎?讀書教學相得益彰,精彩的教學需要大量的閱讀積淀。教師自己沒有充實的閱讀積淀來進行教學,那樣是不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
讀書對教師如此重要,所以我必須用讀書來填充我的課余時間,手機閱讀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近一年來,我給手機裝入了大量的電子書籍,我讀《大秦帝國》,我讀《平凡的世界》,網絡的世界有多廣闊,手機閱讀的世界就有多么廣闊。
在我的身邊,也有不少重視閱讀的榜樣教師,G老師時常手不釋卷,僅僅做的閱讀筆記就有厚厚一大本,皆是密密麻麻的鋼筆字,其一學期讀書多少,只有天知道!一次值周,其站在樓道巡視,我打趣似的對其說:“我給你設計一種姿勢,手拿一本書閱讀就是你現在最好的姿勢。”小G聞之哈哈大笑。
Z也是閱讀的典型,這個老師不愛說話,常常在辦公室沉默不語,我就想教學哪有這么多的事情,讓你一直讀教材備課,哪知我過去一看,其讀的是《細節決定教育成敗》,我頓時無語感慨。
一些老師一見我就問近期讀什么書籍,我猜想能問的教師一定是悅讀之人。當我說了書名之后,沒想到該老師說他已讀過了此書,于是我們沿著操場慢走,邊交流讀書心得,探討閱讀之中的發現,感覺真是愜意啊!
新的學期已經到來了,我必須利用一切時間讀書,同時要不斷的思考,用讀書彌補知識的欠缺,用讀書走出當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