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讓我們來看三個場景:
場景一:回家車上,孩子哭鬧著,我要吃冰淇淋,我要吃冰淇淋,孩子正咳嗽,你買還是不買?
場景二:你們從超市買了一堆東西,這時孩子又哭鬧著要你抱,你抱還是不抱?
場景三: 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很想好好休息一下,孩子要你讀書,你讀還是不讀?
這些場景我相信我們在和孩子相處中都會遇到?有沒有覺得孩子一定不要吃冷的,吃冷的對身體不好?有沒有煩躁孩子不聽話,兩手提了東西,怎么能抱,孩子咋這么不懂事?又有沒有覺得孩子想讀書多好呀,應該抓住機會好好讀?但嘗試著給他說一通道理時,仿佛他根本不領情。始終道理歸道理,現實是現實。但當我們換些方法時,我發現又現一片新天地。
場景一重現
子:我要吃冰淇淋,我要吃冰淇淋。下車我就要吃。
母:想吃多少根?
子:10根。
母:“10根太少,20根吧。”停頓一下,又說,.“還是30根吧..”
子:30根?那么多?
母:那,那要不100根吧?你就成為小冰人了。那會不會我就不能抱你了,太冰了。
子:那就不要10根。30根吧。
母:也行。那就只是小嘴巴被冰住。
子:那不行。那算了,就一根吧。我吃吃就好了。
場景二重現
子:我走不動了,媽媽抱。
母:是吧,一定是有些累了吧?媽媽要是有第三只手就好,就可以抱寶貝,是不?
子:哈哈,三只手呀?
母:是呀。現在手上拿滿了東西呀。
子:那媽媽你變成八爪魚好了,電影美人魚中的八爪魚。哈哈
母:那我不就變成了八爪魚媽媽?
兩個人開心的走回了家。
場景三大家想想有什么好法子?
可能很多時候,父母會說,孩子是不一樣的,我家孩子就是不聽話,非要做到,不然耍賴。那么這個時候,也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孩子的想法一定不對嗎?你理解了他的需求嗎?你覺得是你對了重要還是與孩子的關系重要呢?你的價值觀就是你的選擇。
從孩子要抱來說,大人的角度是自己兩手提滿了東西,你還要抱,就是不懂事;孩子的角度是我累了,我走不動了。雙方都沒有錯。但是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給孩子講道理,你要懂事呀,你不是看到媽媽兩手滿的嗎?咋這么不乖呢?
? ?這樣講道理可能還是讓孩子找借口,我是累才要抱,我不累的時候才不要抱呢?
一旦雙方陷入用道理服人,爭個你對我錯,要么一方妥協,要么戰爭收場。
? ?但事實上,我們有更多的選擇。
? ? 前提是我們的大原則是一致的,我們不要爭吵,孩子卻仍能愉快地同意你的no,因為我們彼此懂得。彼此懂得對方為什么有這樣的請求,我們內心就不會那么焦慮。理解對方的情緒了,對方能感覺到他的要求感受是被看到的。那么他就沒那么焦慮了。如場景二也許你可以放下手中東西,抱孩子一下,然后拎東西前行。也許你可以和孩子都一起暫時休息一下,然后前行。一旦對方被理解,他也是愿去理解你的。
? ? ? ?場景一,三,你也可用到你的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讓我們不爭吵,仍可以接受彼此的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