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的一種感覺,每個人是否幸福只有每個人自己清楚。幸福,是沒有一把尺子和標準可以測量的。
現代文明社會生產和服務講究標準化,因為有了標準,可以量化,可以追溯。標準化的流程控制,起到的作用不是追求極致和完美,而是控制要達到設定的最低標準、最低要求,只要達到了設定的標準就是合格過關。因為有了標準以后的流程控制,讓產品和服務有了最起碼的標準線。
麥當勞和肯德基這樣的快餐在工業文明和現代社會里快速興起,包括現在的中國快餐得快速興起也在運用標準化流程控制。這些被營養學家稱之為垃圾食品的連鎖店方興未艾,其背后的經濟學大眾心理分析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味道的標準化。
試想:如果你開車跋涉通過一個邊陲小鎮,有一個農家風味餐館,有一個肯德基麥當勞店,你的選擇是什么?有人說,選肯德基是為了用餐快速。這當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不讓顧客等待時間過長。
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涉及經濟學的心理決策問題:如果你選擇農家餐館,是有風險的,因為可能超出你的預期,品嘗到特別喜歡的邊陲風光農家味道;也可能是讓你大失所望,遠遠低于期望值。所以,中規中矩、固定標準風味的肯德基快餐就成了一種大眾選擇,不會太好但總不至于太壞!
人的幸福與否有標準嗎?
如果有,以什么作為衡量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選擇功名利祿,發現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和欲望永無止境,往往追求的結果由于任何人都有局限性,最后往往陷入失望的痛苦之中而不幸福。
有的人看破紅塵,為了打破功名利祿的魔咒,不落窠臼,所以選擇遁世的辦法,選擇遠離塵世的喧囂去清凈的寺廟清修。殊不知,入了佛門仍然脫離不了功名利祿的煩擾,在佛門仍然有弘法事業的競爭,寺廟有大小,方丈有等級。最后的結果,仍然是不幸福。
有的人當下有幸福感,就如《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一樣,因為有老公對婚姻的承諾,便幻想一直幸福下去;也有的人,因為一直遭遇接二連三的困境,在生活磨難的挫折中,喪失了追求幸福的能力。
電視劇中的羅子君因為有閨蜜精英白領唐晶和BOSS級精英賀涵的鼎力相助,才能在職場逐漸立足。實際生活中,象羅子君這樣一無所長、武功盡廢的家庭婦女,即使想走向職場自立,恐怕也就是在第一個位置鞋店當中做到店長而已。最大的可能是靠離婚因為丈夫先由小三干涉婚姻,在律師的幫助下多分得一點婚內家產。在余生,如果不能找到下一位可以依附的接盤俠,羅子君們肯定不會幸福。因為,已經失去了靠自己追求幸福的能力。
所以幸福與否,因人而異,沒有一把尺子標準可以衡量人們之間的幸福,或者一個人人生不同階段的幸福。
金錢財富能帶來幸福感嗎?
在美國社會當中,金錢財富是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一個標準。2011年在新加坡學習經濟學原理的時候,教授在課堂上講述過一條金錢與幸福的關系曲線。在這條金錢與幸福的曲線中,假設人們的幸福感為縱軸,金錢收入為橫軸,兩軸相交的起點為零。
當人們生活處于困境,收入很低的時候,幸福感也很低,接近于零。隨著收入的增長,人們的幸福感快速增長。到了一個基準點,也就是能夠基本擺脫生活困境,不為衣食溫飽而憂的時候,顯示幸福感的橫坐標直線上升,顯示人們的幸福感隨著收入的增加快速攀升。
但是,到了一個拐點,馬上又變成一個水平線。任憑橫軸上的金錢收入增至百萬、千萬------而縱軸上的幸福感呈現水平狀,不再上升。這在經濟學上叫金錢的邊際效用遞減。
這個拐點,印象當中好像是7.5萬美元,是美國四口之家的年收入。在美國家庭收入中處于超過貧困救濟線,尚未達到中產階級的一種收入水平。按照哈佛大學學生申請救助的標準,四口之家年家庭收入低于6.5萬美元的學生,有資格申請貧困學生救濟。而一般認為中產階級家庭的標準是四口之家的家庭年收入15-25萬美元。每個社會有不同的拐點標準,美國是6.5萬美元,其它社會各有不同的拐點標準。
國外學者弗思海姆與阿蓋爾合著的《金錢心理學》一書指出:“許多學者對金錢與幸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們無一例外地提出二者的相關性約為0.25。”這是許多學者向許多國家的許多人進行大規模抽樣調查的結果。也就是說,金錢和幸福之間有點關系,但關系不大,用學者們的話說是“輕微的正相關”。
由此看來,正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話: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從馬斯洛人的需求發展層次上來看,金錢和財富可以帶來生理和安全的滿足,如果沒有錢不能滿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那么一個人肯定不幸福。
所以,從《金錢心理學》一書中提到的金錢與幸福的相關系數是0.25,這個金錢財富提供的0.25對一個人的幸福感來說還是相當重要,因為正是這個0.25讓你滿足了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求,讓你不再為五斗米折腰,不為稻粱謀,可以讓你站在追求幸福的基本起點上。
所以,要讓自己有一份謀生的本事,有一份職業或者工作,讓自己能夠站在0.25上,有資格去談論一個人是否幸福、什么是幸福,有能力去談論如何在有限的人生去探奇人生其余的0.75,非常重要。
至于你能不能追求得到每個人自己的幸福,那就要看你自己設定的幸福標準是否適合和你追求幸福的能力。
前兩天與幾位長者去河南河北諸地考察兩省現代農業,在路上閑談,談及臨近退休如何保持心態平衡。因為這些同事都是經歷了多年的宦海風云,經歷豐富,臨近退出政治生涯的終點,大多已經看開看透,也都悄悄在為退休后的第二春在做著準備。
一位同事講了一個故事,讓大家哄堂大笑,笑后釋然。一天,同事剛剛退休賦閑在家,寶貝閨女回家探望。爺倆一言不合,同事把閨女當成了下屬,把家里當成了單位,對閨女指三道四批評起來。閨女很委屈,找夫人告狀,“你看,我好心回來看他,還讓他給訓了這么長時間!”
夫人非常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告訴閨女“孩子,原來你爸在單位也是管好幾萬人,訓人習慣了。現在退休了,不能到單位去訓人了,不在家訓咱們,他去訓誰呢?”幾句話,讓閨女釋然,家庭和睦。
這個故事講完之后,在微信群里有位同事馬上轉發了一則:人生百年,唯此20年為金,千萬珍惜。說的就是人生百年,僅5個20年而已。第一個20年,求學為主;第二個20年,事業為主;第三個20年,是人生最為忙碌而最艱難的時期,單位、家庭、老人、子女、社會、工作,無不需要統籌兼顧,有時真是疲于應付;唯有第四個20年才是無憂無慮,無牽無絆,能夠充分享受人生的黃金20年。
一般認為享受人生有三個客觀條件:金錢、時間和健康,也只有在第四個20年里才是萬事俱備,也有東風。因為第一個20年缺錢,第二、三個20年缺時間,第五個20年缺健康。但是,在第四個20年,有些60歲到80歲之間退下來的風云人物耐不住人走茶涼的寂寞,不斷地折騰:或者返聘,或者總結自己的風光歷史忙著演講出書,或者憂慮于自己將來的寂寞,總之就是沒事找事,還美其名曰發揮余熱。實際上就是,心態沒有調整到位。
所以個人的幸福目標設定,是不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非常重要。個人適合幸福目標的設定,與當下的心態是否平衡,是否到位密切相關。
幸福感既然是人的一種感覺,感覺因人而異,幸福感也就因人而異。心態是否平衡就成了幸福感的關鍵。
大多數人想象做皇帝幸福,但就是有人做皇帝感到痛苦。比如英國的喬治六世,伊麗莎白二世女皇的父親,《國王的演講》中的男主角。因為哥哥溫莎公爵不愛江山愛美人,必須退位,作為口吃和雙腿變形的喬治六世不得不即位為英國國王,不得不發表演講去激勵將士抗擊德軍。因為實在是感到國王這個位置太痛苦,喬治六世50多歲就去世了。
還有一位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北宋徽宗,徽宗是歷史上文采最為出眾的皇上,書法上有獨創的瘦金體,他的花鳥畫也是獨步天下。如果不是做皇帝,徽宗或許可以有更多的傳世杰作。徽宗做皇帝是心不在焉的,做藝術家倒是蠻拼的。所以,一到了金兵圍城,他想到的不是組織抗金,而是逃避,把皇位趕緊傳給兒子欽宗,自己逃之夭夭。后來在大臣的勸說下,才勉強回到京城待著。
在這里,雖然貴為皇帝,因為違背了自己的意愿,他們內心擰巴糾結,心態不平衡,因此不幸福。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任何人走有一個生存和成長的微環境,這些客觀因素從一出生就注定了。人生不能選擇客觀環境,但是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心態去與自己周圍的局限抗爭,或者與自己周圍的環境講和。
有的人抗爭了一輩子,于事無補,等到無能為力、能量耗盡、自己生命也耗盡的時候才選擇與周圍講和,讓一生都處于擰巴的狀態。最后的講和,也只能留給后人做教科書,與自己的人生幸福無關。
金錢、時間和健康,是客觀因素限制,而個人的心態則是主觀因素,是自己可以調整控制的。
另一位同事,在討論最后用官話補刀:要想幸福,退休之后幸福,就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個人家庭、身體健康、客觀條件等因素去設定自己的幸福目標,然后以從容淡泊的心態去看待萬事萬物,花開花落。如此,或許可以追求到自己的幸福。
注意克服追求個人幸福感的三個障礙:完美主義,過分比較和物質主義。
1,要克服過度完美主義傾向,學會對自己寬容和包容,學會享受生命過程之美
有人不同意,說追求完美有什么不好?做事追求極致和卓越,是一種優良的品質。從工作要求和標準上來說是那樣,但是如果對待自己和生活,如果一味追求完美,一定讓自己活的很累、高度緊張,因為完美本身永無止境。
因此需要把工作和個人生活分開,工作上不妨以高標準追求完美,生活上則要學得聰明一些、糊涂一些、對待自己寬容一些、對待別人也寬容一些。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首先完美主義者往往設定過高的目標。完美主義者不允許懈怠,一定要有一個高的目標去激勵自己。有時,這些目標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沒有做到從實際出發。一旦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設定的目標不能完成,對于完美主義者來說就是不可原諒的失敗。
其次完美主義者太過看重設定目標的實現,認為只有從起點A到目標點B才是完美的,而實際生活中往往要經歷許多曲折才能達到一定的目標。實際上,要達到目標點B有可能有許多道路可以選擇。比如,一個完美主義者可能孩子高考失敗,就意味著喪失了起跑線優勢,意味著未來一切的失敗。而在現實中,成才的道路有許多選擇,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高考成績不是衡量人生成才與否的唯一度量衡。
第三,完美主義者往往不善于及時調整設定的目標,不撞南墻不回頭。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人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設定的目標和現實往往有差距,需要在追求目標的修行旅途中不斷微調修正。但完美主義者不行,因為調整目標就等于原來的目標沒有實現,就等于失敗。
實際上,因為設定了一個過高的目標,過度盯著目標的實現,以目標的實現論成敗,讓完美主義者忽略了生命修行沿途過程風景之美。
另外,從生活和人生來說,人要學會和自己講和,和自己周圍的環境講和,用包容之心看待周圍的萬事萬物,而不是在生活中也用是非成敗論英雄。
說到底,還得說起鄭板橋的對聯:難得糊涂,"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
2,不要和別人比較,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學會享受當下的幸福
影響幸福感的第二個障礙就是比較。“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說的就是比較,似乎只要有人和動物在的地方,就有比較。但是,人比較的結果,往往是負面情緒。
比較有兩方面。一方面只看自己的長處,拿自己的長處與周圍別人的短處比較。好多優秀生和自以為優越的人,因為自己以為已經帶上了優秀的標簽,習慣了比別人優秀。通過比較,來驗證自己的優秀。這種比較,有時會武大郎開店,專檢矮個子。他們也害怕挑戰高手,因為怕失敗讓人說自己不優秀。遇到困難的境地,因為害怕失敗,他們更可能選擇放棄,還是因為怕失敗。
一直順風順水,一直處在順境里的人,最怕的就是失敗,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成功的標簽,一旦遭遇失敗,對他們的影響是崩潰性的。
另一個方面的比較是只看別人的長處,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較。張三喜歡書畫,我不會;李四會彈鋼琴到十級,我只會一點;王五會寫詩填詞,趙六會跳舞;馬七長得比我帥,杜九孩子成績比我孩子好,-------不一而足。這等于是在拿周圍所有人的長處,來和自己的短處來比較,比較的結果是更深的負面情緒。越比較,情緒越壓抑,越來越沮喪。
實際上,任何人都有長處,也都有短處。比來比去的結果,是你越來越覺得自己要不就是過分自負自大,脫離了實際,飄飄然成了孤家寡人;要不就是,越來越覺得不如周圍的人,越來越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和價值觀,越來越覺得自己抑郁。
要學會和誰也不比,如果一定要比,那就比看誰心態更平衡,看誰身體更健康,看誰能讓周圍的人常笑、常常感覺到幸福。學會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學會享受當下的幸福,學會提高生命的質量,學會體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生命內在之美。
3,要避免過分重視物質,要學會重視人生經歷和體驗,把經歷和體驗鑲嵌到自己的基因里沉淀下來。
“人生而平等”這句話,在現實社會里只能是一種理想。無論是最先提出這種先進思想的西方社會,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在存在的社會體系中,從來就沒有真正的人生而平等。實際上,人從一出生就注定是不平等的,你的原生家庭,你的成長環境,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的未來能走多遠。
“人生而平等”這句話真正的體現是在人的壽命上。無論貧富貴賤,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是在一條從出生到死亡的單行線軌跡上,無人可幸免。
在這條單行線上,任何人都是“赤條條來,赤條條去”,能不能了無牽掛,那就看個人的修為。《紅樓夢》里甄士隱在聽到瘋道人的《好了歌》之后,頓悟,然后做《好了歌注》:“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甚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金錢財富,所有的物質,都只有你在身體健康和有時間的時候才能有福消受。有的人把健康比作1,而把無窮多的物質和財富,因人而異,比作1之后的無數個0。只有健康這個1存在的時候,后面所有的0才有意義,否則就是別人的無數個0,與你毫無瓜葛。
過分的看重物質,就相當于過分看重1后面的無意義的0。因為物質是人生不帶來,死不能帶走的。
但是有一樣東西,用金錢、時間和你的健康,以及你的心態,是可以去創造出你的特殊人生軌跡,特殊人生體驗,特殊人生經歷。這種經歷和體驗,是你所親身經歷創造出來的,是你所特有的,如影隨形,鑲嵌到你的DNA里,隨你而生,隨你成長,隨你伴老,最終隨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