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1·····
“林中有兩條路,你永遠只能走一條,懷念著另一條。”
《林中路》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擇了另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是啊,林中有兩條路,我們永遠只能走一條,懷念著另一條。
你走在哪條路上?又懷念著哪條呢?
? ? ? ? ? ? ? ? ? ? ? ? ? ? ?······2·····
“人一輩子有兩條路要走,一條是必須走的,一條是你想走的,你必須把必須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
大多數人都走在必須走的路上,那是世俗(社會、家長、婚姻)的期待與安置。心里又有一條想走的路,那是我們每個人的私人訂制。
大多數人都必須把該走的路走完,才能走在想走的路上。除非你是天才,如尼采,但他最后瘋了。
我亦如此!2012年,把該走的世俗路線走完了,雖然走得很辛苦,但也自以為走得很“漂亮”。所謂的“世俗路線”,就是畢業、工作、結婚、生子、讀博、出國。這條路線對于過去的我來說是金燦燦的,簡直是用一塊塊金磚鋪成的大路,當時的我是根本沒有能力拒絕的,當年的我如同聽了水里海妖的召喚一樣直直地走向了大海……
后悔嗎?算不上吧!但一想到光讀書就花去了三十年,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如果能活到九十歲的話),如果按六十歲退休算,竟然花去了二分之一的生命,心里并不確切知道是什么滋味。花了三十多年才知道自己的所愛,才走在一條自己想走的道路上,性價比是不是低了點?代價是不是大了點?
此刻突然想起那個國外認識的小哥,老板要給他升職加薪,他說“不行,那就意味著我以后周末不能釣魚了。”
中國的教育應該是出了大問題,因為大學畢業的我們也不知自己的所愛,自己的方向,很多人終其一生都走在了那條必須走的路上,遙望著另一條路……
必須走的路是義務,是責任,是衣食溫飽。想走的路是陽光,是所愛,是朝向。為什么兩條路要分開?如果兩條路合上,人的幸福指數才會提高,教育才達到了目的。
以己為例,上學期間,借書卡上1年就有200多本的記錄,牛吧。但卻沒有1本楔入生命,慘吧。而現在,讀書是享受,是休息,是美好,讀書時甚至能感覺到如一顆綠植一樣咕嘟咕嘟地吸入水分。
例如,原來寫幾千字的論文會花去我好幾天的時間,至今也不覺得寫完有什么用。現在,寫自己想寫的文字早已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生命自然而然的呼吸吟唱,縱橫捭闔。竟也有一些人聲稱喜歡,受益,我也覺得自己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例如,原來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死書的我只會機械記憶,卻永遠沒有了疑問,將學問做到了只學不問的傻瓜模式。死讀書后的我發現自己已經不會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想想別人眼中的自己一定是呆瓜一枚。現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 ? ? ? ? ? ? ? ? ? ? ? ? ? ?······3·····
如果按照原來規定好的世俗路線,一名大學教師的路線無比清晰,就是教書,發C刊文章、出書、拿項目。
我的很多朋友都走在這條路上,有時我調侃她們:“這些科研文章對你的課堂教學有幫助嗎?”
“好像沒有。”
“那么寫所謂國內最高級別的文章你們是幸福和痛苦?”
“痛苦,都是抓著頭發寫完的。”
她們笑了,我也笑了,我們都知道這是我們作為大學教師“必須走的路”,且不說那可怕的文章出版費。
每年都會盡早完成這些任務,今年已經發了一篇CSSCI文章,還會出版一部專著。
這是為了盡快心無負擔地走在那條自己想走的路上,不是說“你必須把必須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嘛。
偏離這條世俗之路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這條路是以喪失自我為代價的。上半輩子中,是一個隨人群大流活著的人,沒有“我”,只在“我們”的人群中走動、盲從、茍且。但據說這是那條必須走的路,而且是“人生的經典模式”。
我知道到了這個年齡,是時候需要那“非此即彼”的縱身一躍了,生命是需要點勇氣來抉擇、來擔當、來成就純粹的。很多人活得“亦此亦彼”,自以為可以騎墻,打擦邊球,所以最后也就庸碌成無為的常人,無名的大眾了。
選擇了林中路的另一條:那條路,落英繽紛,芳草優美;那條路,孤身一人;那條路是世上唯一的一條路,除我之外無人能走。
你是不是還走在那條必須走的路上,活在父母家人世俗的期待中,望著另一條路的芳草萋萋……
? ? ? ? ? ? ? ? ? ? ? ? ? ? ? ······4·····
想走哪條路呢?像保安一樣問了自己“你是誰”?“你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后,我翻了翻白眼,不知道“我是誰”,“我也不知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如席慕容在《獨白》中說的:“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只為了周遭的人對我滿意而已。為了博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路已經不能回頭,只剩下了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自己,剩下活成了討好型人格的自己。
哎,開始尋找吧!尋找已經面目模糊了的自己,如雕像師,重新拿刀,開始一刀一刀在歲月里清晰地雕刻。
開始走,走那條該走的路,而不是好走的路。
開始選擇,選擇正確的路,而不是好走的路。
開始人生的下半場,上半場追求世俗目標,下半場追求人生意義。
開始走,走那條自己想走的路。一條從我們轉向我,從外轉向內,從物質轉向精神的路線。希望這輩子還有機會將“我們”中的“我”寫成后半輩子“自我”的“我”。
開始做減法。陳江說,我們的內心就像一間新房子,剛搬進去的時候,都想著把所有的東西擺在里面,比如財富、情感、名譽等,結果發現東西多了,反而沒有地方放自己了。于是學著做減法,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棄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絕了。加法是一種成長,減法是一種成熟。做好人生加減法,幸福才會只增不減。
? ? ? ? ? ? ? ? ? ? ? ? ? ? ?······5·····
世上有一條唯一的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問,走便是了。當一個人不知道他的路還會把他引向何方的時候,他已經攀登得比任何時候更高了。
尼采安慰了我,我也不確切地知道要走向哪里?但我卻比以往要堅定得多,就是要走,而且要走一條屬于自己、私人定制的路。
似乎走了很遠,才滿足了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虛榮,現在終于停駐在時間里,開始滿足自己。
是的,要滿足自己,開始清晰自己,認識自己,確立自己,最終實現自己。每個自己都不是好懂的,那是古希臘神廟上的刻字“認識你自己”,那是歲月老人給我們每個人設下了謎題,謎底只能在緩緩的歲月長河里由每個人慢慢地讀懂、明晰。
發覺自己已愈來愈向“林中路”的深處走去,并且走得愈來愈深。心里不是不懷有忐忑、慌張、和不安的,但也帶著欣喜、期待、發現。有時我會提醒自己,這條路是被世人遺忘的路,如果有一天,被所有人忘記,也不要有所抱怨和悔恨。因為遺忘了一個世界,才能去擁抱另一個世界。魏老師說:“任何深刻的成就,必定伴隨著深刻的拒絕。”我雖然還沒有任何成就,但已先學會拒絕了。
以記憶之眸回望過去,道路已成;以希望之眸展望未來,道路已清。清除生命的渣滓,清徹生命的路徑,走成道路,走成大人。
我愿意這樣一直走,但要走向何方呢?并不確切知道,但我相信我一直走的路,回頭看時也能證明自己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路本無正確和錯誤之分,只有結果才能證明當初你是走對了,還是走錯了。
要一直走嗎?不走和死亡又有何異。時針不說話,只靜靜地單調地走,但它竟悄悄在人身后結成些什么,或虛空的麥芒,或沉甸的谷穗。
我愿如干老師所說:“不存僥幸之心,不起無妄之念。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用一年時間證明自身的誠意,用三年時間證明自身的價值,用十年時間證明自己的意義。”
用腳步一直向前走,走向遠方,因為遠方本身就是一種魅惑,我愿如海子以夢為馬,做遠方忠誠的女兒和物質的短暫情人。腳步已定,心神不移,一切都待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