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都有它的特產、特點,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廣東梅州,客家人的聚集地,出名的有釀豆腐、鹽焗雞、梅州人每天早上必須吃的腌面、等等等等。當然還有讓每一個客家人都忘不了的家鄉味道:客家娘酒。
制作娘酒,最好選一個冬至邊晴朗的好日子。把糯米洗凈,浸泡一宿,放在特有的飯甄上蒸熟,稍稍晾涼,再放進大瓦缸,注意:放一層糯米飯放一層酒餅(一種酒曲)直到全部放完,再把米飯中間挖個洞,好發酵,然后蓋好蓋子,密封。最好再蓋層被子,這樣溫度高比較容易出釀。
過了十幾天,打開蓋子,一陣酒香撲面而來,要及時舀出一些酒釀來,不然會涌出酒缸外面去的。舀出的酒,就叫娘酒,也叫酒釀,這可是很濃的,酒量小喝了會醉的。
平常喝的叫黃酒,是娘酒加水炙過的,喝了不會醉。大家都喜歡喝。選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就開始炙酒了。這可是件隆重的事情,左鄰右舍的主婦都會來湊熱鬧。大家七嘴八舌拉家常,相互交換經驗,好不熱鬧。瓦罐里裝上八分滿的酒釀,不能裝太滿,否則開了會溢出來。用玉米桿或者禾桿,最好是鋸木屑,暗火慢慢煨。
炙過的酒性溫,是純天然綠色食品,喝一口滿嘴口齒留香,并且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香醇的酒是每一個客家人味覺上抹不去的鄉愁。就算是遠在天邊也忘不了的迷人濃香,回味悠長。
客家人愛酒。就連坐月子,別的地方吃雞,客家人是不止吃雞,還要吃酒雞。
不管誰家,只要知道新舅(客家話:就是兒子的老婆)懷孕,就馬上捉小雞養了,一養就養三四十個,準備好月子里大約每天一個的量。
等到一生下寶寶,家里的老人就滿臉喜悅的殺雞,準備炒月子期間必須吃的雞子酒了。
把雞毛拔干凈,斬成小塊,適量的生姜剁成姜末,越細越好,客家娘酒拿出一水壺備用。
在農村,大鍋燒火,等到鍋里燒熱了,倒進自己家打的花生油,燒辣了鍋就把剁好的生姜末放去小火慢炸,直到炸成金黃色,變成松軟的如棉絮一般的姜蓉,起鍋,備用。再把雞肉倒進鍋里,慢慢翻炒,這些,可是很考驗廚師的耐心哦!不能快,火也不能太大,不然焦了,坐月子的不吃就沒有營養了,哈哈哈。等到雞肉炒香了就倒上客家獨一無二的娘酒,酒量沒過雞肉,最好多放點,再放進剛才炸好的姜蓉,大火燒開后改小火慢燉。這時候,雞肉香混著酒香已經傳遍整個村落了。
燉到雞肉軟了,就可以享用了。舀起一碗,單單看著已經讒言欲滴了,煎到金黃色的雞肉,浸在赤紅色的娘酒中,再加以姜蓉,聞一聞,濃濃的香味沁人心脾。迫不及待的放一勺在口中,慢慢品嘗起來。軟糯的雞肉,濃濃的湯,忍不住吃了一碗又一碗。長輩總是說:“多吃點哦,吃了身體才會健康,才多奶水,寶寶才會快快長大哦!″
除了坐月子,做滿月酒的第一道菜就是雞煮酒,可以看出,這道菜有多么重要。
不但是吃,還是維系親情之間的重要紐帶。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喝黃酒,客人來了,主婦們總是自豪的倒出自給客人喝,大家不由贊嘆:“今年的酒十分甜啊!”于是,在一片歡笑聲中,親戚朋友們告別舊年,展望來年有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