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倫敦的當日早晨便又聽見地鐵站不明液體爆炸傷人的新聞,距離我訂的B&B只兩站的距離,讓我的行程顯得有些心悸。本著告訴自己從小沒運氣抽中任何獎品的“樂觀心情”,自認這種倒霉事也輪不到我吧。
早在訂B&B時就領教了倫敦住宿之昂貴,288RMB只能訂到一間6平米左右的單人小閣樓,類似港劇里那些屋籠一般,一張床,一個凳子,一個臺燈以及一個80年代14寸大小的信號不穩定的平板電視機,還有一個臟臟的茶壺,就是所有的配置了。好在狹小的空間給人以安全感,只是忽然有種霧都蝸居的流浪漢之感油然而生,只差一只隨身陪伴的貓咪了。
從三兩天就逛完的小城市,忽而來到大倫敦著實有下鄉人進城既視感。為了防雨特地前一天去迪卡儂買了一件相當亮眼的鮮橙色沖鋒衣,屁顛顛以為多有個性,而后發現路上的行人大多穿著顏色低調沉穩,自己儼然一個碩大的orange行走在路上,時不時還和環衛工人撞衫,才意識這顏色在這兒是多突兀了。
過去籌劃旅行時,總是設想著來倫敦的to do list,然而真正在這片土地開始生活的時候,一切都會是不同的。物價首先是最為困擾的因素,與其他孩子花著爹媽的錢不同,當花著自己辛苦攢下的錢,看著公共交通起步就十幾二十rmb,一碗石鍋拌飯100rmb時那種下不去狠心的拮據,無比懷念國內的生活。這時發自內心地希望國家能發展地更好,只有當我們的貨幣越來越有國際地位,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的人民則更自由。英國景點的門票價格也不菲,那些只為了拍照簽到的景點,都被我從清單上刪除,因為旅游的意義早已經不是純粹為了美景、為了看看世界,而是傾聽,聽這里的故事,聽上下班高峰時行人的步伐,聽人們交談,聽在這座城市里自己內心的聲音。。。
另一種語言,另一種文化,飲食,行為習慣,思維方式等種種的不同,將這個世界劃分成眾多不同平行的文化空間;縱然我們有越來越大的自由度去了解世界,可無論行地有多遠,離開有多久,我們卻永遠屬于那個成長的地方。好似,當黑幕降臨,我們都要回到安全溫馨充滿飯香的稱之為“家”的地方,而不是一個旅館,一個出租屋,吃著微波食品的地方。
流浪的旅程依然在繼續,身在動,心卻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