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37】為政篇第二十一則

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一則。

1、原文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2、傅佩榮原文

有人對孔子說:“您為什么不參與政治?”孔子說:“《尚書》上說:‘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再推廣到政治上去。’這就是參與政治了,不然,如何才算參與政治呢?”

“孝”即孝順父母,“友”即友愛兄弟姐妹,如此家庭自然和樂。推廣到社會,政治也就上軌道了。這是古代的理想,在舜的身上或許可以實現。

傅佩榮:修身即是從政

政治是治理眾人之事,從政一定要做官嗎》在家里孝順父母,對兄弟姐妹友愛,一樣可以影響政治。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與最親近的人之間適當的關系得以實現,就等于在行善。孔子這是把政治觀念縮小到家庭這個最基本的社會組成單元。《大學》里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人人都做到修身、齊家,社會風氣良好,政治自然清明。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對于旁人疑惑自己為什么不從政,孔子引用了尚書的說法,在尚書中提到,能夠對親人盡孝、對兄弟友愛,能夠推廣此心,就能夠施用在政治上了;所以所謂為政,并不是一定要用身在其位、權謀斡旋等大家通常所認為的方式,從自身做起、從一家做起,做好了自然能推廣于天下。

所以我們看到《論語》“為政”這部分的條目,所宣揚的都是應該做好最基本的忠孝仁義的修持,推而廣之,人民得到教化,這樣一來,自然“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政治自然清明起來。

關于“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出自于《尚書》的君陳篇,據史書記載的一種說法,君陳是周公的二兒子、繼任了周公之位,這一篇章是歌頌他的品德的。當然,對于這個引用和原文的差異、關于引用過來的句讀,還有很多考證的文章,大家有興趣可以再細細研究。

4、弘丹學習心得

孔子這段話體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方面是有先后順序的,修身,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有政治抱負的有為青年要先做到修身,齊家。

孔子的這段話更是說明了每個人做好自己的該做的事情,注重自己的修身,就是從政了。孔子的修身中,很重要的是“孝”,“友”,還是他的“仁愛”思想。

這段話,讓我想起和君商學院王明夫先生的《培養一個好自己》。無論處在什么時代,都需要從修身,提升自己的內涵和能力出發,而不是過分得關注外在的競爭。當你注重修身,注重培養一個好自己,你的競爭力自然會增加。

5、都市隱居人 對《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一則的理解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解釋:有人問孔子:“先生為什么不去當官呢?”孔子說“《尚書》上說:“對父母有大孝啊,又能對兄弟友愛。”這種道德能用到政事上,這就是對政治的影響了,這難道不是從政嗎?”

孔子這段話,現在很多人其實是不能理解的。常人認為只有親身投入到官場中,實實在在地做一些成果出來,才算是真正在政治上的成功。而孔子這樣的,在很多人眼里(不只是現代,古代有些人也這么看)其實是個政治上的失敗者,到處推廣他的已經落伍了的政治主張,推廣不出去后只能教書。

但是孔子的這種處事方式卻是真正的貴族精神。雖然這種精神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沒落了。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君主們或追求短期見效的功業,或追求感官上的享樂,他們選拔和親近的官員也大多是為了滿足他們這些方面的欲望。那么社會道德誰來維護?貴族精神誰來傳承?

孔子用實際行動來向學生們證明,“為政以德”并不只是依靠道德來治理國家,身體力行地傳播正見、維護道德,也是“為政”,而且是做的執政中最根本的事情。孔子對待政治的這種態度,也是后世的隱士在文化傳播中的價值所在,隱士們通過歸隱,避免了官場上的紛擾和各種壓力,保持自己在道德和學問上的獨立性,這樣當一切喧囂過后,當人們想要重新尋找傳統文化的精髓時,可以得到的就是隱士們活生生的指引,而不是來自故紙堆的干巴巴的文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