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的是一本叫做《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的書,這本書的作者還寫過一本關于明王朝歷史的書《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
我個人認為,后者要比前者好看。當然,不止于熱鬧。
書中講,曾國藩最后被封侯了,作為權勢赫赫的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他的一生,算是功德圓滿。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他的弟弟曾國荃也被封為伯爵……成就了歷史上的名門望族。
細看曾國藩個人,人生的轉折點在其低谷期,在被朝廷安排團練工作后,郁郁不得志,后又被解權丁憂回家了。
一個人的低谷期,也是一個人的成長期。正是在這段時間內,他痛定思痛,深刻反思自己,多看書,看透了老子。一邊看,一邊對照著自己之前的種種表現,剖析了自己。看清了自己。
這是一段特難受的時期,橫眉冷對兀自巍然不動。將自己的人生基礎打得非常牢固。
終于等來了皇帝的再次調令。
這次出山,讓大家詫異不已,發覺,曾國藩像是換了個人似的,徹頭徹尾的。不再那么傲嬌,自大;而是和氣謙虛,周到了。不再正面頂撞皇帝;而是學會了打太極拳。不再慎于保舉,而是“同流合污”了。不再治軍一味從嚴,而是寬嚴相濟了。
也就是說,他會隱藏自己,拉攏人心了。
學會了適應大的社會環境,而不是一副雄赳赳氣昂昂的架勢,試圖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
他在學內圣外王,在學內方外圓,試圖成為一個圣人。
在他和左宗棠的關系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對左宗棠,提攜幫助,忍讓,是一以貫之的態度。雖然他比左宗棠大了一歲,但太多的時候,他是以謙恭的態度面對左宗棠的。
真的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他對左宗棠的態度和行動,與左宗棠對待他的態度和行動,做人的高低立馬顯現。
話說,左宗棠有科舉制度的情結,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結。言而總之,就是左宗棠氣量太小,心胸狹隘……,雖然他的帶兵作戰能力超然,但最起碼得最基礎的做人的道理、能力,他似乎是欠缺了很多。因為,在曾國藩那么幫他的境況下,他一點兒也不領情,反而他在曾國藩的關鍵時刻,向他伸出的不是援助之手,而是一把冒著寒氣的匕首。
盡管左宗棠最后也被封一等伯爵,但這個人終其一生,沒有幾個朋友。他的思路就是,他得永遠都是焦點,都得為他獨尊才成。
沒成想,曾國藩和他截然不同,他是個非常自律的人,在低谷期后,每天的日課絕對要堅持下去,為的就是徹底改變自己,讓自己更好地適應當時的環境,也讓自己更有價值些。
說一千道一萬,曾國藩能贏,就贏在他會做人上。他不是個天資聰穎的人,但絕對的是笨鳥先飛和執著的人。
做人要厚道,這一點他身上體現的非常透徹。就像是左宗棠那么詆毀他,他始終微笑面對,未曾說過左宗棠的一句壞話。
對待所有的下屬,他都能盡最大可能的體諒。省去很多繁文縟節,省去太多的潛規則。對待朋友依然如此,真誠,是他的一個名片。
無論是做文官還是帶兵打仗,他都能保持自我,從不被同化,在保持個性的同事,絕不損害大多數的利益,從而更好的完成自己想要的目標和任務。
他的一生,徹頭徹尾的就是一場修行。作為理學大家,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完美體現。
他深深的懂得“舍得”的含義,先舍后得,千金散盡,只不過不復歸來,到后來,也沒給子孫后代留下什么遺產,算是窮困潦倒的,他的一個兒子竟然沒錢治病!!
他又是憂國憂民的,深感大清王朝的悲哀,只不過無力改變了,能做的就是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情了。他是個正統的理學衛士,所以他時刻活在捍衛當時體制的氛圍中,并為此奮斗不息。
他的優點很多,值得我們學習。他本分做人,值得我們高度借鑒。
在他身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暢酣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