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該把它當做一個電視節目,而應該視作一門課程,就像學生時代讀書那樣,讀完了還得再讀,反復溫習,直到自己能完全吸收并且運用為止。
這是我看完羅振宇《時間的朋友2017跨年演講》之后最大的感受。從2017年12月31日晚8:30到2018年1月1日凌晨00:30,羅振宇用4個小時,完成了彼此20年約定的第三次知識跨年。“演講”的定位讓我想起了學生時代,那時候意氣風發,就希望考取好成績,以后去大城市,找到好工作,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現在回過頭來想想,那時候的自己好簡單。而進入社會十多年之后,忽然被一場演講震驚,我原來不只是學生時代簡單,是一直都那么簡單。
同樣是讀大學,然后出來工作,羅振宇能這么成功,他的成功不是說他賺了多少錢,擠進富豪榜多少名等。而是他顛覆了很多東西,創造了新的奇跡。至少四個品牌因為他而價值連城:邏輯思維、時間的朋友、得到和羅振宇這個名字。
自從湖南衛視在2005年12月31日晚提出并舉行大型音樂演唱盛會,每年的跨年都是各大電視爭相搶奪的熱點,我們一度以為跨年肯定是晚會或演唱會。而隨著知識付費的興起,羅振宇用他的知識和視野給了大眾一個全新的選擇。我很驚訝為什么他的學識可以如此淵博,幾個小時侃侃而談,世界仿佛在他股掌之間,同時也懊惱于怎么前兩期我都沒看,甚至是完全沒注意。這是不是說明了我不是一個特別愛學習的人,我更不是一個有敏銳商業嗅覺的人,等我真正意識到這個東西很好的時候,實際上很多人都早已深深地愛上了他。
為此我特意去網上搜索了一下羅振宇的資料,卻發現和網頁、朋友圈里的熱火朝天不同,知乎、豆瓣等社群里對羅振宇的行為都是嗤之以鼻。算起來大概有兩種觀點:一是覺得羅振宇所講的內容太過膚淺、牽強,二是覺得他靠情懷和忽悠來賺錢,恥與為伍。我覺得有點悲哀,中國知識分子文人相輕的毛病一直都在。
對于普通人來講,羅振宇的觀點一點都不膚淺,因為他們的知識、格局和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難得有人能很有邏輯和趣味地深入講解。他演講之前必然是做過大量的準備工作的,但即便讓我準備再充分,我在臺上也沒辦法跟他一樣講得那么好,臺下有那么多人愛聽。至少從我看來,要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仰望那些遠比我優秀的人。而羅振宇無論作為文人還是商人,都足夠優秀,太多地方值得我學習。
雖然我和那些大人物一樣每天擁有二十四小時,都活在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但別人眼中所能看到的世界遠非我能想象。幾乎每隔幾分鐘,他就能講出一些我認為很經典的話,讓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生怕錯過每一個畫面,包括中場休息時播放的關于時間的宣傳片。每個人喜歡的、擅長的和害怕的都不一樣,我最害怕的是平庸一生,所以迫切渴望做出點什么事來。就像喬布斯所說: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不斷地對自己嚴格要求,不停止讀書和學習,工作范圍內和業余愛好的技能都盡可能都去提升,可自己還是落后了。我以為自己很努力地在奔跑,卻發現原來太多人跑得比我快多了。很多道理原本就不復雜,只是因為自己的平庸,沒辦法很好地自我梳理,只能等待別人耳提面命才會恍然大悟。聽別人的教導是很享受的,因為一顆沒有能力思考的大腦,有了新的營養和能量。但是聽完之后只是覺得自己多懂了一些知識,比以前的自己聰明了一些,但是未來究竟要怎么做呢,還是一頭霧水。我才發現,原來自己真的如此平庸。這是聽完演講之后最大的焦慮,演講最后以木心的“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結尾,令人回味悠長。我繞過了歲月,沒有在有限的年華獲取足夠的知識,所以平庸至此。
羅振宇是精明的商人,也是有情懷的商人,他的人脈圈子更是大得嚇人。聆聽他的每一句話,我都在反思我這一年究竟做了些什么,哪一天對我很重要,讀了多少書,結交了多少值得交的朋友,能力提升了多少,究竟荒廢了多少日子……從來沒有一檔節目能帶給我如此多的感慨。光陰飛逝,歲月如梭,我們每個人都在迅速地老去,多少人因為懶惰而徹底磨滅了自己的夢想和激情,在社會的滾滾洪流中被埋沒得無影無蹤。時間每跨過一年,有些人多一份焦慮,有些人多一些放任。
聽完演講,我沒發朋友圈,沒和任何人交流,回到家忙完所有事,一直到凌晨,我堅持把這篇文章寫完,因為我想好好地和自己的靈魂對話,有太久太久沒有仔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趁自己百感交集之際,問自己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我的一生,就這樣了嗎?
感謝《時間的朋友》,喜歡也好,討厭也罷,有那么一兩分鐘,開闊你的視野和思路,讓你想起一些事,我覺得就夠了。更何況,這場演講的魅力,何止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