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看!怎樣防少兒被性侵

防兒童性侵是家長的必修課,我們不愿去觸碰,卻不能靠回避來維護孩童世界的光明與美好。

很多人以為兒童性侵離只存在于小報和電影中,實則不然。2013至2015三年間,據“女童保護”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被媒體曝光的性侵兒童案共968起。968起性侵兒童案,超1790名受害兒童。這只是立案曝光的部分。大多數受害者并不會報案。因為害羞,因為恥辱,或者因為別的原因。然而報案的只占所有性侵案件的1/7。換言之,一起性侵兒童事件的曝光,意味著7起案件已然發生。

大多數人談「性侵」色變,對于孩子的父母來說,更是如此:他們往往不知該如何和孩子探討這一話題。然而,兒童性侵害是個嚴重的問題。而且,現實中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遭遇性侵的事例并不少見。

遭到性侵的孩子大部分會選擇沉默。孩子難以用語言去描述發生的一切,卻有自己復雜的心理活動,他們可能會覺得父母會因此不愛自己,即使說了大人多半也不會相信。此外,罪犯還可能會用威逼的手段迫使孩子沉默或者歪曲事實,比如對孩子說:“如果對大人講了,你媽媽絕對不會再愛你,你爸爸會被送進監獄”,等等。他們就像被囚禁在密閉空間中,對世界和人生感到恐懼,不愿與人接觸,不愿敞開心扉。

“你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忘掉童年的幾分鐘。”

“她十歲時,沒有人相信所發生的;她三十歲時,依舊為此感到恥辱。”

兒童性侵害的特點

1. 大多數犯罪分子是孩子熟悉的人

可能是家庭成員、親戚朋友(包括孩子的同輩人甚至同齡人)、老師教練、兒童保姆或大孩子所熟悉的人以及其他孩子眼中的權威人士。雖然史上也有被誤解的老師。

孩子往往不僅認識他們,甚至是信任或愛戴著他們。而犯罪分子通常會使用非暴力手段來威壓、操縱孩子,迫使孩子就范。而且因此,孩子們不敢告訴家長。

黃家良提醒道:“告訴孩子,只要涉及到身體的隱秘部位,大人、老師的話不是都對的,老師的要求不是非要完全要聽。”

2. 這些孩子最易遭遇性侵害

通常是那些個性聽話、順從、有禮貌的孩子;其中,一些孩子可能來自極其缺乏關心和愛的不合家庭或是離異家庭。

受害兒童多在12歲以下,其中3-7歲的孩子占了很大比例。這主要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我保護能力和分辨能力還很弱,容易輕信他人,甚至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罪犯一般會抓住孩子的這個弱點,擇機會下手。

3. 遭遇性侵的兒童有時會表現出一些異常

生理異常:身體出現淤青;莫名其妙地肚子痛,厭食;泌尿系統異常,不尿床的孩子可能會開始尿床;經常做惡夢……

心理異常:受到侵犯的孩子大多數會變得低落、沉默甚至自閉,不再發出笑聲,不再興奮。開始頻繁地洗澡,出現過度潔癖。一部分孩子則相反,言行舉止具有很極端的攻擊性。

社交障礙:比如他們可能總傾向于從家人和朋友圈子中銷聲匿跡,比如在學校表現不好,顯得抑郁,焦慮,甚至做出攻擊性和自殘行為。但也有可能他們會表現得和平常一樣,沒什么不同。

場所回避:受害兒童往往不敢接近受害現場,如果在家中受到侵犯,孩子很可能不想進家門;如果受害地點在學校,孩子可能會拒絕去上學。見到施暴者也會表現出極度不安、恐慌。

對于孩子的反常舉動,大人必須要提起注意,主動關注和疏導低落、不安的孩子,因為這些“反常”的背后可能會隱藏著巨大的創傷。

4. 兒童性侵害通常不是一次性事件

這種侵害很可能持續幾個月甚至好幾年。

5. 性侵害不僅僅指生殖器接觸

性侵害,包括所有對兒童做出的性暗示或行為,包括生殖器接觸,也包括非生殖器接觸——比如給孩子看色情圖片,拍攝孩子的色情照片等。

怎樣減少兒童性侵害?

1. 告訴孩子生殖器的名稱

在我國傳統觀念里,人們常常認為兒童沒有性別意識。家長一般羞于對兒童進行性教育,也不會告訴孩子,身體上哪里是隱私部位,不可被他人觸摸。還有些家長讓孩子穿著開襠褲隨處跑,或帶著已經具備性別意識的孩子進入異性的公共廁所或更衣室。這些做法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性別意識,還容易降低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對性侵害的防備。

性教育可以從兩歲開始,同孩子一起洗澡的時候,就是教孩子分辨男女和怎樣保護自己的最佳時間。比如,就是告訴孩子,這些器官是女寶寶的,那些器官是男寶寶的,不能亂碰別人,也不能讓別人碰這些隱私部位。專家一般建議家長跟女寶寶說,“你這里好脆弱,需要你的保護。”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可以像告訴他們其他身體器官的名稱一樣,教給他們生殖器的名稱——雖然生殖器官是人身上的隱私,但還沒隱私到不能說出來的地步。告訴孩子,大人不可以觸摸 TA 們的身體,尤其是生殖器的部位。

2. 教孩子擁有和尊重隱私權

父母不僅可以教給孩子們有關他們隱私器官的知識,還可以告訴他,如果不愿意,父母也沒有權利觸碰;同時也要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隱私權。

3. 培養孩子與父母的信任

盡早并經常告訴孩子,他們可以自如地與父母分享任何事情——無論好壞,無論悲傷或喜悅,無論這件事情是否難以啟齒。

4. 留心這些大人

留心給孩子不尋常禮物的大人,或是想帶孩子「出去玩」或參加特殊活動的人。

5. 讓孩子參加非封閉的托兒所或活動項目

即允許家長隨時來看的托兒所或活動項目(open door policy),盡可能多地監控和參與孩子的活動。(國內的托兒所一般不允許家長隨意出入,因此,培養孩子對父母的絕對信任變得非常重要,要讓孩子愿意跟父母交流 TA 們遇到的任何事情。)

6. 創造不忌諱談「性」的家庭環境

在孩子的兒童期,就開始創造一個不忌諱談論性話題的家庭環境。用兒童性侵害新聞事件和公眾報道引出關于性侵安全問題的家庭討論,反復對孩子重申,如果有人想對 TA 在性方面占便宜,一定馬上要告訴父母。

怎樣應對兒童性侵害?

1.如果你懷疑你的孩子可能遭遇過性侵害……

帶孩子去看醫生,跟兒科醫生談談。醫生會與你進一步交流,并給孩子做相應檢查,做出必要的指示和報告。做個體檢,確保孩子的身體健康沒有被性侵害影響。醫生的記錄還可以作為受到傷害的證據保留備用。

2. 嚴肅對待孩子告訴你的性侵害事件

如果你的孩子向你說出了有人對 TA 實施性侵犯,一定要認真傾聽,把 TA 的話當成嚴肅的事情對待。

因為有太多時候,當孩子說出真相時,沒人相信 TA 的話,特別是當他們口中的犯罪者是家庭成員時,更沒人信以為真。

這時候請馬上聯系兒科醫生、當地的兒童保護服務中心或報警——如果你不介入這件事,罪犯對孩子的侵害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進而,孩子會覺得家庭是不安全的,尋求你的幫助也無濟于事。(我國不存在「兒童保護服務中心」這樣的機構,可以撥打報警電話 110 或婦聯電話 12338,還可以尋求法律援助,但這類組織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少量免費的法律援助機構,很多時候,只能自費購買法律服務。)

事件一旦發生,應該第一時間報案。報案對于保護證據、保護孩子非常重要。也應立即到醫院檢查,并保全證據。以下證據對于案件認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被害人身 上的傷痕;被害人抓傷侵害人的傷痕;被害人被撕破的衣服;從犯罪嫌疑人處獲得撕扯過的衣服;被害人對犯罪嫌疑人穿著等特征的描述;侵害人留下的毛發以及其他物品等。

兒童性侵話題之所以敏感,我們之所以不愿觸碰,原因之一在于案件破案率極低!案件解決無果,留給受害人的往往只有紛紛揚揚的媒體報道和眾聲嘈雜的輿論,不僅于事無補,反而加重了傷害。因此心理專家對孩子的疏導以及家長的關懷格外重要!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案件隱蔽性較強,一般沒有第三人在場,如果僅憑未成年人的證言,特別是受害未成年人年齡比較小時,公安機關通常不立案。一方面,大部分兒童并不知道什么是性侵害行為,不懂得發生性侵害后自己應該做些什么,以至于有些案件從案發到報案經歷了很長時間,基本的物證已經不存在。另一方面,兒童缺乏足夠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指控能力,導致證據不足;孩子受到威脅,不敢和家長講,或者不敢講實話,也會導致錯誤指控。此外,分不清現實與想象的界限也是該年齡段兒童的特點,孩子可能會在事實的基礎上把想象的成分摻雜進去,使事情越發復雜化,更加考驗成人的判斷力。

美國對兒童性侵事件的關注和研究已經長達一個世紀,然而立案、破案過程中的疑點難點卻依舊沒有有效的解決措施,單純警方破案成功的案例也很少。歐美國家在處理兒童性侵案件時一般依靠心理醫生、心理學專家的介入。

3. 讓孩子知道遭到侵害不是 TA 的錯

如果發生了性侵,要支持你的孩子,讓 TA 知道遭遇性侵害并不是 TA 的過錯。

4.接受心理咨詢服務

大多數受害孩子和他們的父母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因為父母會有深刻的內疚感。兒科醫生可能會向你推薦對心理有幫助的相關社區資源。(目前國內的相關社區資源絕少,兒科醫生對兒童虐待、性侵的受害者通常也無能為力,由于心理咨詢市場的混亂現狀,請選擇那些有可靠資質的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對孩子的絕對支持和讓自己堅強變得很重要。)

歐美專家發現繪畫是發現孩子秘密的一個關鍵。孩子在畫畫的時候一般會下意識地將熟悉的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重大事件作為圖畫的內容,即便會用想象讓事實變形,也還是可以分辨。比如在美國發生的一起幼童性侵案件中,心理專家從這個孩子畫的一系列簡筆畫中發現了線索。圖中最右側的人物“瑞吉叔叔”在孩子的作品中不斷出現,呈現出不同的姿態,引起了專家的注意。后來經調查發現施暴人正是這位“瑞吉叔叔”。

現在的孩子通過電視、網絡等往往會儲存很大的信息量,因此僅僅根據圖畫內容下結論絕對是武斷的。還要結合孩子的其他行為,比如受害的孩子可能會撕掉自己之前畫的充滿歡樂氣息的作品。

孩子的心靈陰影還會在玩耍時體現出來,對待玩具的方式很可能會泄露自己的受害經歷。大人一旦發現孩子玩耍時出現異常舉動,一定要提高警惕。美國一位兒童上小學時在日記中回憶自己幼兒園時期的受害經歷,她寫道:“約翰叔叔來到我家,和我玩游戲,他傷害了我,很疼很疼。所以我也傷害了洋娃娃,把她傷害得很疼。媽媽不再給我買娃娃。媽媽什么也不知道。”

當然,現在的孩子都精得很。孩子的內心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很難說TA是不是看過這一篇文章,然后畫出或者寫出什么樣的東西來,所以,最好去找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

比如有一個電影叫《狩獵》,講述了一名被冤枉性侵兒童的幼兒園老師的遭遇。盧卡斯在一家托兒所工作,心地善良個性溫和的他很快就受到了同事和孩子們的喜愛,其中,一個早熟的小女孩克萊爾對盧卡斯尤為親近。盧卡斯出于警惕和職業道德 婉轉拒絕了克萊爾的過度示好。克萊爾聯合幼兒園全班孩子開始了報復性的謊言,對地下室的顏色、細節等口徑十分一致,讓盧卡斯背負起了性侵女童的罪名,一時 間,成為了整個小鎮排擠和壓迫的對象。

被告的教師往往無法為自己做出不在場證明。而家長要么不相信孩子,要么容易偏激,一口咬定某個嫌疑人,很少會理性地尋找線索,分析事實。

5. 學校可以這樣:

合理對教師與學生接觸做出限定。比如,減少教師與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限制老師和孩子一對一輔導。禁止單獨給某個孩子禮物。與孩子交流應該在教室、辦公室進行,并且把門敞開。

校園性侵場所多為廢棄教室、教師宿舍、廣播站等。幼兒園、學校應當不留死角,在上述場所適當安裝攝像頭,并向老師解釋按裝監控的必要性,獲得諒解。

教師公平對待每個孩子,不要表現出特別的偏愛。因為根據家長的詢問與孩子的口供,教師被指控的證據有:特別偏愛某個孩子,給這個孩子糖果、玩具,單獨帶孩子玩耍。

希望所有孩子都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公眾號:丁香媽媽;微博:中國新聞網、人民日報、新京報、財新網、家庭醫生在線。

鳴謝歐茜編譯自美國兒科學會的部分文字、鳴謝新媒體女性網絡負責人李思磐

如果對于防止孩子被性侵,您有更好的建議、更多想說的,請給樂炫同學留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