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窗外,燈紅酒綠,路人,行色匆匆。
坐在公交車最后一排,昏暗無燈。
刷著朋友圈,母親節曬得最多的是對媽媽的愛。而一位朋友曬的自己提車的照片,嗯,與我同齡。
此時一顆不安分的心躁動起來。
回想起最近前同事也分享在廈門有了房子,有了車子,嗯,也是同齡。好閨蜜跟我訴說差點買了奔馳的經過,嗯,還是同齡。
此刻,焦躁不安。
2015年7月至今,將近2年了,畢業之初給自己定下的3年目標還未實現,甚至實現的苗頭都沒有。
現在對于90后要不要買房買車的言論都不一樣。個人認為買房車其實是你能力的一種體現,是你對自己的賺錢能力的一種肯定。
而今天,我甚至有點懷疑自己這兩年究竟都干嘛了!或許是沒有太多的“物質”來體現,甚至在買房買車這件事我真的對自己沒有太多的信心。
每次對于回家欣喜而又緊張,緊張的是害怕兩位大人問我升職加薪的事情,在他們眼里我應該是比同齡人都優秀的那一位。每每問及此事,得到的回應永遠是沉默。或許沉默就代表了一切。
是的,我的焦慮來源于對比,但更是來源于對自己能力的一種懷疑。
2
聽到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有提及自己目前在上彭小六的早閱讀課,行動派的建立個人品牌課,思維導圖課,攝影課或者繪畫課等等。
成百上千的網課,成千上萬的網絡分享接踵而來。不管好的差的,大的小的,每天都有。
是的,我焦慮了。
曾經有段時間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以至于報了很多課程,卻囫圇吞棗式的學習,從未將其實踐落地。
就好像我沒有學那些課程,我就落后了,我就不上進了,我就沒有進步了。是的,我的焦慮來源于此。
我相信以上的焦慮是很多人都有的。
同齡之間的對比,父母無形的壓力,事業的停滯不前,知識付費時代的急躁等等這些任何一項都足以讓自己無比焦慮。
但是,真的要任由這種焦慮占據生活嗎?
當這種焦慮無限放大的時候,人的上進心會被吞噬,反而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縮小焦慮,讓它成為不斷推動你前行的動力,而不是一蹶不振的阻力。
面對焦慮,該怎么做的呢?
首先更多的應該是關注自己。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不一樣,一味的比較反而會挫傷自己的積極性。更應該關注的是自己的成長,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終有一天我們也將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包括物質和精神。
關閉朋友圈,關閉社交軟件,將注意力放在能在自己更快成長的地方。
其次是關注當下,過去已過去,未來還未來,能改變的就只有當下。
有人說25-30歲之間的年齡是最難過的,這幾年之間我們要戀愛,結婚,生子,學業和事業還不能落下,這幾年間有很多人生中的大事,需步步為營,走錯一步,你的人生方向將從此改變。但是,這些事早晚都會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為什么要提前想那么多。
你想要未來的另一半和未來的家庭是什么樣子的,你首先必須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應該做的難道不是過好當下每一天,升級打怪,刷新自己嗎?
接著,對于知識付費,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學習并不是你在微博朋友圈曬出的今天又出了某某微課,某某老師很厲害,某某人說了什么,真正的學習應該是將所學運用于工作生活并且幫助你變得更好的。
如果你只是知道了某種理念,然后沒有然后了,那不好意思這不算學習。
面對琳瑯滿目的付費知識,選擇對自己真正有用的,選擇真正感興趣的,并且付諸于時間將它深挖,學以致用,那么你付出的金錢和時間才有價值。
最后,運動除了讓自己擁有健康的體魄之外,還會讓人精神高漲,信心十足,對于緩解焦慮有一定作用。
不信,你試試?
最后分享最近最近很火的一段話。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
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穩定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
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
然後活到90歲。
有人單身,
同時也有人已婚。
歐巴馬55歲就退休,
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所以,放輕鬆。
你沒有落後。
你沒有領先。
在你自己的時區裡,一切安排都準時。
愛你的,
小棉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