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上,哈尼族人鑿出的大地藝術

The 21th

- 這是云山四時分享的第21篇云山風物

哀牢山上古老的云海天梯。

紅河南岸,站在哀牢山上,當云霧漸漸彌散,眼前層層疊疊的梯田由山腰山脊綿延嵌入河谷之中,那流暢優美的線條、碧波蕩漾的田塊隨著光線的變化呈現出變幻莫測的色澤光影,壯麗多彩。

梯田,一種古老的田制。唐代《蠻書·云南管內物產》記載:“蠻治山田,殊為精好”。早在1000多年前,西北游牧的哈尼族祖先一路南下,跨越千山萬水來到了紅河南岸的哀牢山。在這片神奇的雨林上,哈尼人用手中的鋤頭和犁耙,靠著“一把鋤頭千把汗,千錘萬擊塑深山”的精神將那莽莽大山開鑿成浩瀚梯田。

依山而建,順勢鑿出萬道梯田。

清嘉慶《臨安府志·土司志》詳細記述了當時哀牢山區哈尼族的梯田狀景:“依山麓平曠處,開鑿田園,層層相間,遠望如畫。至山勢峻極,躡坎而登,有石梯磴,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卷槽,數里不絕。”

當地的哈尼人依著山勢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個角落,鑿山成田。開墾出的梯田每層大小不一,錯落有致,大的有數畝之廣,小的卻形如澡盆,重重疊疊,猶如萬練銀蛇飛舞大地,纏繞著重重大山。在梯田間還會修筑道路,以便行走耕作。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

高山蓄水,引水下灌,在梯田耕作中,水以奇特的方式貫穿其中,成了哈尼梯田的靈魂。“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是哈尼族代代相傳的俗語,高山森林孕育的溪流、湖泊被哈尼人引入盤山而下構筑的的水溝中,流入村寨,分水入田。梯田層層相連,水溝縱橫,水順著塊塊梯田,由上而下,最后匯入谷底的江河湖泊,又蒸發升空,化為云霧甘露和降雨,落回高山森林,如此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木刻分水”是哈尼人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約定俗成的水規。分水木頭大多用生長多年的鐵刀木制成,這種木材質地堅硬、耐水,長泡不腐。同一股溝渠灌溉的梯田,由田主們根據各自的梯田面積共同協商、規定每家的用水量,然后按泉水流經的先后,在溝與田的交接處橫放一塊刻有控制流水量的木槽,水經寬度不同木槽口分別流入各家梯田,保證不會因為用水而發生爭執。

獨特的農耕方式,造就了大地藝術之美。

哈尼族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要吃肉上高山,要種田在山下,要生娃娃在山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哀牢山山腳河谷炎熱,山頂高山寒冷,都不宜居住。面對在這樣的自然環境,哈尼人順應自然,將村寨建在了半山區冬暖夏涼的向陽坡上。

菇房聚集而成的哈尼族村寨,背后是茂密的森林,而從村寨邊到山腳河谷的整個下半山則是萬道梯田。尊重自然,按自然規律開墾梯田,也按美的規律塑造梯田,高山森林,半山村寨,低山梯田不僅構成了哈尼族獨特的生存空間,而且浩瀚壯麗,造就了大地之美。

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The 21th - 這是云山四時分享的第21篇云山風物 哀牢山上古老的云海天梯。 紅河南岸,站在哀牢山上,當云霧...
    Yunshansishi20閱讀 446評論 0 0
  • 最愛的還是云南的藍天和白云。這十余年間,我曾去過云南6次,而且每次都是冬天或春天去的。云南總是暖暖的天氣,...
    漠谷閱讀 267評論 8 3
  • 初識元陽,應該算是必然中的偶然。“必然”是因為我自己是一個資深的旅游愛好者,對于元陽這種美到幾乎可以讓每個人...
    狂野的堅果閱讀 728評論 0 2
  • 今天是星期天,和平時一樣,早起漱口洗臉。然后讀經典。我讀了《易經》《詩詞啟蒙》《論語》《成語接龍》《千字文》因為星...
    ZZ李夢涵閱讀 165評論 3 1
  • 孟女四月游人間, 粉帶桃紅遮嬌顏。 看盡花落芬芳匿, 散落凡塵護花難。
    軍玲閱讀 17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