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煅煜
勤奮而有上進之心和學習有多重要?看看歷史人物是如何做的。
——讀《二十五史》有感
表面繁榮,實則危機潛伏,是當前生而為人的基本態勢。
很多人被眼前的繁榮和平靜所蒙蔽,而不知這段繁榮與平靜并不能長久穩定。
事物永遠都在運動之中,想要在運動中求得勝利,求的生存,就要長期不斷的學習和自我更新、自我超越。
“今天看到小明是六歲,是活的,明天看他還是六歲,是活,后天也是。”——一直調查了六六三十六次、七七四十九次、九九八十一次,他都是六歲,是活的,這就推論出小明是一直六歲,而且還是長生不老的!
——這樣錯的離譜,可是有些人就覺得自己不努力也沒有關系,像是小明那樣,沒有產生一種居安思危的思想。覺得日子照樣會這樣過下去,殊不知生命在不斷的變動,雖知道下一個一天會帶來什么?
不應該像是去旅行做準備一樣,做好迎接明天、明年、下一個十年的生命旅行的準備嗎?
近日以來,二十五史全部第三遍閱讀已經完成,比之前兩次更加感悟深刻:
帝堯聰明多謀,成為最著名的帝王之一是因為勤奮好學,治理有方,圣德于天下是因為生活簡樸,勤于政事,甚至沒有時間休息。
夏禹治水的成功是因為他經歷十三年的不懈努力奮斗,走遍天下,三過家門而不入,帶頭做最臟的活,辛勞到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磨光了、手上腳上都長滿厚繭、軀體干枯黝黑的程度所以才有他的盛名天下。
民眾紛紛歸附周文王,是因為他從小孝順父母,恩愛兄弟,勤勉學習,仁義慈善,禮賢下士,甚至為了接待士人而常常顧不上吃飯,以此聲譽日隆。
管仲之所以成為一代名相,是因為自幼雖然貧困,但是聰明好學,勤學禮儀、箭法、駕車,而能文治武功。
勾踐能快意報仇,是因為每日勤于政事,甚至撤去錦緞雕床,鋪上稻草睡覺,在鋪上放上苦膽,無論坐臥飲食,都先嘗苦膽,捫心自問:“你忘記以前的恥辱了嗎?”。
漢文帝所治之政,被歷代視為盛世的原因是因為漢文帝劉恒簡約戒欲、謙遜克己、勤讀黃老。
諸葛亮出山后二十七年中,半生操勞,的確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少年時諸葛亮便收到嚴格、系統的齊魯故地儒家文化的教育,努力學習,綜合了諸子百家取其凈化,用其所長才成為一代名相。
宋武帝成就巨大,是因為他勤于政事,平時清簡寡欲,禮賢下士,甚至在宮中懸掛少兒時使用過的農具,補過的衣服,以提醒后人。
范仲淹內剛外和,憂國憂民,文武兼備,之所以成為一代出類拔萃的政治家是因為少年有志、勤奮好學、晝夜不息,冬季疲憊用冷水洗臉,以振奮精神,吃的不夠,就把米煮成粥,一天分為兩頓進食,人們都不堪此苦,范仲淹卻從不以此為苦,他的志向遠大,所以不會計較這些小事。
歐陽修之所以成為一代文豪是因為小時候將唐代大家韓愈文稿苦心專研,廢寢忘食,決心與韓愈齊名。而韓愈亦是從小刻苦學習,每日記千百字,成年后通六經和百家之學,尤其善于作文。
縱觀歷史,成就大業者首先——皆有持續不斷的上進之心,這些追求卓越的人經歷千難萬苦終于成就一番偉業。
其中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每一位有成就的皆有夢想,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每一位有成就者都是熱愛并不斷學習的人,業精于勤而荒于廢,形成于思而毀于隨。
想要有所成就,我認為第一要做的就是修身養性,杜絕不良嗜好,貶酒缺色。
歷史上有多少君王敗在女色之上,紂王高大壯實,長相嬌美,聰明和體力都過人之處,很多東西一看就會,而且能說會道,巧言善辯,但卻敗于淫孽,做了亡國之君,為后人所不齒。
而信陵君為人仁愛,能禮賢下士,謙遜待人,本能成為一方豪杰,卻因他人陷害而郁郁不樂,稱病不朝,失去上進之心,終日飲酒,頻繁接觸女性,終于死在酒色之上,真是傷風而來敗俗而去。
應該認真學習自我提升,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士不厭其學,故能成其學。
豬不厭其食,故能長其壯。
人不厭其學,是故能久遠長勝利。
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是因為經過偉大的思想歷練過。
是立下長遠清晰的目標,這些目標會促使自己更加努力,往往立下大目標的人會相應衍生出大的思維格局,就會成就一生非凡偉業。
黑怕危險的、并提前驚醒到的會得到平安。
害怕消亡的、提前預防的會長久的存活。
相信擁有長期不斷上進心的人會得到成功!
20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