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派》4個男人教我的事:如何鑒別渣男?跳槽8次還是窮?

本文為灰原哀原創,首發于合作公眾號“Queen主義”

前幾年朋友向我安利《鏘鏘三人行》時,還迷戀偶像劇的我是拒絕的。拜托,讓我看竇文濤、梁文道、馬家輝、許子東幾位大叔聊天(朋友稱他們是中年F4,什么鬼),還不如舔屏長腿小鮮肉呢~

(顏控如我,沒能第一時間get《鏘鏘》)

然而隨著年歲漸長,我發現沉迷過的小鮮肉逐漸油膩,滿腹經綸的大叔反倒熠熠生輝—臉上的每一道褶子都浸潤著人生智慧,張口即來的一句話也能讓我茅塞頓開。當《鏘鏘》停播后,我便迅速入坑原班人馬打造的新綜藝—《圓桌派》

(兜兜轉轉,還是有言值的大叔好)

《圓桌派》最讓我心水的地方就是“接地氣”,嘉賓是一水的專家學者、明星大V,聊的卻是年輕人最關心的話題,為什么越跳槽越迷茫,知識付費到底有沒有用,如何識別渣男,滿足于一碗面一朵花的幸福是不是不思進取…

我覺得,《圓桌派》就像我特喜歡的那種長輩:博學不自傲,溫暖不世故,總能為躊躇不前的我指點迷津。

3年跳槽8次,我為啥在職場越混越慘?

在《圓桌派》的4月專題《跳槽:跳槽季 越跳越迷茫》里,嘉賓張立憲(《讀庫》主編)提到1名3年跳槽8次的候選人A,出于好奇他面試了A—張立憲發現A的最大問題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A用跳槽來試錯,以此緩解內心的不確定感

《圓桌派》認為,在北上廣深打拼的我們愛跳槽,多數是因為沒戶口也買不起房,索性在工作中把“錢”放第1位—主動跳一次槽就能加薪20%~50%,比在公司等老板虛無縹緲畫大餅式的加薪,劃算多了。

再加上產業日新月異,在一家公司埋頭苦干反不如及時抽身來得“安全”—即使是行業頂尖的企業,也可能遭受降維打擊,比如轟然倒塌的諾基亞。在不確定的年代,跳槽加薪、落袋為安反而是我們唯一能確定的。

當然跳槽也有副作用,對前東家不滿怒而跳槽的,也許是“剛出狼窩,又入虎穴”;頻繁跳槽的,會被HR嫌棄性格、職業路徑太不穩定。跳還是不跳,總讓我們愁腸百結、騷動不已。

針對跳槽這道難解的題,《圓桌派》的回答讓我眼前一亮:與其糾結是否跳槽,不如專注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在任何一個時代,做事靠譜的人永遠是佼佼者,總能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很好。

關于“靠譜”,主持人竇文濤說了一件小事,愛出汗的他怕影響拍攝效果,讓攝影師告訴他攝影棚溫度;攝影師給他看了棚內溫度計的溫度,并提醒他如果在棚內煮茶喝茶,會感覺再熱一些。

(《圓桌派》有煮茶喝茶環節,攝影小哥有心了)

竇文濤感慨,像攝影師這樣觀察細致、思考周全的人太少,更多人滿足于應付工作了事;卻不知在老板眼中,你說了不等于別人聽到了,你做了不等于你做到了,那些懂換位思考、為結果負責的靠譜員工,走到哪里都受歡迎。

作為一個互聯網從業者,我曾把“擁抱變化”掛在嘴邊,卻慢慢發覺如果你掌握了比單一技能更底層的東西,比如行業盈利的邏輯、待人接物的準則,你就永遠不會被時代拋棄。

正如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所說:比起未來10年有哪些改變,我更關心有什么不變

《圓桌派》告訴我,不焦慮、不盲從,把手上的每一件事都踏實細致的做好,就足以應對未來的變化和風險。

和馬云聽同一堂課,我會更成功嘛?

知識付費剛火的那一年,我報了大量課程來聽,付費的一霎那,我自覺成了一名“樂于學習、謀求進步”的人,渾身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甩出那些只顧買鞋買包的女生幾條街!然而,買課如山倒,看課如抽絲,大半年過去,被我翻牌子的課還不到一半…

在專題《求知:眼花繚亂知識控》里,我發現竇文濤也有和我一樣的苦惱,該看的書買來了就在那兒堆著,估計下輩子也輪不著看

于是乎,嘉賓蔣方舟、馬伯庸、史航輪番上陣,讓我明白自己為啥難以抗拒知識付費,以及怎樣用好知識。

蔣方舟調侃說時下的爆款課應該是“馬云、比爾蓋茨都在聽的課”,販賣的是我們對成功的渴望和焦慮,付費課程變成一張張與大佬0距離互動的入場券

付費課和我愛的彩妝鞋子包包一樣,也要看是否適合自己,應屆生要鉆研制表、提案等基礎技能,職場老炮兒得學向上向下管理,貪多嚼不爛。

馬伯庸、史航則告訴我付費課正確的打開方式。首先,書(課)不一定要逐字逐句讀,像諸葛亮讀書法強調觀其大略,把書翻一遍,大概知道里面講什么東西就放回書架,以后萬一用著了,也知道去哪兒找這個東西。

其次,課程要“致用以學”,只有你在工作生活中用到這門課,才算真正學好課。

以我為例,去年我報名了寫作課,學完課程只花了5小時,但我至少花了50小時來寫文,并通過身邊人的點評來不斷調整寫作方法。練習50小時后,我重看寫作課又有了新的感悟。

我身邊的大牛常說一句話:不以輸出為目的的輸入就是耍流氓。報PPT課要有做上百張PPT的覺悟,學管理要把理論方法應用到工作中,否則知識付費純粹是心理安慰。

最后,知識的構成和來源很多元,除了付費課,微博、抖音也能學知識。我曾經覺得知識來源也有鄙視鏈,比如付費一對一課>免費公開課,精英扎堆知乎>網紅聚集抖音。

但《圓桌派》的這些學者專家,并不覺得啃大部頭的書才高級,他們也會用碎片化時間從微博汲取營養—只要你愛琢磨,知識俯拾即是,是不是付費真沒那么重要。

(史航通過金庸的小說學習中國文化)


時間是檢驗渣男最好的試金石

除了工作事業,《圓桌派》的婚戀專題也是我特別愛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期《渣男:如何一眼識別渣男》。

嘉賓分享的鑒渣指南都很實用。比如老江湖馬未都表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尤其看眼睛,眼神閃爍不定或陰郁的人得遠離”。

年齡最小的蔣方舟認為:渣男分兩種,一種是內心軟弱、誰都喜歡、不拒絕不負責的渣(俗稱“中央空調”);另一種則是欺騙女生感情、玩過即甩的“套路式渣”(所謂的PUA把妹達人)。知己知彼了解渣男慣用招式,就不容易被套路。

但最可怕的還是那種看似癡心、狂躁時像炸彈一樣傷人傷己的渣男,比如江歌案里的陳世峰。

李玫瑾(中國公安大學教授)說,“好的時候特好,不好的時候說急就急”的陳世峰,屬于極端的邊緣型、爆發型人格,不幸遇到了只能先認慫,穩住情緒后再脫身

我和閨蜜最愛聊的除了美食護膚,還有自己碰到的渣男。閨蜜B吐槽自己是渣男吸引體質,被跟蹤、被劈腿之類的事層出不窮。和B聊得深入些就發現,B特別不會拒絕男生的邀請,不管和對方熟不熟,飯局、泡夜店來者不拒,自然容易被渣男鉆空子。

李玫瑾告訴我們,想不被渣男盯上,就一定要有原則,哪怕在熱戀期玩到9點半就回家,和男人保持適當距離;這樣男人會覺得你是值得尊重、能放心娶回家的人,而不是略施小計就會被勾引的女生。如果剛見面就打得火熱,男人會很快對你興趣缺缺,達到目的就一腳踢開。

以及時間,是檢驗渣男最好的試金石。無論多隱蔽、多心機的渣男,在時間面前,都會無所遁形。

這樣有趣又發人深省的專題還有許多,總有一款適合你:為情所傷的人,可以看《失戀:失戀是一種病?》;為idol瘋狂打call的迷妹,能在《人設:粉絲時代人設屬于誰》找到你idol的人設;拈花微笑的佛系青年,歡迎點播這期《低欲:小小的確定的幸福》...

除了話題都特別對我胃口,《圓桌派》里才華橫溢的嘉賓也是我百看不厭的原因。性格直爽、做事老辣的文化雜家馬未都,有自己的脫口秀《都嘟》;有信仰有韻味的道長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里帶我靜下心來閱讀各種好書。

(馬未都、梁文道的個人節目也是豆瓣高分)

年紀最小的蔣方舟,總能從自己的經歷出發,說出年輕人的困惑;我最喜歡的香港作家馬家輝,節目上嘻嘻哈哈看著特不正經,卻能讓你在捧腹大笑后對人生有新的感悟。

(家輝大叔實在太可愛惹)

這些睿智的嘉賓,和最會聊天的主持人竇文濤一起,把《圓桌派》料理成一碗營養豐富的濃湯。每周來上一碗,我頓覺口頰生香,原本辛苦的人生也輕盈了許多。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