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孩們上第三堂國學課。感受最深刻的是------
一、弟子規的朗誦效果,因年齡而差異巨大。
二三年級的學生,聲音高亢洪亮,態度積極自覺。六七年級的學生有氣無力,應付心理大。年齡越大,力氣越大,積極性越差,舊的思想、固有的習慣所起的作用越大。
二、教育一旦進行,莫不是喚醒。
面對高年級孩子這種現狀,必須尋找根源,重新樹立他們的人格與品質。這些恰恰在弟子規中集中顯現,如總訓,“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能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無疑是給這些長勢不茁壯的孩子開的一劑藥方。思想根系不能扎深,早晚孩子會缺乏后勁,狀況層出不窮,如果再急功近利,窮追不舍,孩子的發展就會停止得越早,因為那顆成長的幼芽還不懂得怎樣生長,就被貼上封條了。
三、學校與家庭教育脫離人格教育越來越遠。
基本的模式是,處于良性循環的孩子越來越好,處在惡性循環的孩子卻很難翻身。比較與排隊,家長與老師對分數的熱切關注,像過多的水與肥料一樣,都會窒息孩子的發展。種子沒有一方松軟的土壤,怎樣生長?過多的包辦與替代,沒有足夠的風雨,怎樣茁壯?沒有豐富的生命體驗,怎樣有強有力的心音。自主與獨立只是一句空話,在你焦頭爛額,被孩子攻擊之時,只能選擇認命與失望。
四、孩子沒有定型,是教育者(包括家長與老師)的思想已定型。
凡是孩子攻擊你的,教師或家長,你們已出問題了,已成了他們成長的桎梏。越親的人,殺傷力越最大。因為他們把你們看得最重要,最在乎你們,攻擊,就是你已經傷著他們了。曾幾何時,你是他們最信賴的人,那時孩子是你真正的寶。曾幾何時,孩子讀不懂你了,你對孩子怒發沖冠。你最在乎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為此可以任加指責,更不會想到稚嫩的心靈此時最需要鼓勵與支持,需要挫折的滋養,需要強大的精神引領。物質的高塔堆積得很高,用它作為誘餌,恰恰讓孩子早早嘗到了享受的蜜糖,一切只能望梅止渴。期望很高,失望很大。沒有重在品行的引領,遲早成為行動的矮子,卻不能接受成為普通人的現實,在不上不下中失去畢竟是普通人的快樂。
五、大人太功利了,你是愛孩子呢,還是更愛孩子的成績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一個學生向我泣訴,他不吃飯,就是為了證明父母到底最愛學習成績還是他的身體。還有一個孩子曾經這對我說過,他最大的愿望是生病,生病的時候最幸福,父母不用施壓了,最愛他。
為什么?孩子需要犯錯誤,需要失敗,需要好玩,需要脆弱,這才是一個健康孩子的特征啊!
我不希望孩子有太多的少年老成,甚至未老先衰;我不希望天真的孩子有太多的憂郁與嘆息。我不希望在他沉重的書包里,在他披星戴月的目光里再裝上你的焦慮不安與過高的希翼。
孩子,我希望你是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我希望你能自由選擇自己的路,哪怕是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允許你反悔,允許你堅持自己。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成為你自己。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