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權威心理學家 孫時進老師訪談


本文是我整理自網絡,個人認為很有幫助,提問者提出的問題其實也代表大多數人的問題,孫老師運用類比的回答,讓人非常容易理解,回答雖簡短但值得反復思考,相信可以幫助你找到很多焦慮感形成的原因,真正的專家有時候一句話就能讓人有幡然醒悟的感覺。

人物簡介:

孫時進,上海復旦大學心理系主任、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心理學會副會長兼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

中國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

國家教育部\"95\"人文社科項目\"團體心理咨詢的理論與應用研究\"等課題的負責人

出版有《社會心理學》《心理學概論》、《管理心理學》等著作

記者:孫教授,心理學總給我們一種神秘的感覺,這次研討會的主題與“人本主義心理學”有關,先給我們簡單解釋一下什么是人本主義心理學。

孫時進: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實現歸結為潛能的發揮,而潛能是一種類似本能的性質。作為心理學派的后起之秀,人本主義學派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認同。

記者: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當今有何意義?

孫時進:很多人覺得心理學就是用來治療心理問題的,其實它的應用很廣泛:教育、企業管理、親子關系、婚姻關系等。很多疾病的產生是因為內心的不和諧。人本主義心理學讓你更好地認識自己,只有認識自己更多,個人的自覺才更有可能。同時,它幫助我們發掘自己的潛能。如果說哲學叫你認識你自己,變成明白人,那么人本主義則讓你獲得自然的成長狀態,能夠真正活出自己。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待問題對于今天意義重大。


比如,一個人童年的經歷對其一生都影響深遠,尤其是童年的心理有過創傷后。比如我們經常說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這也是有心理學依據的。老一輩人大多拼命賺錢,但是不舍得花錢,這是特定年代的貧窮經歷讓他們沒有物質的安全感。現在的年輕人則是努力賺錢,也大膽花錢,因為物質生活的豐富讓他們對物質享受充滿樂趣。如今,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我發現新成長起來的一些孩子身上有了新的特點,他們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再以賺錢為唯一的導向。

所以,如果每個人都自覺地省察,我們的心理會更加健康,每個人的成長會更加完善,家庭生活會更加幸福,管理會更加高效,當今的人際關系會有很大的改善。


記者:如今,正能量是大家都喜歡用的詞,也是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一種能量,從心理學的角度如何理解它?

孫時進:首先,我想不管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都是能量。人本主義心理學說,“佛魔一念間”,兩者是會轉化的。比如龜兔賽跑的故事,跑步對于烏龜來說是沒有尊嚴,是不能體現生存價值的,因為烏龜注定是要失敗,它必定是壓抑的,只能從中得到創傷。如果烏龜的心理強大到沒有被龜兔賽跑的現實所壓垮,那它的心理一定是反常的,比如希望兔子生病,半路睡覺,或者出點什么差錯等,反正都是負能量的想法。


正能量當然是好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定負能量,而是需要具體分析和了解為什么會產生負能量,能不能把它轉化為正能量。正能量會產生負能量,負能量也可以轉化為正能量。比如,很多孩子因為家長對他的要求特別高,總是被父母否定,活得特別累,常常處在壓抑和自卑中得不到釋放,父母如此的愛注定會換來孩子的恨,因為孩子得不到平等和尊嚴。比如一個孩子有網癮,家長不是簡單地否定孩子和粗暴地干涉,而是發現孩子真的喜歡網絡并有天賦后,決定支持孩子,終于把孩子培養成了很有知名度的IT精英。退一步,海闊天空,但是很多父母做不到。

記者:您對老年心理學也很有研究,如今中國社會越來越趨向老齡化,空巢家庭日益增多,您對老年人的心理調節方面有什么建議?


孫時進:我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的概念需要重新定義。在農業社會,沒有體力就意味著衰老,而在如今,體力不再是區別一個人能力的唯一指標,相反,智力的因素和經驗的積累更為重要。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說: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五十歲時,知道萬事都有天命,六十歲時,什么話都能夠聽進去,到了七十歲,就是隨心所欲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了。到了一定年齡,老人思想更加成熟,更加有價值。

所以,我提出老年人口紅利的概念,在信息社會,精神財富需要大力挖掘,老年人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有時還是年輕人所無法企及的。

說到空巢家庭,我曾經提出父母要戒掉“孩子癮”,如果說網癮、煙癮影響的是一個人,那么“孩子癮”影響的是雙方,特別是對孩子的成長。這點我們應該學習西方鼓勵孩子18歲獨立的觀念,如今啃老的孩子這么多,都是父母自己縱容的。我們知道,在所有的感情中,只有父母與孩子的愛是指向分離的,終有一天,孩子是要離開父母的。所以父母要學著放手和剝離,孩子不是父母的全部,活好你自己才是精彩的人生。


記者:聽說您會催眠療法?

孫時進:這都是通過心理學的方式來認識自己、解放自己,并釋放自己的潛能。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潛能,而是習慣了被環境“催眠”,心理學幫你解決內心的恐懼感———解決社會的暗示和環境的束縛。所謂暗示,是指處于某種特定的環境及情緒背景下,常會無條件地接受外界的影響或觀念。而催眠療法是用獨特的方式來發掘你的潛能,通過催眠方法,將人誘導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將醫生的言語或動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維和情感,從而產生治療效果。


記者: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您怎么理解人生的幸福?

孫時進:人生的幸福在我看來,就是一個人能很好地適應社會,能開闊地看待心中的起伏,全然接納自己,明了當下的滿足,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該怎樣生活。

長期以來,許多人將心理學誤讀成一種工具,是可以抵達人心、掌控他人的通道。其實心理學說到底不是控制他人,而是了解自己、認識別人,給人以自由。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生就是一個寶庫,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認識并實現自己的價值是每個人幸福所在。要對自己永遠充滿信心,無論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努力找到自己,能成就自己就會幸福,人格充分成長就是幸福,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幸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