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撂出去的狠話,遲早是要打臉的。
比如我曾經放下豪言說自己絕對不做那種每天捧著手機等男朋友回信息的girl,結果轉身就陷入了許教授的溫柔陷阱。
比如我曾經痛心疾首地diss那些生了兒子朋友圈里就只剩曬娃照片的女同學,結果我現在每天在期待我的蛙回家。
上面這段話,是我朋友圈一個已經連續幾天分享一個青蛙截圖的女生發的。
而不止她一個。
我現在打開朋友圈,一片綠油油全是女生們在討論自己的蛙去哪里了,回來了沒有。
可怕的是,連男生都加入了。
2。
我總結了下朋友圈的各種青蛙媽媽語錄,主要有一下這些;
“我兒子去名古屋玩啦”,“我兒子出息了,居然有朋友了”,也有特別焦慮的,“兒子還不回家,不知道便當夠吃嗎”,還有的一臉嫌棄,“我那個兒子都趴床上半天了,咋還不出去玩”。
是不是突然覺得莫名熟悉,就像小時候你媽對你各種叮囑。
還有人網上編造如果青蛙不帶上名貴護身符,會被車碾死,引起一片蛙媽的哀嚎與恐慌,恨不得瘋狂氪金。
就好像你剛出遠門時,你爸媽恨不得把全部家當都給你捎上。
3。
我覺得這游戲有一個好處,因為它是成年后親子關系的模擬,所以從父母視角我們更能看清自己,而那只蛙誰也不是,它就是成人后的你。
工作的你,多久一次給家里打電話?寒假在家的你,是不是只顧看書睡覺玩手機,很少和爹媽坐一塊聊天?
某些方面,你們連這只蛙都不如,它每次看到美景都會寄明信片和爹媽分享,你曬朋友圈還得把父母給屏蔽了。
所以當你身份調轉后,開始有了蛙兒子,是不是更加能懂得何為父母恩。
在這個游戲里你對你的蛙沒有絕對控制權,彼此是一種充滿未知和期待的開放性關系,你永遠不知道你的蛙哪一天會離家出走,也不知道他什么時候回來。
而在家庭里,隨著你的長大,你的爸媽對你的控制權也越來越弱。
就好像你無法要求你的蛙做什么事情,很多時候,你的爸媽也一樣。
養蛙才懂父母恩,記得在等你的蛙回來的時候,關心下爸媽呢。
“你的蛙兒子,回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