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著名作家,戲劇家、翻譯家,也是錢鐘書的妻子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 我第一次知道《我們仨》這本書,是在去年5月份,105歲高齡的楊絳先生與世長辭。在這期間各大媒體、公眾平臺都做了相關的報道,也舉行了各種形式的悼念活動。我也是從那時候起才知道楊絳先生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楊絳先生有本著名的散文隨筆《我們仨》。真正讓我想去看《我們仨》這本書大概是在一個星期前,那時候在拜讀錢老的《圍城》,時常被錢老那幽默中帶著諷刺的文筆捧的哈哈大笑,也時常被小說中傳遞出來對婚姻對世俗的無奈而深感嘆息。隨著方鴻漸和孫柔嘉一場壓抑已久的大爆發的落幕。這本小說也落下了帷幕,還覺得意猶未盡的時候。楊絳先生的附言卻再次吸引了我,在附言里楊絳先生詳細了介紹了《圍城》創作的前后過程,人物形象構成的來源,以及他們一家子生活的點滴片段。這讓我再次想起《我們仨》這本書,想要了解一看究竟,想要了解這個特殊而又平凡的這一家子。所以當天所以當天就去買了這本《我們仨》。這本書的封頁像是珍藏已久的楓樹葉般充滿質感,翻開書的第一頁印入眼簾的便是一家三口1946年抗戰勝利后的合照,英氣逼人的錢鐘書,端莊賢惠的楊絳,還有天真可愛的圓圓頭,被定格雋永呈現在我們面前。第二頁是他們1950年的合影,而翻到第三頁是他們一家三口1980年的合影他們圍著桌子品嘗著女兒做的豐盛的拿手好菜,那時照片里的錢鐘書褪去了青年時的英氣和傲慢,增添了渾厚的睿智和平順。楊絳女士也從梳著齊整的發髻和精心修理過眉黛的優雅女士,變成托著一副老花眼鏡但頭發依舊梳理的齊整的和藹老嫗。而現在的圓圓頭倒像是第一張照片里的楊絳女士那樣出落的優雅端莊。
????????? 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是從楊絳先生夢境開始的,夢境中楊絳先生和錢老一起散步,在太陽落山的時候她和錢老失散了,留下她一個人孤零零的在曠野中不知所措。還好那只是一場夢醒來后發現錢老還躺在她的身邊。她這樣的夢做了多次終有一天她夢醒時發現了床邊已沒有熟悉的人。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初看時讓我摸不著頭腦,古驛道、客棧、小船,一個接著一個的夢境讓我越看越糊涂,看到后半部分才恍然大悟到原來古驛道、客棧、小船,是指錢老最后住院直到逝世的那些日子,用這樣特殊的比喻方式講述了錢老和錢瑗先后入院到離世的過程。經歷了這么多的風雨,先后送別了兩位摯愛的親人,如今只剩下楊絳先生一個人形影相吊,只能用文字來緬懷他們追思他們。一想到這里惆悵的情緒就布滿了我全身。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大部分章節讀起來相對讓我感到輕松一些。林林總總的描寫了他們仨平凡樸素單純有趣的生活用楊絳先生的話說:“無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在文中最后一段中楊絳先生寫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當我看到這一句的時候我的鼻頭泛酸眼角開始濕潤。最讓我有感觸的是在附錄部分有很多珍貴的手稿,在前幾張里是錢瑗初寫《我們仨》的手稿。看著這些作文字上歪歪扭扭的字像極了小朋友的手筆,我的心里還泛著嘀咕怎么堂堂的大學教授的筆跡怎么會是如此拙劣呢。而沒多久我一下子回過神來才意識到這是錢瑗在病危前幾個月忍受著病魔的折磨,全身的疼痛,這樣的狀態下寫出來的。可以想像的到她在病房里一只手打著點滴另一只手顫顫巍巍,抖抖索索每個字孕育都要用盡全身的氣力。在另一頁手稿的目錄表上標注著一到十二條的標題,只有前七個上面留著標題,而她只寫了前四篇就再也沒有氣力寫下去了。看著上面八、九、十、十一、十二上的空白想著她在也沒有機會續寫下去再也無法在為我們述說他們仨的故事。我在也忍不住眼淚奪眶而出。我無法想象當時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在先后疼失愛女愛夫的情況下,究竟以什么樣的心態和方式來記述下這段故事,是以平和安詳的心態來回憶,還是會寫著寫著就潸然淚下泣不成聲,不管是以怎樣的方式都是最堅強的。這就是我讀這本書給我的一些淺顯的看法和感受,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