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IBM Watson的新聞不斷涌現,一方面是IBM在人工智能領域厚積薄發的體現,另一方面也凸顯了IBM公司對Watson的商業價值和商業地位的思考。當前IBM的商業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很多人認為已經走過百年的IBM很難再續輝煌。而老土認為Watson對于今天的IBM來說,不只是其技術實力的綜合體現,更是其對公司未來商業模式的思考。也許今天,Watson還在給IBM打工,但在不遠的未來,IBM可能就是支撐Watson的存在,在給Watson打工。
IT設備提供商 → 解決方案提供商 → ?
提到IBM,很多“業內”人士都愿意將其作為IT企業的典范,因為實在很少有IT企業可以足足活過100年。從IBM發布的100年慶典宣傳片中看到,在100年的歷程中,前80年IBM幾乎是一直順風順水,搭乘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東風一路前行,成為偉大的IT設備提供商。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IBM遇到了它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危機,用戶(尤其是商業用戶)的需求往往并不是用戶自行采購IT設備就可以解決的,用戶需要更全方位的服務。當時很多人認為IBM熬不過這個10年。這個時候Louis V. Gerstner(路易斯 郭士納)提出以客戶為關注點,逐步放棄了以硬件銷售為中心的銷售模式,圍繞用戶需求提供解決方案(Solution),以系統(System)、軟件(Software)和服務(Service)構建可交付的解決方案。這次成功的商業轉型重新將IBM拉回到高速發展的道路上。注意:這里的“服務”更多指的是圍繞其解決方案實施的技術服務。
2010年之后,隨著網絡技術和應用的高速發展和普及,基于云計算技術,Google、亞馬遜、微軟等企業開始打造在線的服務提供平臺,商業用戶無需自建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只要連接到在線的服務就可以享用優質的商業服務。同時這些企業還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用戶數據開始向(商業)用戶提供傳統IT服務模式所無法達成的更個性化、更精準的增值服務,不但獲得了更好的收入,而且極大的提高了用戶的粘滯性。這種以“(在線)服務”為中心的新興商業模式,對IBM的“以銷售解決方案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很多人都在觀望已過百年的IBM會有什么對應之策。而這個答案可能是Watson。
誰是Watson?
談到人工智能領域的幾個著名的“智能”,其名字都大有來頭。微軟的Contana是來自一款著名的游戲《光環》,其主角“士官長”使用的個人人工智能助力的名字就叫Contana。亞馬遜的Alexa的靈感來自《星際迷航》。那么IBM的這位Watson是什么來頭呢?
說到IBM與Watson的關系實在是太密切了,因為IBM的創始人就叫“Thomas Watson”,正是托馬斯·沃森和他的兒子(小托馬斯·沃森)聯手締造了IBM這個藍色巨人。因此說IBM誕生后就是在給Watson打工并不為過...
IBM將其人工智能命名為Watson的真實緣由老土并不知道。然而作為“人工智能”及應用的杰出代表Watson還要介紹一下的。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
IBM Watson是認知計算系統的杰出代表,也是一個技術平臺。認知計算代表一種全新的計算模式,它包含信息分析,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領域的大量技術創新,能夠助力決策者從大量非結構化數據中揭示非凡的洞察。IBM Watson系統具有幾大能力:
Understanding(理解):Watson具有強大的理解能力。通過自然語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技術,和卓越處理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的能力,在眾多行業能夠與用戶進行交互,并理解和應對用戶的問題。
Reasoning(推理):它有智能的邏輯思考能力,Watson通過假設生成(Hypothesis generation),能夠透過數據揭示洞察、模式和關系。將散落在各處的知識片段連接起來,進行推理、分析、對比、歸納、總結和論證,獲取深入的洞察以及決策的證據。
Learning(學習):它有優秀的學習能力。Watson通過以證據為基礎的學習能力(Evidence based learning),能夠從大數據中快速提取關鍵信息,像人類一樣進行學習和認知。可以通過專家訓練,并在交互中通過經驗學習來獲取反饋,優化模型,不斷進步。
此外,它還有精細的個性化分析能力,它能利用文本分析與心理語言學模型對海量社交媒體數據和商業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掌握用戶個性特質,構建360度個體全景畫像。
Watson不僅僅是這些技術的簡單集合,而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這些技術統一起來,深刻改變了商業問題解決的方式和效率。
[未完待續]
是Watson在給IBM打工?還是IBM在給Watson打工?(下)http://www.lxweimin.com/p/5b390b7628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