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閱讀隨想
? ? ? ? ? ? ? ? ? ? ? ? ? ?1
? ? ? ?重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勾起許多童年的記憶。
? ? ? ?英子跪在坑上,鼻尖抵著魚缸看金魚無聊地游。小時候誰沒數(shù)過水里的魚兒吐泡泡呢?甚至,即使在成人之后,某個發(fā)呆的時刻,也會無所事事地看魚兒在水里游來游去,再哲學(xué)一點,也許會想一想魚的記憶是不是真的只有七秒鐘?
? ? ? ?英子穿著布棉鞋踢銅錢制的毽子,嘭嘭嘭。一下子就想起小時候自己親手縫制的第一個丑丑的毽子,歪歪扭扭的針腳,里面裝上豆粒,踢起來也是嘭嘭嘭。
? ? ? ?惠安館的瘋子秀貞讓我想起小時候村里的“傻閃”。小時候很怕她,尤其是她沖我們這一幫“看瘋子”的孩子一笑時,覺得猙獰又詭異,并且奇怪“瘋子也會笑嗎?瘋子也能笑嗎?!”如今,時光和閱歷終于讓人明白:其實,每個瘋子都是一口枯井或廢棄的宅院,只不過是塵封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時光和記憶而已。
? ? 《我們看海去》中那個嘴唇厚厚敦敦的賊,家道敗落,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就是供弟弟漂洋過海去讀書,只是,他采取了一種“特殊”的謀生手段。他與英子的對話是他的內(nèi)心獨白,既是他的反省,也是他在為自己的營生尋找一個心安理得的借口。小時候最困擾我們的是如何區(qū)分好人壞人,到村口去看電影,不管什么片子,上來先問“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越是成長,才越發(fā)明白:人不只是簡單的以好壞來區(qū)分,人性也并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簡單。時光荏苒,孩童與成人的標(biāo)準(zhǔn)已悄然發(fā)生了變化,怎是一個籠統(tǒng)的好與壞能區(qū)分得了呢?
? ? ? ? ? ? ? ? ? ? ? ? 2
? ? ? ?讀汪曾祺的文章時常會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按說他也是受過大苦難的人,但是他卻用傳神的語言輕松地描述著本真的生活,透出幽默與智慧。汪曾祺曾被下放到位于壩上草原的河北省沽源縣,在一個馬鈴薯研究站描繪各式各樣的馬鈴薯圖譜——畫土豆。
? ? ? ? 這個場景讓我一下子聯(lián)想到小時候?qū)W過的課文《畫雞蛋》。畫土豆與畫雞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年幼時我讀到課文中大畫家達(dá)芬奇練基本功時竟然是畫雞蛋,曾天真地在練習(xí)本上畫了無數(shù)個橢圓形,期望能對美術(shù)成績有所幫助。幸虧我及時醒悟,沒有上教科書的當(dāng)。也是因為畫雞蛋遠(yuǎn)遠(yuǎn)不如在課本的空白處畫上一個美女頭像更生動有趣。
? ? ? ? ? ? ? ? ? ? ? ? ? 3
? ? ? 看小說看煩了,也翻翻歷史類的書,歷史上的一些小故事很有趣。比如這個:越國強制早婚,規(guī)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且還規(guī)定“令壯者無取(娶)老婦,令老者無取(娶)老妻”,理由是不利于生育。
? ? ? ?照此看來,古人可比現(xiàn)代人聰明多啦,如果上述法律延續(xù)至今,也就不會有那么多剩男剩女啦,更不用象如今這樣煞費苦心地鼓勵二孩政策還被適齡人群疑神疑鬼,覺得這里面蘊含了一個多大的陰謀一樣。
4
最近,許多朋友都在討論讀書的意義。我覺得,對于我來說,這個討論并不重要了。因為,如果你經(jīng)常讀書,慢慢地,讀書就如呼吸一樣自然了。
因為讀書,你對周圍的感知肯定是不一樣的。比如,每天上班經(jīng)過那棵樹,如果你不讀書,你可能對其熟視無睹。可是因為讀書,你就能感受到四季輪回帶給樹的變化,甚至能感受到它的喜怒哀樂——實際是你豐富內(nèi)心在周圍環(huán)境的投射。還有,林語堂說得好:有時讀書就會覺得作者是另一個自己。想想,在大千世界中,感覺相似的心靈如同是同一條靈魂的化身,那種感覺,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