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無所適從,那就做自己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這句話極其正確,也說明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某些方面,其實是不接納的,不去討論哲學中的那三個“自我、本我、超我”,也不急著去改變自己,有些時候只需簡單的轉變一下思路,就可能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你不必刻意去展示什么或者掩飾什么,無論站在讓自己舒心的立場或者是利益相關的場合,做自己都是獲得綜合益處的最優解,人生中的大事小情都如此。而做自己成本如此簡單,你就問自己愿不愿意就好。


越是年輕的時候,我們越是愿意責難自己、糾結于事,因為閱歷淺顯,求全心切,恨不得把自己修理得針針見血,可是有什么用嗎,我又不是一件待展覽的物件,需要完美無瑕,我是一個渾然天成自成一體的復雜靈魂,價值由角度決定,自己的狹隘也能導致對自己的誤解,如果我沒有看透萬物的全方位角度,我又何嘗有能力剖析自己,不能輕易評判的,也包括我們自己,做自己,從尊重自己開始。


當我不知道如何和一位我欣賞的朋友相處、當我不清楚我是否因為無心而得罪了同事,當我大齡未婚受到周圍人的言語刺激、當我不知如何對親人表達愛…我左思右想,決定不去想就是最好的辦法,不去想就是在最自然的狀態下做自己、表達自己。這樣做的好處,首先,節省時間,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之后就會明白,哪怕一丁點的對不相干的人的浪費時間,都是對自己生命的褻瀆。其次,節省精力,把自己有限的意志力用于實現自己的興趣目標,改變不了的事,不要去想。最后,收獲心情,人這輩子,開心最重要,能開心的人,一定是自我接納程度高的人,如果你連自己都不喜歡,那你是為誰活著。


我們習慣于通過別人的眼光判斷自我存在的價值,人類突兀的活在宇宙中,所有的世界觀方法論不過都是我們自說自話,尋找認同感深深刻在我們的基因中,最深處,是我們害怕孤獨的象征。放到每一個人身上,很多甘于平庸的人通過附和主流的生存方式價值觀來找到安全感,他們不愿意多想放棄思考,也能活得好好的,越是有心力想改變自己的人其實才更容易覺得無所適從,越想活得不一樣想要精彩的人,才越覺得痛苦無能。這樣的人,突破障礙,終會與自己和解,然后一起去改造自身,創造價值。記住,敵人不是自己,槍口永遠對準外部。


從小我們缺失的一門課程,就是如何與自己相處,我們聽了太多如何與人溝通,如何交際之類的學問,卻不知道,與自己相處凌駕于所有關系之上,能夠安心做自己的人,通常都會平和,而心態平和才是幸福的關鍵,否則,指向自身的憤怒會時不時殺出來提醒你,你還這么不完美呢。無論如何,最終我們都得把這缺失的一課補上,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的嘗試,如果你正經歷痛苦,想要蛻變,不妨放棄與自己的無休止的斗爭,亮出自己的真誠和人格來面對世界,看吧,這就是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