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試試像蘇東坡一樣生活?
Why not live through the life like Su Tungpo did?
讀書會歷時最長,日均閱讀量最多的《蘇東坡傳》,在今天結束了。
一直對蘇東坡有種隱隱的喜歡,從初中的語文老師上課給我們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開始,到高中語文老師給我們放蘇東坡的紀錄片,再到這次讀書會選了這本我兩年前讀了一半的原版書。為什么說是“隱隱的喜歡”呢,因為說實話在讀完這本書之前,我也對這個公認的天才的認識,也僅僅局限于課本上的那幾首詩詞和東坡肉。但至始至終對這個我歷任語文老師都喜歡的詩人,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親近感。
即使到了今天,我花一個多月啃完了這本書,也仍然沒辦法為你細數(shù)他的一生,因為書中的大都數(shù)人名、地名和時間都被我選擇性地忽略了(主要是林語堂先生選的拼音實在拼起來頭疼),于是我只大概記得他有很要好的道士朋友、也有臨終還陪著他的和尚朋友,但你要問我是誰,我也只能尷尬一笑。但我仍然要負責任地、認真地向你推薦這本書。
不是推薦他的詩詞(當然也用不著我推薦),也不是推薦他的才能(盡管他是種地、修橋、釀酒、做飯樣樣精通的全才),而是他的生活態(tài)度。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做廣告詞,我會說,朋友,試試像蘇東坡一樣生活。
蘇東坡生活的年代距離現(xiàn)在已經快有1000年,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也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不再需要像他一樣動不動就要花上一年半載在路上,也不會像他一樣幾個月之后才得知親人的死訊而禁不住老淚縱橫。
但我們仍然要面對生活的起起落落和生而為人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我們仍然需要學習如何自處以及如何與周圍的人相處。這就是蘇東坡可以給我們的,除了文學成就外,最大也最有價值的生活經驗。
蘇東坡向來以樂觀豁達著稱。我不知道他是否天生如此,但他卻不得不如此。
這是微博上熱轉的一張圖,配文是:看了東坡先生的人生軌跡,你就知道樂觀是多么重要了! ????
看著這些密密麻麻的點,真正理解到什么是所謂的“身似不系之舟”,這種情況下,如果東坡先生真的選擇“心似死灰之木”,我們可能也就看不到今天的他了。其實在那個年代,很多文人政客的命運都大抵相同,寒窗十年,一朝成名,之后的命運卻不得不隨天子喜怒,但像蘇東坡這么曲折的,確實不多。
他的文字帶給他流芳千古,也帶給他痛苦無數(shù)。這痛苦不僅有精神上的,還有身體上的。我不知道他詩里的故事是否屬實,但讀到他和兒子餓到不行,忍不住學寓言故事里的角色以陽光為食,確實覺得心里有點堵。林語堂也用上“hard" 和 “unfortunate"來形容他的生活。但幸好,他說的是:
By all earthly standards, Su Tungpo had a hard and unfortunate life.
這么苦的日子,他不僅熬過來了,還走得瀟灑、通透。
最令人感動的是,盡管生活的物質條件十分惡劣,他還是打心眼里想跟人親近,愿意結交周圍的人,聽他們的故事。我想正是因為他心中有他人,主動尋求了別人的關注,和他們建立起情感聯(lián)系,才不至于覺得這世界待他太絕情,才能感受到溫暖。存在感和愛一樣,很多時候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要自己爭取的。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jié),是他臨死之前臥床不起,他的住持朋友勸他念念咒語。Su laughed. He had read the histories of the Buddhist monks and he knew all of them died.
可見,豐富的人生閱歷讓他瀟灑,而閱讀使他能夠睿智、通透地看待這跌宕的生活。真是應了那句: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我當然清楚自己不夠蘇東坡那樣的才氣,因此不大可能遭受這樣無端的曲折,但我卻借這本書陪他走了一趟這曲折的人生,感受了生活的無奈,但同時也經歷了溫暖和風光。書中很多點都對我觸動很大,這些都寫在之前的每日筆記中,就不在此贅述了。但我想說的是,透過他的每個選擇,我或多或少地,思考了自己該走的路。
總的來說:生活不易,但你要學學蘇東坡,要想想辦法,讓自己過得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