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結束俄烏沖突?

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軍事行動的一年多之后,這場戰爭似乎陷入了僵局。

自去年11月烏克蘭軍隊收復赫爾松地區以來,雙方一直在開展陣地戰,而在領土控制權方面只出現了微小的變化。人們普遍預期的俄羅斯冬季攻勢幾乎沒有移動前線所在的位置,也未能奪取雙方長期在頓巴斯地區爭奪的城鎮,例如阿夫迪夫卡、馬林卡、巴赫穆特以及烏列達爾等。

與此同時,烏克蘭軍隊利用戒備森嚴的陣地和西方提供的武器,成功擊退了俄羅斯裝甲部隊的進攻。即使俄羅斯軍隊最終奪取了基本上已被摧毀的巴赫穆特,烏克蘭在斯洛維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集聚區周圍戒備森嚴的陣地,也將阻礙任何進一步的行動。

另一方面,烏克蘭的反攻可能會針對赫爾松和扎波羅熱地區的南部地區,而自去年秋季以來,俄羅斯軍隊一直在這些地區建立多層防線。鑒于俄羅斯軍隊在南部前線的密度增加,烏克蘭人將很難重復去年的那場突擊行動——正是這場行動使哈爾科夫地區和頓巴斯部分地區被占領的城鎮得以迅速解放。

然而,如果戰場情況未能在未來6個月內發生決定性的轉變,那么西方政府要求和談的壓力很可能會進一步增強。那么,烏克蘭和俄羅斯會準備進行談判嗎?

烏克蘭在和談上面臨的障礙

去年導致俄羅斯軍隊撤退的一連串成功的軍事行動,增強了公眾對烏克蘭取得最終勝利的信心。在今年1月份對仍居住在該國的烏克蘭人進行的一項調查中,有8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烏克蘭的未來持樂觀態度。大多數人期待戰勝俄羅斯,并對此保持樂觀情緒。

北約愿意為烏克蘭提供更為先進的武器,例如遠程火炮、防空系統和坦克,而這種意愿也進一步提高了烏克蘭人的這種期望。

因此,雖然在2022年5月還有59%的受訪者贊成與俄羅斯進行談判,但是到2023年1月,這一數字卻已下滑至29%,另有66%的受訪者反對進行此類談判。

最為重要的是,烏克蘭的領導層和公眾已經開始使用極簡主義的方式來定義這場勝利。有82%的受訪者認為,只有在自2014年以來被占領的所有領土得到歸還后,才有可能與俄羅斯實現和平,而這些領土包括克里米亞半島、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

此外,加入北約的問題也得到了壓倒性的公眾支持,目前烏克蘭各個地區已有超過80%的民眾支持加入北約。許多人認為,加入該軍事聯盟是一個不容談判的立場。只有20%的受訪者表示,為了與俄羅斯保持和平,他們會支持放棄這一目標。

領土主張和外交政策并不是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存在的唯一不可調和的分歧。烏克蘭領導人還表示,要取得一場全面的勝利,就需要改變俄羅斯的政治體制并獲得莫斯科方面的賠償。

正如烏克蘭外交部長德米特羅·庫列巴在2023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所說的那樣,在俄羅斯改變之前,“這場戰爭將以一種或者另一種形式持續下去”。

在最近進行的一次采訪中,烏克蘭軍事情報部門負責人基里洛·布達諾夫聲稱,歸還所有領土只是標志著戰爭第一階段的結束。而在隨后的階段中,俄羅斯與烏克蘭接壤的領土必須非軍事化處理,以“在烏克蘭周圍建立一個縱深100公里的安全區”。

因此,這些有關戰后的情景,還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下臺假設為實現和平的主要條件。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去年10月份簽署了一項法令,以駁回與普京舉行會談的可能性,而在當時,烏克蘭方面就已經確立了這種期望。在他看來,這樣的立場應該會激勵俄羅斯政治精英階層的其他成員“開始考慮在內部做些什么,以便有人同意與他們一起來到談判桌前”。

俄羅斯面臨的和談障礙

烏克蘭厭倦了與普京個人進行談判,但是這位俄羅斯領導人已從更廣泛的角度將這場戰爭視為與西方聯盟之間的沖突,并將烏克蘭視為西方的傀儡國家。普京的新聞秘書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在最近進行的一次采訪中表示,通過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與俄羅斯陷入了一場“直接的軍事對抗”。

基于此,克里姆林宮愿意只接受西方國家領導人作為和平談判的對手方。莫斯科進一步以意識形態為由拒絕承認烏克蘭當局的合法性,并指責他們“支持納粹分子并在社會中助長納粹主義情緒”。

克里姆林宮方面暗示其唯一可能認可的烏克蘭談判伙伴早已逃往俄羅斯,因此,這位政客無法在實際上代表烏克蘭。另外,由于西方堅持“在沒有烏克蘭的情況下”,絕不能討論任何有關烏克蘭的問題,因此,舉行這種會談的前景顯得尤為渺茫。

談判面臨的另一項重要障礙,是俄羅斯在其戰爭目標方面的僵化——這些戰爭目標結合了在領土、意識形態和戰略方面的要求。俄羅斯方面在去年9月吞并了4個僅處于俄軍部分控制之下的烏克蘭地區,而這又為其提出額外的領土要求制造了借口。

與此同時,俄羅斯國家杜馬(下議院)于2020年通過了一項法律,規定要為呼吁或者從實際上企圖讓出俄羅斯部分領土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從而排除了俄羅斯方面作出任何領土讓步的可能性。

在意識形態上,俄羅斯仍致力于將這場戰爭定義為與烏克蘭“新納粹分子”之間的斗爭,這場戰爭必須以基輔政權的更迭為結束。從戰略上講,普京將這場戰爭定性為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斗爭,其目的是維護俄羅斯的國家統一,以防止其淪為西方的附庸。

在普京看來,這可以證明將西方的存在從俄羅斯邊界推開,并確保烏克蘭處于西方聯盟之外的必要性。這些要求在中國最新發布的和平計劃中得到了間接認可。它在承認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原則的重要性的同時,還呼吁尊重他國的“正當安全利益”,并且反對通過“加強或擴大軍事集團”來謀求安全。

盡管輿論對克里姆林宮決策的約束力較弱,但其巨大的宣傳力度表明,俄羅斯領導人仍然重視公眾的態度。在過去的一年內,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俄羅斯人一直傾向于進行談判,而不是繼續采取軍事行動。而在2022年秋季,這項比例在達到了44%的峰值,當時,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南部和北部地區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

同樣,在今年2月份進行的一項調查中,有40%的受訪者表示,希望看到俄羅斯軍隊在沒有實現其目標的情況下撤出烏克蘭。更為重要的是,有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占到66%)表示,如果普京做出這樣的決定,他們將支持簽署和平協議并結束這場軍事行動。這就表明,與烏克蘭領導人相比,俄羅斯領導人在選擇這場戰爭的走向(包括緩和沖突的路徑)方面,擁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和平談判之路

盡管俄烏雙方目前都否認存在談判的可能性,但是仍有五大因素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內增加雙方開展談判的可能性。

首先,自戰爭開始以來,俄羅斯和烏克蘭多次調整預期。對俄羅斯而言,這意味著放棄它所占領的領土,并放棄某些作戰目標,例如占領基輔和哈爾科夫。而對烏克蘭來說,這就意味著從馬里烏波爾和北頓涅茨克等主要城市撤軍,并限制其反攻行動。

到目前為止,這些調整讓雙方都相信,他們仍然可以通過繼續使用武力來實現他們的目標。而如果戰場穩定下來,并且前線變得相對靜止,那么,談判的想法可能會變得更有說服力,尤其是在傷亡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之下。

第二,暴力的大幅升級和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的增多,也可能會促使交戰雙方開展外交。在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簽署兩項明斯克協議之前,便出現了迅速的進攻行動,并且威脅到其中一方的徹底失敗。

如果烏克蘭設法將俄羅斯軍隊推回2022年之前的防線,并威脅奪取自2014年以來被控制的領土,那么也可能會發生類似的事件。又或者,俄羅斯可以將其攻勢擴大至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省的邊界,并威脅烏克蘭南部或東部的其他地區。無論是俄羅斯取得勝利,還是俄羅斯遭遇失敗——但這種情況可能會引起動用核武器的可能性,西方的調解努力都可能會重新啟動,以推動局勢降級。

第三,烏克蘭的持續戰斗力高度依賴北約盟國向其進一步提供先進武器。然而,西方國家已經接近其生產能力的極限,并且開始擔心自身武器庫存的枯竭。

此外,部分美國國會議員更是直言不諱地表示,需要加強對運往烏克蘭的武器援助的監督。與此同時,美國公眾對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的支持有所下降,其中,近四分之一的美國人(約26%)認為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援助過多,而只有48%的人明確表示支持向烏克蘭提供軍備。

雖然歐洲人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向烏克蘭提供進一步的援助,但是許多人——尤其是德國人和奧地利人——對這場戰爭越來越感到厭倦,并希望看到這場戰爭盡快結束。在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中,在9個歐盟成員國內,共有48%的受訪者支持迅速實現和平,即使烏克蘭將因此放棄部分領土。

基于此,基輔方面似乎面臨著在今年年底之前取得軍事勝利的更大壓力。如果它未能在戰場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那么其西方盟友可能要求其采取切實措施以尋求與俄羅斯通過談判達成和平,作為向其提供進一步援助的條件。

第四,如果俄羅斯面臨資源方面的突然短缺,那么它也可能傾向于通過外交途徑擺脫這場戰爭。到目前為止,它對中國和印度的能源出口急劇增加,從而使它能夠抵消因對歐洲能源供應崩潰而產生的損失。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的能源出口總收入在2022年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

因此,事實證明,西方的經濟杠桿并不足以限制俄羅斯用于這場戰爭的資源,但是如果中印等其他國家選擇加入這項努力,那么西方的經濟杠桿也可能會產生效果。即使俄羅斯不斷從其能源銷售中獲得暴利,其在戰場上的火力下降也表明了它所存在的軍火問題,例如炮彈和彈道導彈的短缺。

這就意味著,從其他國家獲得武器供應,可能會對俄羅斯維持這場戰爭的能力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中國等國家保持其官方目前的中立態度,并放棄對俄羅斯提供直接的軍事支持,那么,俄羅斯也將被迫重新評估其軍事行動長期存續的可行性。

最后,交戰雙方目標的緩和,可能是導致啟動和平談判的另一項因素。然而,這可能需要俄羅斯現任領導層發生一些變化,或者扭轉澤連斯基早前基于人道主義或者戰略層面的立場。不過,從最高目標向溫和目標的轉變,可能意味著雙方開啟了討價還價的空間,而這在去年的大部分時間內似乎并不存在。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的和平談判似乎已經超出了可能的范圍。 然而,一場無休止的戰爭或者一方遭受重大失敗的前景,可能會使和平談判突然成為沖突一方唯一可行的選擇。屆時,雙方是否會作出這樣的選擇,還將取決于諸多戰場之外的事態發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