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養的孩子,能讓孩子快樂一輩子嗎?

轉載 文:六媽羅羅

和閨蜜下午茶,聊起她剛剛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她感慨諸多。她一直是“快樂教育”的推崇者,可能是小時候被家長逼著學古箏的噩夢傷得太深,她堅定地認為讓孩子上補習班、學特長、讓他按家長想要的方式去成長是抹殺天性限制思維,是極為不可取的教育方法。

“愛他就給他自由”,在這樣一個看上去潮流又西化的育兒觀下,閨蜜反對一切形式的早教,反對上各種興趣班,提倡散養,堅持讓兒子的童年必須以玩為主,連給兒子幼兒園的選擇都是上散養狀態的蒙特梭利幼兒園。

按閨蜜的理想狀態走下去孩子原本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是很快她就發現了問題。在幼兒園兒子是喜歡自主探索,創造性獨立性也很強,可是放學后孩子出去玩卻遇不到能順利溝通的小伙伴,因為同齡的小伙伴們大多都有著自己課外的興趣班,在一起玩的時候會得意洋洋的分享自己學鋼琴學跆拳道等有意思的事情,可這一切對于閨蜜兒子來說都是陌生的,閨蜜兒子站在一旁插不進嘴,很是悶悶不樂。

閨蜜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隨后也非常平等地與兒子溝通,得知孩子也想學點兒課外興趣。沒問題,既然他愛學,那就讓孩子隨自己的愛好選一個吧,可當兒子按照自己的興趣報了幾個興趣班后沒多久,他卻陸陸續續地都不想學了,說是班里老師太束縛,不習慣。閨蜜也沒有強迫兒子,不是說了嘛,快樂教育,不學就不學了,孩子高興就好。

大家說,這種狀態應該是散養的理想狀態了吧,閨蜜遵從了兒子的選擇,兒子也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那按道理來說應該能培養出來一個快樂又開朗的孩子。

可是事實恰恰相反,這種所謂“快樂教育”的弊端在兒子上小學后就開始以猝不及防的姿態排山倒海襲來。由于兒子的小學同班同學們都各自有著出色的特長,并且還很早就接觸到了知識的學習,不管是古詩詞、英語還是數學,他們大多都自學了不少,上課不費力,學習成績還很好,常常被老師夸贊。相比之下兒子實在再平淡不過,因為從沒提前學過知識,在班里成績很一般,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未見出色,再加上老師和同學的冷落,兒子的自信心被前所未有地打擊了。兒子開始問媽媽:“你為什么不讓我小時候多學點東西呢?”

更讓閨蜜意想不到的是,兒子在長期散養的環境下,性格上也出現了很多唯我獨尊,自由散漫的苗頭。他習慣了以自己的內心想法出發,不懂得觀察體恤他人,也不喜歡被人管教,想做什么就立刻就要去做。至此,閨蜜終于對自己一直奉行的“快樂教育”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她問我:“是我錯了嗎?”我看著她有些挫敗又失望的表情,什么也沒說出來。其實在我看來,散養是很主觀的概念,怎么叫散?度在哪里?邊界在哪里?比如我對六六,我愛她,也愿意給她自由,但是這個并不等于我就要散養放任她,在我看來這道理很簡單,老祖宗說過了:無規矩不成方圓。

六六吃飯,她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這是“散”;但她必須坐在餐椅上,離開了餐椅那這頓飯就結束了,沒吃飽的話只能餓著肚子等下頓飯,這是規矩。開車出門去玩兒,目的地是哪兒她可以說了算,這是“散”;但路上必須坐安全座椅,這是規矩。我能保證自己開車穩,但是我不能控制別的人駕駛不出問題,萬一意外追尾,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

從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來看,他們小的時候是沒有太多自律性的,既容易對一件事情產生興趣,也很容易放棄。在這期間,如果家長沒有很好的引導,勢必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遇事容易放棄,不懂得堅持。

這樣長期下來,他們對結果沒有期待,對過程又沒有享受。孩子只能在家長的“快樂教育”里變成一個平庸的人,家長是省事了,看上去輕松快樂了,那么孩子呢,他真的快樂嗎?

六六幼兒園有個小霸王,基本上就是家里散養長大的,在家里想吃飯就吃,想玩就玩,奶奶拿著飯碗等他愿意張嘴了就喂一口。在幼兒園要吃飯了他總是到處跑不好好吃,該睡覺了他跑去掀別的小朋友的被子。老師向家長反映,家長卻覺得老師管得太多了,違背孩子個性發展,可是這樣任性地影響他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筑在別人的不適上邊,真的好嗎?

這種散養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害了孩子呢?散養的目的并不是任其孩子自由發展,在他方向走偏的時候卻依舊想著隨孩子個性釋放,不做引導,孩子因此慢慢變的自私,霸道,任性,無視紀律,無視社會規則。這樣的孩子以后走上社會,請問怎么生存?這個世界是有規則的,我們并不能養孩子一輩子,小時候對孩子那么嬌慣,長大了后他獨斷獨行,這些并不是我們希望看到他擁有的良好品質。

我們小時候都聽過園丁與樹苗的比喻,若不修剪,任樹枝自由蔓延,它們就難以長成高高的大樹;這個簡單的例子,放在什么時候都不過時。

散養,在我看來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上去的方法粗放隨意,尊重孩子發展規律,可它有自己內在的一套章法,這章法,就是限制的規矩。

比如:

1、我可以不去過度在乎結果,但是一定重視學習的過程。比如我不要求六六一定要學習某種技能,但是希望她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犯錯了,家長必須提醒糾正。孩子小時候對事情都是懵懂的,如果犯錯了不糾正,很容易變的對此事習以為常,不覺得自己是錯的;

3、讓孩子學會承擔自己行事后的后果。比如他想玩泥巴,這沒問題,但是因為玩泥巴耽誤了他和小朋友約好的聚會吃飯,那么他只能自己承擔,家長沒有辦法為他補救。

4、要學會尊重他人,懂得基本禮儀。你可以做自己,但這是在不影響別人的基礎上的,如果你想要的快樂已經造成了他人的不適,或是違背了這個社會的基本禮儀,那抱歉,這樣的自由,沒法給你。

快樂并不是簡單的純粹玩鬧,做成一件事情之后的成就感也是無上的快樂;被他人認可自己的努力和收獲,也是快樂;這樣的快樂難道不是更有營養嗎?

其實,就如同我自己對自己的隨心,對六六,世俗意義上的功成名就并不是我對她的期許,但是我希望她擁有一種學習能力,對事物抱有興趣,愿意探索。而這些,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她不可能天然擁有這種能力。

六六小時候喜歡拼圖,最開始的時候不會拼,老拼不對就急了,把拼圖扔得到處都是。后來我帶著她一點一點的去學習,該從哪里入手,需要耐心的觀察比較嘗試,在很多失敗后,六六在拼圖上簡直是突飛猛進,到現在,一幅復雜的拼圖擺在我們面前,她都能比我更快地拼完,并且極其享受這個過程,發自內心的沉浸其中。你能說,她在這樣的學習中不快樂么?

其實學會拼圖只是件小事,我更在意的,是六六在這里學會了遇到問題怎么辦的處理方式。

近幾年來,整個美國教育學界被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所席卷,那就是Grit。Grit可以譯作“堅毅”,但是它的內在涵義遠遠比勤勉、堅持都要豐富得多。Grit是對長期目標的持續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專注投入、堅持不懈,是一種包涵了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的性格特征。

對于一件事情感興趣并不難,但是如何學會耐心,學會堅持,學會在有困難與挫折的時候仍然能夠堅持找到解決方案,這樣在通過自己努力得到收獲的時候,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和自信才是孩子最快樂的時候。而孩子這時候的笑容,也是我們家長最愿意看到的,對吧。

這個世界很大,將來有很多的奇妙在等著孩子去體會去創造。我們也希望孩子長大后是一個快樂的人,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有著良好的品質。千萬別拿徹底放手的懶惰說成是散養的方式,在孩子嘗試去探索世界時,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因為自己的主觀感受去限制孩子發展。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失職,該給孩子立規矩時的時候,也應該堅定。

愛孩子,要給她自由的靈魂,但也要教會她擁有能適應這個世界的技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