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給自己定了3個一萬小時倒計時的主題:閱讀寫作、精進英語和學習通識教育。計劃用十年以上的時間在這三個主題中持續投入,以每一個都達到一萬小時為目標。
有不少人質疑一萬小時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但對我來說。并不是想通過一萬小時取得什么實際的成功。而是希望在倒計時的提醒下,自己能持續的、漸進的去做喜歡的并且有意義的事,最后在長期的堅持下獲得累積的進步。
倒計時開始一周多了,原本計劃每天至少投入三小時,可復盤下來只有兩天達成,其余都是可憐的一些零散的記錄。回想原因,無非是工作、聚會、外出等占據了一天大半的時間。期間一些間隙常常是剛利用不久就被打斷,這使得深度閱讀、寫文章這樣的活動效率很低。有時到晚上閑下來,陪家人看看電視聊聊天,一兩個小時飛速而過,等到坐在書桌前時間就已經不早了。這樣子,不只是每天的時間投入少,而且由于碎片時間容易被打斷,場景還經常很嘈雜,很難讓人深度的投入,從而進行有效的練習和提升。
面對這個情況,我想起“改變自己”公眾號之前的一期會員語音,就是專門解決這類問題的。那一期是張輝老師主理的,他提出了“第三空間”的概念。
第三空間是一個什么樣的空間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能真正和自己相處的時間和空間。可以做一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比如運動、閱讀、寫作、畫畫、冥想等,這些人生中最重要,但平時卻總找不到時間去做的事情。
那么第三空間在哪里呢?他不一定非得是某一個固定的物理空間,像家、辦公室、咖啡廳都有可能發現自己的第三空間。張輝老師把它定義為特定時段下能讓自己獨處的空間。
這個定義有兩個要點:
第一,特定時段
說明第三空間是與時間相關聯的,而不僅是一個固定的物理空間。
比如你覺得咖啡廳是第三空間,但人多很吵的時候就不是了。再在比如你覺得家不是,但早起沒有人打擾的時候,家人都睡著、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是第三空間。
所以他是特定時段下的某一空間。
第二,與自己獨處。
這是第三空間的必要條件,如果不是自己獨處,那一定不是第三空間。
張輝老師舉了幾個他自己的例子:
1、從六點起床到八點出門這段時間是無人打擾的,這就是他的第三空間,會用來跑步和寫作。每天晚上家人睡覺之后可以看三十分鐘書,這也是他的第三空間。
2、在公司每天午飯之后有一小段休息時間,沒有會議或其他人的干擾,可以讀書,這是他的第三空間。
3、開車路上、走路的時候都可以成為第三空間,雖然沒辦法寫東西看東西,但可以聽東西,聽書、聽語音都讓這個第三空間變成現實。甚至是好好聽聽音樂,一個人哼唱都是在享受屬于自己的第三空間。
今天想起來,又一次仔細思考了第三空間的概念。反觀自己這一周的經歷,在做事的當下選取的都不是合適的時間和空間。比如白天在辦公室,有時忙完了工作會覺得有點時間閱讀,可是辦公室并不安靜,同事也會偶爾來找,即使看了一個小時也好像沒看進去什么。再比如晚上在家,自己在臥室看書寫文章,父母看電視或者聊天,總覺得自己的身體沒在當下。
終于找到問題所在了,我需要開辟自己的第三空間!
張輝老師說的特定時間應該指安靜、不被打擾的時間,同時找到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再加上一個人獨處,就可以構成第三空間。
而且我認為,最好是根據自己的日程,在每天開辟比較固定的第三空間。這樣慢慢形成習慣,執行起來會減少對意志力的消耗,人也會因為熟悉這樣的模式而容易快速進入狀態。
參考張輝老師的例子,早上是一個很好的時段,早起一兩個小時,趁萬物寂靜的時候全心全意投入到要做的事中。工作的空隙和晚上空閑時,可以另找一處不被打擾的地方,一個人獨處。
我要再詳細的計劃一下,這周開始試著利用第三空間,下周復盤的時候檢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