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趙自力
馮驥才說:"純潔的人生從懺悔開始。"
心生內疚,才可能去悔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內疚是一種品德,是一種推動我們前行的力量。
在我們的經歷中,總有那么一些為之內疚的人、為之內疚的事。有些事,有些人可能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01
我讀初中時,有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師。他姓楊,教我們的數學。楊老師五十多歲,和藹可親,每天都是笑容滿面地給我們講代數和幾何。他上課風趣幽默,生動有趣,很讓人著迷。
“幾何幾何,想破腦殼”,剛接觸幾何,楊老師就打趣地跟我們講,“其實,沒你們想的那么難,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重要的是找到規律就好辦了。”事實真是如此,楊老師上幾何,幾乎全是讓我們找規律,不斷歸納總結,確實不難。
在楊老師的悉心教導下,我們班的數學成績一直位居年級前列,我個人更是以中考九十七分的成績向老師交了答卷,當時滿分是一百分。
初中畢業后,我離開了可親可敬的楊老師,去麻城師范學校讀書,準備畢業后做一個像楊老師一樣的教書匠。也許在楊老師的潛移默化教育中,我早就萌發了“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念想。到外地讀書,就很少回家。我跟楊老師寫了幾封信,他都一一回信。我在信中告訴他,等我放假回家時,一定到母校去看他。
后來幾次放寒假,總是來去匆匆,就沒來得及看望楊老師。心想,反正以后有時間再去看。在我讀師范二年級的時候,突然傳來噩耗,楊老師因病離世了,我頓時淚如雨下。
我迅速跟老師請了假,連忙趕回去,才知道楊老師已經過世半個多月了。那時沒有電話和手機,信息閉塞,傳遞消息多半靠帶話,如果非常緊急的就發電報了。我站在楊老師的墳前,深感內疚,深深地鞠了三個躬,百感交集。沒有想到,初中一別,竟是跟楊老師的永別。本來后來有機會去看望老師的,卻總以為時日還多,就一直未兌現自己的諾言。
也許,楊老師只是覺得,我放假了回母校看他只是禮貌性地說說而已,可是,既然說出的諾言,就該兌現。這件事讓我內疚至今,一直無法彌補,良心不安。通過這件事,我明白,別輕易許諾,答應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因為一諾千金。
后來,我一直用“兌現自己的承諾”為要求,在生活和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
02
我有一個男閨蜜,屬于無話不談的那種,我們是發小,是校友,是鐵哥們兒。
在家里,妻子掌管財政大權,錢管得太緊,緊縮銀根,連我的煙錢也不好報銷。我于是想到了藏私房錢的辦法,跟一些企業寫些宣傳稿件,稿費自揣腰包。一開始,還膽戰心驚的,生怕妻子發現了全部沒收上交。慢慢地,就習以為常了。后來,也許是我長期低眉順眼慣了,妻子放松了警惕,哪曾想過我敢在她眼皮底下藏私房錢。
能夠自由支配自己的“小金庫”,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這是結婚前才有的待遇。我迫不及待地跟男閨蜜分享了“心得”,他大為震驚,且為我行這“齷蹉之事”深感憂慮。他跟我一樣懼內,不然我們怎么能走到一塊咧,不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
我習慣性地囑咐他謹言慎行,他心知肚明地笑了,我的代價就是請他喝酒,當然,我也喝過他的不少好酒。
可是,紙終究包不住火的,這件事畢竟還是讓妻子知道了。可憐我的私有財產被全部沒收,還要繳納罰款,還要寫悔過書,把我折磨得沒有人樣。我遷怒于男閨蜜,保密級別如此之高的事,如果不是他叛變,妻子怎么可能發現我藏私房錢呢?
男閨蜜一臉無辜狀,我才不管呢。“既然你敢說,我就敢做,你無情,別怪我無義”,我怒氣沖沖地咆哮著,“咱們這么多年的交情,今天走到盡頭,以后井水不犯河水,咱們一刀兩段!”發泄完心中的怒火,我把門一甩,頭也不回地走了。
我們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從此,我們再無聯系,斷絕了所有來往,如兩個被隔離的世界。自始至終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是他先背叛了我們的友情,直到后來妻子告訴我,是我做宣傳的公司有她的同事,說她有個會掙錢的老公,聊著聊著就發現我瞞著她掙外快。
藏私房錢本身就不光明正大,畢竟日子是夫妻兩人共同過的,誰都不應該藏,這是我的不對。更不對的是,不問青紅皂白就懷疑是男閨蜜檢舉揭發,逞一時口舌之快,導致一下把話說絕,多年的交情斷送給一句話。
我曾無比內疚了多日,盡管上門給男閨蜜道過歉,重修舊好。男閨蜜原諒了我,我們翻了的友誼小船,又給翻正了。但總感覺沒有以前的親密無間,心中總想隔著一層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只是我們都不說破罷了。
語言是傷人的利劍,我這把劍,一定把男閨蜜傷得很深了。從此,我說話都盡量委婉,哪怕是最親近的人,也不拿話去傷人。很多人都有這個毛病,說完了痛快自己,然后找個“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就是這個脾氣,又沒有壞心”的借口。
沒有壞心,也不能說傷人的話。
03
曾在書上看過一個故事。
1944年,一名年輕的美國空軍士兵返回營地時錯過了最后一班公交車,當時他被派駐在英國的一個小鎮。他不愿半夜步行9公里回營地,便不問自取,順手牽羊,借用了停靠在路欄邊的一輛腳踏車。
事后他一心想物歸原主,可是第二天忙著出發去執行轟炸德國的任務,回來一看,腳踏車已不知所蹤。
“近50年來,我一直在內疚。”今年,他,羅渣莊生,一個德州外科醫生,又回到了那個英國小鎮。打聽到該鎮共有93名兒童,他便買了同樣數目的腳踏車,穿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的空軍制服,逐家逐戶上門“歸還”車子,車上還注著每個孩子的名字。
事跡原載美國《生活》雜志,算一算,莊生醫生當時已接近70歲。能夠了卻心愿,真是美事。
再算一算,好一點的腳踏車,時值約150美元,93輛,近15000美元。
他老先生還得到小鎮人口統計處去調查孩子的總數,大抵18歲以下都算是孩子。
每戶上門,寒暄數句,以15分鐘計,要一天一夜才能完成任務,這還沒把貨車行駛的時間算在內。
真徹底。
作者最后寫道:但愿人人都能如此彌補內疚。
04
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正是我們感到內疚,才想去彌補,想著告誡自己以后不再犯相同錯誤,才有一點點進步。
內疚,可以讓我們對家人多一份孝順,少一份叛逆;內疚,可以讓我們對朋友多一份忠誠,少一份虛偽;內疚,可以讓我們對老師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謾罵;內疚,可以讓社會多一份責任、多一分承擔、多一份美好。
彌補內疚,就是最大程度不讓自己以后產生內疚。心懷內疚,不斷提醒自己自律,從這個角度來說,內疚是一種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