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我覺得這話不完全對。
小時候家里窮,能用作食材的“米”實在太少,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我呢,身體又弱,吃飯又挑食。母親總是變著法子做出我愛吃的飯菜,好讓我盡量吃得好一些,飽一些。
印象中,母親做的菜饃特好吃,現在想來還覺得口饞。母親從地里掐莧菜葉,南瓜花,小蔥,放上點油鹽,包裹在一層一層薄薄的面皮里,上鍋蒸。待到鍋蓋上蒸汽彌漫,空氣里就充溢著菜饃的香氣,真的就忍不住咽了口水呢!
青黃不接的三四月,母親為了讓一家人填飽肚子,就到田里掐好多紅薯葉,或是蘿卜葉,略微拌點面,同樣是上鍋蒸。蒸熟了,冷一冷,一邊搗蒜泥,然后就那么一拌,確是無上的美味。
其他諸如烙煎餅、調蒜面、蒸白菜包子……讓我在那饑寒的年代里都能品嘗到別家孩子難以品嘗到的美味。
這一方面是母親心靈手巧使然,更重要的是母親對我的愛。正是這些,讓母親在那個無米的年代里隨便湊合,就能整出全家人愛吃的飯菜來。
現在,家里可供做飯的“米”比以前要多得多了。可一到做飯時,卻不知做什么飯菜,總覺得無“米”。
我就在想,真正的巧婦,是能夠自己發現“米”的。那些抱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人,其實不是真正的巧婦。
由此,我想到學生作文的問題。學生抱怨生活圈子窄,兩點一線,沒有什么可以寫的。一到作文課就犯愁,一個勁地咬筆頭。實際上,是不能從生活中發現“米”啊。盡管是兩點一線的生活,但家庭里,學校里,上學路上,同學之間,仍有太多可以寫的內容。人生活在社會上,總會有喜怒哀樂,總會產生想法,都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在是我們不是巧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