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對于我來講,從小時候的見書就讀,到上學以后的應試閱讀,最后演變為了現在的心血來潮的讀。而我閱讀的方式也從小時候的雜志、報紙、小廣告一語閱讀,到高中畢業前課本、小說、散文、詩集等雙語閱讀,演變為了后來的電子書、網頁、紙質書、文檔等的三語閱讀。這一系列的變化過程,讓我不斷體會到不同文化間的情感差異、邏輯差距和不同視角,同時也讓我在那些對我沒有了解的人有意無意的稱贊中,讓我自以為自己非常了不起,自以為已閱萬卷書。感謝命運,后來認識了一些真正讀書萬卷的人,才從自我感覺良好的幻想中醒了過來,開始重新踏踏實實地找回閱讀習慣。不過這種閱讀習慣依然是建立在心血來潮的基礎上。
所以去年元旦的時候,為了給新年開個好頭跑去書店買了一本《愛倫坡小說集》。當時選這本書,是因為當時美國文學課上,Jonathan教授一直在推薦這位作家,而且當時課本里那篇關于House of Usher 的那個小故事在課堂中確實被烘托出了那種感覺。結果一直到去年十月,我都還在努力閱讀前年買的《神曲》。完成這本幾乎沒看懂的著作,再緊接著看愛倫坡小說集,第一篇就是課本里的那個故事,沒想到我連這一篇都沒看完就不想再看了。
后來將近一個多月的時間,我沒有去碰任何書,不知是因為那本小說集,還是因為我當時的情緒,我甚至再一次厭倦了書籍。緊接著我試圖再次回到影視作品的世界里,從各種電影、美劇和英劇中,找尋滿足自己精神需求的東西。也確實,我成功了,影視作品比起書籍來的方便,還很有意思,雖然沒有那么詳細,但會把主線講的很清楚,讓我明白主體思想。我想這也就足夠了。
直到去年十一月底的某一天,Max買了一本《島上書店》,我在去她單位找她的時候,看了一會兒就迷上了這本書。當時大概讀了四五頁,我就想知道出版社的姑娘怎么樣了,書店老板又怎么樣了?而書店老板和原來那個出版社推銷員又是什么樣的關系?這一系列的問題,讓我從手機自帶的讀書軟件上購買了電紙書,花了6個小時把它讀完了。好像是愛倫坡說能讓人一口氣讀完的故事都是好故事,我承認《島上書店》正是這么一本講述了一個好故事的好書。
也就在完成這本書的時候,新浪微博上分享了一部最新的迷你英劇《Then there were none》。保存了這劇的資源,卻沒有看,就又被另一部新的叫《Childhood's End》的美劇吸引了全部注意力。這部也是個迷你劇,只有6集,看到最后,我總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便去搜索原著,沒想到這原著是本挺古老的小說,可惜電子書城沒有相關的資源,只好從網上找了個PDF文件下載以后,讀了一點。
一直到2015年結束,《無人生還》和《童年的終結》都靜靜地躺在手機存儲的某一個角落,而陪我終結2015年的卻是我的偶像Seth Macfarlane 推薦的《2030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雖然同樣沒能在電子書城找到資源,但是在網上有一個網站提供了前16章的免費閱讀,當我把這16章讀完的時候,2015年剛好結束,而書的結局我也就不得而知了。
這么說下來,有一陣我把看電影和讀書的功能放在同等的位置,而且我依然這么認為。讀書只不過是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而看電影更像是去看別人對這本書的理解。無論如何,對于那些排斥電影或者書籍的行為,估計也只能呵呵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