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女生相約自縊,原生家庭的“魔咒”,究竟是誰在掌控你的人生

孩子:“你剪斷了我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

導讀:初二女生相約自縊,經核查,兩人均是當地初二年級女生。在調查中,警方發現了兩女孩微信相約到山上自殺的聊天記錄。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每個靈魂都值得被守護,每個生命都有其價值和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為什么她們的選擇如此極端?這是她們想要解脫嗎?醒醒吧中國人,醒醒吧我的同胞們!如果你還不能重視,悲劇也許會再在你的身邊上演!!!

當今很多父母在愛的名義下對孩子過分地保護與溺愛,這樣的孩子最終大多喪失獨立完成事情和做決定的能力。“怯懦的自我與薄弱的能力讓滿是愧疚和自卑的孩子如何面對一生?”

“您是否疑問:我為什么會是現在這樣的性格?”

“您是否思考:為什么我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

“您是否奇怪:為什么別人能夠淡定從容,而我卻總是無法真正做情緒的主人?”

“您希望自己擁有更高的自我價值、更加自信、更加表里如一嗎?”

請你安靜下來,好好想想: 為什么事業的成功讓我們擁有了舒適的生活,可幸福的感覺卻沒有相應的增加?

在你的人生中,你和你所愛的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情侶、兒女、朋友)是否有一段真正的親密關系?

你是否真切地感受到被愛、被接納、被肯定、被尊重呢? 而你的父母、伴侶、孩子、朋友,他們的內心又是否感受到你的愛、接納、尊重和肯定呢?

而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自己,你和自己有沒有一段真正的親密關系呢?

你每天在做的是一些應該做的事情,還是你真正喜歡的事情呢?

你明白你自己真正的需要嗎?

科學家發現大多數疾病的產生,都與思想、情緒有關,你對自己身體,思想情緒的了解有多少呢?

無論國王還是農夫,只要他家庭和睦,便是世界是最幸福的人!

但為什么成功事業易得,而幸福的婚姻那么少呢?秘密在于,人們大多認為事業是否成功是自己的責任,而婚姻是否成功是對方的責任。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并沒有學習過親密關系如何相處,只是潛意識習慣性地重復自己或父母的舊有模式。如果你是愿為自己生命負責任的人,不夢想上天賜予,而愿意為自己創造更美滿的親密關系,成為一個更身心一致的人,美麗30素質教育培訓平臺中的智慧人生課程為你解讀人生密碼!

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

一個家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和兄弟姐妹;

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后,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

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如同遺傳密碼一般,刻在我們的人格模式和行為模式中。

“父母是孩子的樣子,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在父母的親自撫養中,孩子就在復制撫養者的觀念與性格、復制他最親近人的各種行為方式與態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親,然后就是父親。

哪些事影響你比較大?

到底是你記得的事情對你的人生影響比較大呢,還是你不記得的事情對你的影響比較大?

是那些我們不記得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

人好比一臺運行良好的電腦,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界面是我們需要看到的界面。但決定呈現這些界面的程序卻隱藏在電腦編好的程序中。因此,我們也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序的驅使,而表現出現在的行為。

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互動模式對我們的影響

你是不是越來越像你的父母?比如性格,母親是個急躁的人,那我也可能是;母親是個嘮叨的人,那我也可能是;比如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比如我們對自己孩子的態度。

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是否能夠看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在哪里?父母是我們早年生活的重要他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對我們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如影隨形。我們在和孩子的交往過程中甚至會不知不覺地復制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

原生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習對象、家人的互動關系等,都影響孩子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

人要認識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里一些負面元素帶到新家庭去。

有這樣一個家庭,父親是機關干部,母親是打字員。父親比較大男子主義,對老婆、孩子經常訓斥甚至打罵,要么就很嚴肅地不說話,全家人都很怕他。

他們的大女兒小時候在家里也常訓斥、打罵弟弟妹妹,成年后對自己的孩子常常發脾氣、經常命令孩子做事、家里的事必須按她的意思辦、聽到反對的話就大動肝火、刻意樹立自己在家中的權威。

和她嚴厲的父親一樣,這位大女兒跟家人的關系也非常緊張。

孩子長期目睹父母爭吵、父母間充滿敵意的相互貶低對方,都會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懷疑、困惑等消極情緒,以后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際關系障礙,難以與別人建立信任關系。

有這樣一位非常“厲害”的女士,一旦當她覺得別人可能要觸犯她的時候,就馬上開始大發脾氣、斥責別人,導致了她很糟的人際關系。最近她發現女兒在幼兒園也經常打小朋友,老師和家長經常向她告狀。

分析過程中她發現自己很像她的母親,因為母親就是這樣的人——非常厲害,家里的人都怕她,父親總是讓著母親,不多言語。

她仿佛認為只要自己厲害了,就沒人敢欺負她,她就不會吃虧了。

看得出來,這位女士將自己父母之間指責性的、帶有攻擊性的互動模式原原本本的承襲里下來,并內化為自己與他人相處的行為模式。

這種指責性的溝通模式其實是一種低自尊的表現。害怕不被重視、害怕被忽略而采取攻擊行為;通過指責與對方保持距離,不敢與人太近。

父母對待我們的態度造成的影響

當父母給我們足夠關懷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好孩子,是值得父母愛也值得別人愛的。當父母總是用各種標準要求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容易覺得自己是不好的——這個不夠好,那個要改正,怎么會是好孩子呢?

很多自卑就是這樣產生的,而且父母還要說全都是為你好,你連心中隱約升起的憤怒都覺得是羞恥和大逆不道。

中國的父母常習慣用指責批評的方式教育孩子,尤其是老一輩父母,現在的中年人基本上是在這樣的家庭互動關系中長大。

有些父母對孩子是控制型的,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甚至做什么運動。我們常看到的直接控制是:“你要是聽話,我就喜歡你。”、“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滾,你就不是我的女兒。”;間接控制:“孩子聽話,我這都是為你好。”、“我這樣做都是因為我愛你。”……

有些父母對孩子是忽視型的,他們時刻處在關注自己的情感和需要當中,顧不上,甚至可以說不屑去關注孩子的情感和需要。

年幼的孩子不懂,只會認為是都因為自己不好,所以父母才不關注自己、不喜歡自己,是自己不配。但當孩子對他們出現叛逆的時候,他們又會哭號或者打罵:我們生你養你,你怎么能這樣?簡直沒良心!

也許這些孩子成年后會用“他們的心是好的”、“他們把我養大已經不容易了”等諸如此類的話來安撫日漸衰老的父母、安慰自己、掩蓋父母推卸對孩子的責任這一事實。

但事實上,這類父母通過推卸自己的責任使孩子自幼便喪失了積極角色的榜樣,在這種榜樣缺失的前提下,孩子成年后的情感發展便極為困難。

還有些父母對待孩子是理智型的,任何事情從理智出發,只有對和錯,沒有情感鏈接。孩子不僅覺得父母是不可以被親近的,而且會認為自己也是不能被親近的。

不論父母對我們是多么的愛且深愛到可以付出生命,長久的指責、控制、忽視以及過于理智的對待方式都會讓我們變得淡漠或者迫切地需要愛,對愛總是索取、永不滿足

我和我的兄弟姐妹

現在的孩子很少有兄弟姐妹了,但我們的方式依然會影響他們。

我看過不少這樣的人,他們童年在家庭里面過早的當家,總是承擔了父母的責任,比如管教弟弟妹妹,幫父母做很多的家務。

父母有一方甚至雙方都經常不在家,總是交代說:我出去了,你要照顧好弟弟妹妹,你要懂事,幫媽媽多做點事;或者說根本不管,把錢給你,你負責家里弟弟妹妹吃飯等等。

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品行的好壞,是你為別人做了多少事來決定的。這樣的孩子在情感上生活上得不到父母關心照顧的同時,還要學著做父母,照顧弟弟妹妹,對自身完全忽略。于是他會不斷地為家人做很多事,不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是否充足。

成年后這些人整天為家里人忙里忙外,不太顧及自己的感受和事情,即便是賺錢也是為了滿足父母或者弟弟妹妹的需求,感覺自己是家里的頂梁柱,“沒有我,他們怎么辦啊!”的理念鞭策著他,讓他永不停息地勞作。

關于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可以寫上好幾本書,而且每個家庭還有其特殊性,無法一一對號入座,這里只是說個大概。

另一方面,人的本身就是一個奇跡,不斷地在演變、成長,永遠都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遺傳基因,無法選擇我們的原生家庭,無論舊有的成長模式帶給我們怎樣的經歷和感受,都值得被尊重和被接納。

因為我們不可能改變過去,責備抱怨也無濟于事,但我們可以學會用成人的眼光給童年記憶一個新的詮釋。了解原生家庭,就是為了對自己和自己的新生家庭更負責任!

新生家庭里,別隨便劃“等號”

一對新婚夫妻,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

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會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因為我們來自各自不同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給我們教化了不同的習慣和規則。

一個原生家庭家教嚴格、親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關系疏離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離開,看電視的看電視,玩的玩,留下新媳婦一個人在飯桌邊面對滿目杯盤,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

妻子感到非常受傷,以致哭泣。

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時候,初一一大早,一家人早起煮好餃子,穿戴整齊坐在桌前等著給父母新年祝福,新女婿卻還在床上睡覺。妻子把他匆匆叫下來,感到特沒面子,倍受傷害。

但是,當你沒有感受到愛的時候,并不代表愛不在身邊

也許每一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當你覺得受傷的時候,并不代表別人故意要傷害你。

環環相扣的心理情結

當新生家庭中夫妻兩人的內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時候,就會造成很多問題,即“環環相扣的心理情結”。

夫妻關系,很像兩個戀人要在一個完全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里跳一支很難的探戈舞。若想共譜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們必須學習并了解各自的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潛意識中為愛持續的方向點燃一盞明燈。

生命中,當我們與特定的人發生或愛或恨的關系,潛意識中都想借著與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得到第二次機會,去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童年對自己特別重要,卻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

值得思考的問題:

1.你從小最需要的,而最沒有得到滿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2.你從小常有的一些負性情緒是什么?

3.你在哪一方面特別有情感過敏?你的“內在誓言”,或你的一個強烈的經驗感受,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是什么?

每一個人要學習為自己的心理情緒與心理按鈕負責。

我們沒有辦法使風不吹,但我們可以調整風帆,讓船到達目的地。

25歲以后,我們都該學會做自己的父母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的理由,我們的幸福、快樂掌握在自己手中。

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要自己負責。

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請記得:我們現在的家就是我們孩子的原生家庭。

我們在重新創造一個新生家庭的文化,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過去好的祝福,我們需要盡力傳承。

美麗30智慧教育原生家庭解讀密碼改變你的人生命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我買了新的咖啡機,煮出來的咖啡很香哦。” 她柔聲說。 聲音在耳畔不住回響,讓我一瞬間就把持不住了:“好,我看看。...
    LostAbaddon閱讀 669評論 15 1
  • “你要替我保密” 文丨詩麥兒 A無意間得知老公和閨蜜玩曖昧。兩個最親密的人在眼皮子底下眉來眼去,說不得講不得,不能...
    花開半夏又過半閱讀 671評論 0 0
  • 好怕被結婚 因為你 然而 是我多慮了?
    阿騰哥閱讀 86評論 0 0
  • 這幾天很焦慮,說的話不像往常的自己。我想知道為什么,我甚至懷疑自己的性取向有問題。 一夜睡得昏昏沉沉,直到清晨,腦...
    _簡簡單單閱讀 12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