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21世紀的問題,那首先得從幾十萬年前開始說起。
據說在幾十萬年前,人類的語言系統還不是很成型的那段時間里,人們靠著手勢和象聲詞交流,每天晚上圍在火堆旁或者洞穴里,比比劃劃,算作簡單的交流。:
然后突然有一天,火被風吹滅了。
外面月黑風高,野獸環繞。
然后他們大概就是這種狀態【滿地亂跑,大喊著:“這咋整,看不著了,好害怕啊!”】
就在這時有一個人說,【你們這群慫貨,怕啥,聽我給你們講故事】,然后他就開始講起來他之前打獵的一次經歷。
這個人咿咿呀呀、連比帶劃地說起了那次他是如何獵到了一頭大象的,說著說著,人們開始穩定了下來,圍著聲音坐成一圈,他們安靜地聽著這個人講述著自己的經歷,仿佛恐懼從沒有來過,野獸也不在窺視著他們。
這個形式在后來被眾多的種族會議、講堂等形式繼承到今天,現在【火星情報局的現場就是從英國議會制度學來的,英國從《大憲章》開始一直就是圍成圈坐好】。
so,故事的現代定義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情】。
事情有很多,但是帶有寓意的卻不多,所以很多所謂的故事,也只是敘事。
就像這樣。
我跟你講個故事哈,今天早上南柯吃了一個面包!
然后我肯定會受白眼。你有病?吃個面包是故事?
那我接著說,南柯已經三天沒吃飯了,今天早上終于吃到了一個面包!
這樣你可能就會好奇,南柯為啥沒吃?
我接著說,南柯家里地震了,全市淪陷!為了防止這里核輻射外泄,現在已經全城封閉了!這個面包是他從面包店的廢墟里扒出來的!
那我是怎么找到這個面包店的?我之前并不知道這有一家面包店。
那是因為我從這里路過的時候救了一個腿壓在巨石下的娃。這個娃的爸爸就是這個面包店的老板。
我們兩個頂著饑餓和疼痛,在這扒了一天的石頭,終于扒到了這家面包店的碎石層,扒到面包馬上就坐在碎石廢墟上吃了起來。
這是我隨口胡謅的,只是展示一下,有情節和寓意的事情與南柯早上吃了一個面包的區別。
回想一下電影。
看完《奇異博士》從電影院出來的時候,就感覺,這電影信息量好大,情節緊湊。
這個故事是漫威宇宙的一部分,這個是時光石!
然后再看國產的鬼片時,算了,這個我不想對比,跳過吧。
早期的故事大多記憶和傳播著一定的社會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就像是美國人愛自由,日本人愛時尚,中國人愛效率和傳統等等。ps:故事也引導著社會性格的形成。
既然故事遍布全球,不同國家的故事會不會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都分哪幾類?
【幼兒故事】:大概就是充分展現真善美的簡單故事和寓言,例如小紅帽和三只小豬等。
【神話故事】:圣經故事和古希臘神話就是代表。
你見過哪個圣經的傳道士跟你說:“哎呀,今天天氣真好。我們來做一做完形填空把!”:不都是講圣經里的故事么。這個福音,那個福音的,第多少多少章,怎么怎么回事。故事講好了才能把你拉進教會啊,故事都講不好的傳教士和傳銷有什么區別。
【民間故事】: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這種的。早期的老百姓都是種田的,刨地刨累了,就坐一邊歇著,然后就合計,咋整啊,這干呆著也不是個事啊,這時候就像山洞里那些人一樣,我來給你們吹個牛逼吧!巴拉巴拉,連哄帶騙,現編現圓。后來講著講著就成系統了,這就有了成型的民間故事,所以民間故事大多是以口述形式的流傳下來。
【童話故事】:灰姑娘、白雪公主這類的。各種正義戰勝邪惡。各種給小朋友灌輸精神力量。充分利用夸張、擬人、象征的手法,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英雄故事、一個又一個溫暖動人的情節。
說真的,我現在,特別喜歡看奧特曼!我個人覺得《冰與火之歌》的片頭就是從泰羅奧特曼哪里學來的。
故事的5條大河:何人何時何地何因何果。
奧特曼的每一集都充分地展示出這5條大河,而且有理有據,還不重樣。奧特曼系列一出,很快就火遍全球。
說一個真實的事吧。
我小時候,從同學那里得知晚上6點半電視中某個臺會播出奧特曼。當天晚上我回家書包一撇,就坐電視前面不起來,不吃飯不喝水不寫作業也不動窩。那時我家沒有播出奧特曼那個臺,但我就要看奧特曼。然后一直坐到大約6點50分的時候,我爹終于服了,把演奧特曼的電視臺搜了出來。
由此可見,奧特曼雖然屬于文化的傳播和滲透,但也是通過故事的形式。
這就可以說,故事具有傳播快、影響力大、興趣性強的特征。也是歷史的濃縮、個人精神寄托和社會文化的體現。
所以一個經典的故事,故事中精巧的情節設計,都是經久不衰的傳播源(有共同認知的文化載體現在有一個牛批的名字,叫IP)。
福爾摩斯、波洛警探、哈姆萊特等等故事,翻拍了幾十遍,時至今日,任何一個版本都很火,我相信以后還會再翻拍,依然還會火。
說了這么多,故事究竟跟我們有什么關系?
我在豆瓣上看過這樣的書評:為了不去自殺。那本書叫《寫作的事》。
總結起來大多數人認為故事和我的關系是:情愫、了解更多的信息和文化、體驗不同的生活、學習。
情愫就是精神寄托,古希臘神話中的眾神都是有原始意象的。那時的人還比較懵懂,比較封建。認為下雨了就是雨神不開心,著火了就是火神在懲戒,打雷就是宙斯降罪。將自然神力歸到某位神明的身上,然后和其他的小伙伴講他所認為的神明為何要這樣做。
但是成系統的古希臘神話是在文藝復興前后才改編、續編完成的。古羅馬教皇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和教義的廣泛傳播,又神化了一下神話,加上文藝復興時期的各路大神都在傳播宗教文化,配上各種字畫,書籍和廟宇等,神話氣息充斥在人們身邊,想不信都很難。
再如現在很火的《人民的名義》,我概括成一句話就是:李達康的反腐經歷。這個樣子你們肯定不會滿意,一定會抗議道:還我萌萌的李達康!還我電視劇!
so,這就是故事的重要性。
話又說回來,南柯你說了這么多,我們憑什么要自己寫故事?
對啊,憑啥啊。我想了一下,大概是:
寫故事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
寫故事可以培養閱讀興趣。
寫故事可以強化寫作能力,完善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學習觀念,提高個人修養。
最后,我來上綱上線地總結一下在21世紀我們為什么要寫作故事~~
21世紀的趨勢大家也都有所見聞,社會變化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耐心也越來越少,每個人的選擇性感知也越來越強,這也就是獵奇文、標題黨、雞湯文泛濫的原因之一,也有一些人抱著對比的心態看待故事【啊,你活的不如我我就放心了】。
但是不管怎樣的形式,都是在講故事,在看故事。我們的生活不知在何時已經離不開故事可。散文在講故事,傳記在講故事,心理學再講故事,小說在講故事,歷史也在講故事。
德國作家聚斯金德的小說《香水》在抨擊社會的黑暗、冷漠和腐敗。
中國的王小波寫了《沉默的大多數》,《黑鐵、白銀、黃金時代》。
東野每一本小書都在述說人心的丑陋,功利與那些做了見不得人之事后為了消跡而犯罪的行為。
一個好的故事所講述的道理能夠深入人心,并引發觀眾心態的轉變。
故事中經典的人物形象也能引起看故事人的自我反思,并向著人物改進和發展。
所以,現在你們腦海中浮現的是哪個故事呢?
在評論區留下你讀完文章后第一時間想到的故事,并做說明為什么會想到這個故事,它對你的心態、觀念乃至人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會選出最走心的評論送實體書哇~
大力么么噠
小草莓種下
(?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