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人說,你改變不了別人只能改變自己;要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能夠理解的人不多,大部分人認為改變自己是被迫的選擇。
我們知道陽明心學講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我們感知的萬事萬物都是外物在你心中的影像,把心比作鏡子是很恰當的,當然這個觀念也不可執著,在更高階段這樣比方就不恰當了。即所謂胡來胡現、漢來漢顯,鏡子顯過后影像即消失,但我們心不同的地方就是有記憶,這事雖然已過但會時時顯現,這就是執著,心為身之君,心一直在這事上糾纏就會影響其正常功能發揮,心就不能平靜。佛家有個故事說的很清楚,老和尚和小和尚下山路過一條河,河邊有女人,老和尚就背那女人過河,小和尚不解走了五里路后問老和尚不是不能近女色嗎?老和尚說,過了河我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還沒放下呢。這個就是說什么是心不著于物的意思,放下心才能平靜。
還用美女做比喻,你看到一個美女而心生親近之念,這是好惡心;看到美女后心生感嘆真漂亮,這是色心,用道德經的意思講知美為美乃是知丑,知美與丑乃是分別心起。這就回到本文的主題了一一別人就是你自己。道德經講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我們講修心就是去除被后天蒙蔽的貪嗔癡妄回復嬰兒本來的初心,那種無我無他、我善無惡、無欲無求的初心,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無我無他的分別心。別人對你無禮,那不正是一個心情不好的自己對外宣泄嗎;別人利用你那不正是一個自以為是的自己為了一己私利而操縱別人嗎;別人討厭你那不是一個被情緒左右的自己把過錯歸咎給別人嗎?以此類推,我們就能同時理解別人和自己,你理解別人就不會為難別人,而是應該看到自己哪里沒做好,是心執著了,還是心蒙蔽了。
修心的方法多種多樣,無論哪一種都要回歸到自心上面,一層一層揭開迷霧歸其本真。我個人認為儒家修德,即仁義禮智信,應由智入終歸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