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的作曲講座(8)-根據和弦進行來創(chuàng)作旋律(2)

更多優(yōu)秀的國外作曲編曲教程請戳這里哦:作曲編曲相關講座資料翻譯整理

本文原文地址:コード進行からメロディーを作る(その2)


在上一章中我試著“故意”創(chuàng)作了一段聽起來像兒歌的旋律,這次我們從這段旋律觸發(fā),來將音的使用方法稍微做些改良吧。

試著使用和弦的外音

最開始我們編寫的那段旋律是完全由正三和弦的內音完成的。并且時值最短的音符也是4分音符,因此節(jié)奏非常單一。換句話說就是這段旋律滿足了之前我提到的那三大法則中的每一條內容,因此不管怎么聽都像是兒歌。那么,接下來,我們以這段旋律為基礎,考慮一下去對它進行改造吧。

總之我們先讓和弦進行就保持原樣,然后在編寫旋律的時候也允許使用和弦外音吧。我們盡量不去動原來旋律中的和弦內音,然后嘗試補充上和弦外音,比如作如下改造。

加入了和弦外音的旋律

至于哪個是內音哪個是外音請自行判斷。雖然旋律中混入了不是和弦構成音的音,但實際上一聽并沒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覺呢。像這個樣子即便稍微混入了外音但仍然只采用正三和弦作為伴奏的方法是可行的。

在這里我是隨便嘗試編寫的,實際上外音的使用方法也是存在著明確的法則的。接下來就來進行介紹吧。

外音的使用方法

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關于外音的使用方法也是存在一套理論體系的。外音根據其功能能夠分成多個類別,在這里我就來介紹一下被稱為配調(刺繡音、Auxiliary Note)、經過音、倚音的最為基本的外音的使用方法的相關內容吧。事實上還有幾個其他的外音使用方法,總之先記住這3個就已經很足夠了。

刺繍音?経過音?倚音

配調

從和弦內音出發(fā)向上或者向下前進一個音然后回到原來的那個音上的外音叫做配調。這類似于縫紉的時候針線在布料的表里來回穿梭的動作,從而因此得名(譯注:配調的日語名為“刺繡音”)。無論是上行還是下行都是可以的。這個時候,會產生臨時的不協和音程,但是在下一個音到來的時候就立即被解決了,因此在心理上聽起來就很穩(wěn)定。

經過音

讓和弦的內音和內音平滑地進行銜接的外音叫做經過音。經過音上行和下行都可以。經過音在時值上很短,從某個內音變化到另外一個內音的那個瞬間會產生不協和音程,但是由于它是被編入旋律進行之中的,因此不會在心理上給人以不穩(wěn)定的感覺。

倚音

從內音的上一個音或者下一個音出發(fā),回落到內音上的外音叫做倚音。倚音上行和下行都是可以的。和配調以及經過音不同,倚音允許時值較長的音符,使得不協和音程明顯地持續(xù)。人類心理會產生想要從這個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快點逃開的緊張感,緊接著在旋律進行到內音上的那個瞬間心情就會從緊張解放出來產生釋然的感覺。可以說倚音就是基于這種緊張到松弛的人類心理變化的動作。

上面所說的外音總稱為裝飾音。內音是旋律的骨骼,相應地外音就扮演著裝飾骨骼的角色。由于這個模式恰到好處地取得了一個平衡,因此人在聽到音樂的時候就會感覺到舒適。就如同最開始創(chuàng)作的旋律那樣,完全由和弦內音完成的旋律完全沒有緊張感,換句話說就是處處都很松弛。由于這樣一來就會成為相當無聊的音樂,因此就要適當地混入一些外音來產生緊張狀態(tài)。這樣一來,當消除了緊張感變得松弛的那一瞬間,聽音樂的人就會感到很舒服。在這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夠到處都很緊張,必須在緊張之后變得松弛起來才行。不然的話,聽歌的人會一直處于緊張狀態(tài),反而會產生不快的感覺,你說對吧?

在這里所介紹的裝飾音,無非就是基于上述人類心理學的知識用以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出緊張到松弛的循環(huán)。如果音樂中完全沒有緊張到松弛的循環(huán)的話,那么就太過于無聊了。還有就是這里我只介紹了以全音為單位進行動作的模式,以半音為單位進行動作也是可以的。

到目前為止,旋律聽起來和最開始的哪一個比起來要像樣不少了,但還是給人一種土里土氣的感覺呢。在下一章節(jié)中,我將會把和弦進行進行改良。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