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也是哲學家:學習與思考的驚奇發現》

寶寶是如何想象和學習的?

一兩歲的嬰兒是無法理性地告訴你他的內心感受的 ,他們既沒有理性思維能力 ,也沒有充分的語言表達能力 ,但是如果你由此得出結論說他們沒有內心 ,可就大錯特錯了 。孩子們總是對新奇的東西更感興趣 ,而感興趣的方式就是更長時間地注視,因此心理學家可以通過兒童注視事物的時間長短來判斷孩子對事物的感興趣程度。

研究孩子可不只是為了了解孩子 ,還為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成長 。幼教領域的蒙臺梭利教育堅信兒童有個心靈胚胎 ,成人的任務就是守護心靈胚胎的成長 ,不要用自己的所謂教育使心靈胚胎長成畸形 。

這種崇尚給予孩子自由的教育體系已經被今天的西方世界普遍采用 ,而高普尼克的研究實際上是對這種教育體系最好的理論支持 :孩子們本來就具有科學地探索世界 、自己找到答案的能力 ,我們需要做的 ,只是在他們探索的不同階段 ,把可以探索的目標和問題放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系統性地呈現出來 。

當然 ,國內的蒙式教育有一點誤區就是 ,片面強調自然環境 ,而忽略了未來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電腦環境和網絡環境 。其實 ,給孩子一臺電腦 ,運用他們天生的科學探索能力 ,他們很快就會把自己培訓成電腦專家。

孩子 "裝備 "了哲學家的思考能力和科學家的觀察能力 ,把他們放到適當的環境里他們就會了解真相 。家長們 ,放下自以為對世界更了解的虛榮 ,為孩子們建立面向未來的環境 ,然后坐下來好好學習吧 !把孩子們當成老師 ,你準備好了嗎 ?

我們發現 ,就算很小的孩子也已經能夠考慮各種可能性 ,并區分可能的事和現實 ,甚至還能借此來改變世界 。他們能夠想象今后的世界可能是哪些不同的樣子 ,并由此來做計劃 。他們也能夠想象世界在過去可能會有哪些不同的樣子 ,并對過去的各種可能性做出回應 。而且 ,最引人注目的是 ,他們能夠創造出完整的幻想世界 ,以及令人驚訝的假裝世界。在兒童的游戲中 ,我們也可以看到反事實思考的證據 。嬰兒在18個月大時 ,甚至更早時 ,就已經開始假裝了 。

學習語言讓兒童獲得了一種全新而有效的方式來想象 。雖然 ,就算是還不會說話的小嬰兒也或多或少地具備預期和設想未來的能力 。但是 ,學會說話更為他們提供了一種特別有效的方式 ,讓他們能夠用新的辦法把舊的想法組織起來 ,并且能夠談論并不存在的事物。

很典型的是 ,孩子們在兩三歲時 ,就會把醒著的大部分時間花在一個充滿了假想身份的世界之中 。走進任何一家幼兒園 ,你就會被一屋子的小公主 、小超級英雄所包圍 ,他們都會很有禮貌地遞給你一杯并不存在的茶 ,然后警告你要避開其實并不存在的怪獸 。這些孩子很擅長沿著自己假裝的 、不真實的開頭一直演到最后的結局。

最近 ,認知科學家們開始審慎地探究兒童對想象和虛構有何了解 。研究發現 ,甚至是兩三歲的孩子也能夠很好地區分現實與想象 、虛構 。學前兒童大部分時間都在假裝 ,但他們知道自己是在假裝 。他們只是比成人更容易對虛幻和現實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而已 。

我們知道 ,兒童非常善于反事實思考 。而如果反事實思考取決于對因果關系的理解 ,同時也是人類不斷進化 、根深蒂固的天性,那么,就算很小的孩子也應該能夠進行因果思考 。事實上 ,嬰幼兒確實已經很清楚世界的因果構造了 ,他們知道一件事情如何導致另一件事情發生 。這是發展心理學近期最重要 、最具革命意義的新發現之一 。

63%的兒童生動地描繪了他們頭腦中奇異的假想生物 。泰勒在不同的場合重復了同樣的問題 ,發現每個兒童所描述的假想同伴始終一致 。此外 ,他們的描述也與父母的單獨描述十分吻合 。這表明 ,兒童確實在描述自己假想的朋友,而不是一時沖動地創造一個假想同伴來取悅實驗者 。許多假想的同伴都很有詩意 ,例如,班特住在光線里 ,所以我們看不見他 ;菲塔會在沙灘上搜尋海葵 。有時,假想的同伴是其他孩子 ,但有時則是小矮人或恐龍 。偶爾,孩子自己也會變成假想的生物讓人郁悶的是 ,小男孩似乎總喜歡變成力量很大的超級生物 ,而小女孩則更喜歡創造出一些小動物來憐憫照顧 。

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都會有假想的同伴 ,而且 ,令人意外的是 ,這似乎能抵抗成人的影響 。年紀較大或獨生的兒童比年紀較小的弟妹更可能擁有假想同伴 ,外向開朗的孩子也比內向害羞的孩子更容易有假想同伴 。看電視較多的孩子較少有假想同伴 ,看書較多的孩子亦然 。可見 ,沉浸在他人的想象世界中的孩子似乎很少會自己創造想象世界 。事實上 ,兒童是否創造假想的同伴 ,這幾乎是隨機的 。

但是 ,假想同伴并不是判定天才或瘋子的指標 。有假想同伴的孩子并不會比別人更聰明 、更有創造力 、更害羞或是更瘋狂 。假想同伴既不是痛苦與傷害的產物 ,也不是病理學中的先兆 。的確 ,有些孩子似乎會借助假想同伴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但對大多數孩子而言 ,假想同伴僅僅是為了得到一種簡單的快樂而已 。即使那些擁有活潑而生動的假想同伴的孩子也清楚地知道 ,這些伙伴都是想象出來的 ,總之 ,就像他們知道現實與虛構的差異一樣 。孩子能夠區分假想的朋友與真實的人 ,他們甚至會自發地評論這種差異。

隨著年齡增長 ,一種新的想象活動往往會取代假想同伴 。"平行世界 "是一種假想的社會 ,而不僅只是假想的個體 。它是虛構出來的有著獨特語言 、地理風貌和歷史的世界 。當然 ,年紀較大的孩子們所鐘愛的書和游戲 ,如 《哈利 ·波特 》 、 《納尼亞傳奇 》 、 "龍與地下城 " 、 "魔獸爭霸 "都與平行世界有關 。

說謊是權謀智慧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人類欺騙他人的能力 ,對于處理我們復雜的社會生活大有裨益 。很小的幼兒也會說謊 ,但他們也許并不擅長 。你也許會認為 ,兒童只是獲得了意志力的增長 ,這的確有點道理 。但是 ,兒童同樣也越來越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從而做出不同的行為 。在延遲滿足實驗中成功的孩子 ,在過程中會用手蒙住眼睛 ,低聲哼吟 ,或者干脆大聲唱歌 。當他們試圖把棉花糖想象成膨脹的一大朵云 ,而不是誘人的糖果時 ,效果更好 。延遲滿足實驗中的這些孩子學到了關于我們心理如何活動的重要內容 。例如 ,他們認識到 ,一直盯著自己想要的東西只會讓想要的欲望更加無法抗拒 ,而想想別的東西就會讓欲望沒有那么強烈 。他們運用關于心理的因果知識來改變自己的想法 ,正像他們利用關于他人的知識來欺騙他人一樣 ,也正如使用關于機關探測的知識來發動設備那樣 。

瑪喬麗 ·泰勒發現 ,比較而言 ,有假想同伴的孩子似乎也擁有更多的心理理論 ,盡管他們并不比別的孩子更聰明。有假想同伴的孩子也更善于猜測其他人會如何想 、有何感受 、如何行動 。有假想同伴的孩子真的關心他人 ,并且即使不在眼前也會想起他們 。

寶寶是如何感知世界的?

在成人看來 ,虛構世界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而預測未來才是生活中真正緊要 、嚴肅而認真的事 。但是 ,對年幼的兒童而言 ,想象的世界就像真實世界一樣重要 ,一樣吸引人 。科學家們曾認為 ,兒童無法分辨真實世界與想象世界 ,但事實并非如此 。從宏觀的進化視角來看 ,游戲,這種看來無用的行為卻可能大有裨益 。

兒童與成人之間存在某種勞動分工 。童年時 ,我們可以盡情探索現實世界和各種可能的反事實世界 ,而不用操心何種世界更適宜棲居 。成年后 ,我們就必須弄明白自己是否想進入其中某個可能的世界 ,并且如何把自己的家具財物也一起拖進去 。

雖然 ,兒童可能是無用的 ,但他們也是有目的地無用 。這是因為 ,兒童不必將自己的想象限制于當下的實用目的 ,而是可以無拘無束地構造因果圖 ,鍛煉自己創造反事實的能力。但是 ,長大成人之后 ,我們就依賴于有關物理和心理世界的因果圖和考慮世界其他模樣的能力 ,來征服充滿了各種未來可能性的認真而嚴肅的現實世界。發展心理學家們早已獲悉 ,嬰幼兒的學習能力相當驚人 。甚至有人認為 ,兒童與科學家使用了同一種極有效的學習技能 。

統計 ,也即計算不同事件各種組合發生的概率 ,之后 ,我們可以利用這一信息來得出因果結論 。事實上 ,就連最小的孩子也可以通過統計和實驗來認識世界 ,所用的方式與有經驗的科學家和美國宇航局的電腦幾乎一樣 。

嬰兒也會做 "實驗 "嗎 ?是的 ,每一個很小的嬰兒都會特別關注自己的行動所產生的結果 。結果是 ,嬰兒更喜歡凝視他們能產生影響的玩具 ,也會伴隨更多的微笑和咿呀低語 。這表明嬰兒不只是喜歡看到玩具轉動的效果 ,他們確實在試圖造成這種效果并看到自己行為的結果。例如 ,給一個18個月大的孩子一堆積木 ,他就會嘗試各種不同的組合 、布局 、角度 ,看看用哪些積木可以搭建起穩固的高塔 ,而哪些積木搭在一起會導致同樣令她滿意的崩塌 。到 4歲時 ,兒童會開始進行更加復雜的實驗 。

我們往往會理所當然地認為 ,年幼的兒童會不斷地 "投入到某事中 " 。事實上 ,照料者們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在涉及諸如插座 、電風扇之類的事物時 ,避免孩子們的這種探究本能對他們造成傷害 。我們可以進行一個發展心理學中的 "親自驗證 "練習 ,隨便找一個 1 ~ 2歲的孩子 ,在一旁觀察他玩自己的玩具半個小時 ,數一數你從中發現了多少個實驗 ,任何一名兒童都會讓最多產的科學家汗顏 。

幾乎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 ,嬰兒就會模仿其他人的姿態和動作 。 9個月的嬰兒就能憑借這種模仿來認知因果關系 ,他們不僅模仿動作 ,而且能辨認并再現這些動作的結果 。

嬰兒看到一名成人正努力拆開由兩個部分組成的玩具啞鈴 ,他反復嘗試但始終不成功 。 那么 ,當嬰兒拿到這個玩具后 ,他們也會立刻自己動手來拆 。許多家長都誤以為 ,兒童只會從模仿他人成功的過程中學習 ,但其實不然 。他們也會通過避免他人的失敗 ,理解他人的局限來進行學習 。而且 ,嬰兒不僅能夠簡單地模仿他人 ,相反 ,他們可以辨識人們的目標 、行動和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

到 4歲時 ,兒童就能利用從別人那里習得的各種干預行為的相關信息 ,來進行非常復雜的新因果推理了 。但是 ,他們也可以只靠觀察別人的做法就能操縱玩具 ,而不必親自試遍所有的可能性 。這表明 ,兒童不僅通過自己做實驗來解決問題 ,而且也可以通過簡單地觀察成人用玩具進行正確的實驗示范來解決問題 。

簡而言之 ,對待能互動的物品 ,不管此物品多么罕見 ,只要它會回應 ,嬰兒都會將其視作有心理活動的事物來對待 ,他們會認為機器小人鳴叫 、發光和行動的方式體現出了它所看到的和想做的事情 。

在一個家庭中 ,令人意外的是 ,年幼的弟妹們似乎能比年長的兄姐們更快地掌握別人的心理活動 ,雖然他們通常在智力測驗或語言能力測驗中的表現較差 。弟妹們會形成卓越的情緒情感和社會性智能 ,而兄姐們則會表現出更傳統的學校所要求的智能 。弟妹們更容易成為和事佬或極具魅力的人 ,而兄姐們則會成為認真追求成功的人。

在小學里 ,不需要刻意開設心理學課程 ,因為根本無此必要 。每一個心煩意亂或是居高臨下的教師 ,每一個喜歡恃強凌弱的孩子或英勇地反抗欺負行為的孩子 ,每一個有魅力的同學或逗人發笑的班級小丑式同學 ,本身就具有極其豐富的心理學指導意義 。

注意與意識似乎緊密相關 。例如,當我仔細注意某物時 ,我就會開始形象地意識到它 。許多心理學家用 "聚光燈 "的比喻來描述這種注意的效應,當我們注意到某物時 ,就像是射了一束燈光在上面,讓它的所有細節都變得更加清晰生動起來 。

對于成人而言 ,注意力同樣可以是內源性的?,我們可以自如地將注意力指向某個特定的物體 ,就像用聚光燈照明一樣。

集中注意不僅僅會讓大腦的某些部分更好地發揮作用 ,同時還可以讓這些部位變得更具可塑性 ,也就是說 ,讓這些部位比其他部位更容易發生改變.

當我們仔細注意某事物時 ,所學習的內容就比我們不注意時所學習的更多 。而當我們學習時 ,在新信息的幫助下 ,我們能夠明顯地改變自己的心智與大腦 。

相似的 ,當我們集中注意力于某事上時 ,也就不太能意識到其他并未注意的事情 。這種無意識似乎也與大腦的抑制過程有關 。嬰幼兒與成人既相似又不同 ,這是非常顯著而具有啟發意義的 。事實上 ,當小嬰兒注意到某事或某物時 ,他們似乎就會吸收與之有關的信息 ,并像成人一樣產生意識 。種種跡象均表明 ,小嬰兒也像我們成人一樣 ,積極而活躍地意識到了發生的事情。但過了一會兒之后 ,就像成人一樣 ,小嬰兒也會漸漸感到厭煩 ,并且轉移開視線 。

即 ,呈現哪怕是最細微的意外事件 ,也能立即抓住小嬰兒的注意 ,他們注視意外事件的時間確實會比注視意料事件的時間更長久 。小嬰兒似乎對意外事件有著無限貪婪的胃口 。

成人能夠借助外部事件或者經由內部決定來自主控制注意力 ,即 ,成人的注意既可以是外源性的 ,也可以是內源性的 。但嬰兒的注意則更多地體現為外源性 ,而非內源性 。這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 ,例如 ,假如你想讓一名兩歲的孩子放棄一個玩具 ,那么 ,直接給他一個新玩具 ,吸引他的注意就比試圖說服他 ,甚至收買他 ,讓他自愿放棄舊玩具要有效得多 。實際上 ,嬰兒的注意力有時還會被他們其實并不喜歡的新奇事件所吸引 ,例如 ,不同尋常的光亮 、很大的噪聲等 。

有趣的是 ,隨著小嬰兒慢慢長大 , "習慣化 –去習慣化 "技術確實會變得越來越難 。對年紀較大的孩子來說 ,注意力會漸漸受到內部的規劃所控制 ,而不太受他們對外部事件的天生興趣所控制。所以 ,嬰兒似乎是在讓世界來決定他們會看到什么 ,而不是自己決定要從周圍世界中看到什么。他們不僅獲取對自己有用的 、特定事物的相關信息 ,更吸收了周圍所有事物的信息 ,尤其是新信息。而且 ,很顯然 ,對于小嬰兒來說 ,絕大多數信息都是全新的 。正是這種十分寬泛的注意力讓嬰兒成為了非凡的學習者 。

成人那如同聚光燈一般集中的注意力 ,到了小嬰兒那里卻更像能照亮四周的燈籠。嬰兒并不會僅僅體驗著周圍世界的某個方面而忽略了其他的一切 ,相反 ,他們似乎是同時生動地體驗著所有事物 。嬰兒的大腦似乎完全浸泡在膽堿能遞質之中 ,只有很少的一點抑制性遞質來緩和其效應 。

身處陌生之地的成人在很多方面都極像小嬰兒 。在這種場景下 ,大量信息一擁而入 ,而旅行者并未處在平時的最佳位置 ,無法 "自上而下 "地提前判斷其中有哪些信息可能與自己相關 。于是 ,成人也就像小嬰兒一樣 ,注意力更可能被外部的物體和事件所吸引 ,而不受自己的目的和判斷所決定 。

實際上 ,矛盾的是 ,旅行是一種成人的活動 ,但絕大多數情況下 ,它的目的就是不要有目的 。最理想的旅行并不是一定要看到泰姬陵或長城 ,而是嘗試著充分吸收一種陌生文化的本質 。旅人們通常都認為旅途中的偶然和意外才是最精彩 、生動的部分 ,一個好的旅人通常會開放地對待各種可能性 。

常言道 ,旅行能夠開拓視野 ,的確如此 。旅行時 ,我們會重返好奇心旺盛的童年 ,從而對自己和他人有新的認識 。

即便十分幼小的嬰兒也擁有情景記憶 ,但不同于成人 。從出生到5歲 ,孩子們會漸漸形成看上去更成人化的自傳式記憶 。記憶的發展變化表明 ,兒童的內部意識也同時發生著改變 。但事實上 ,對于特定事件 ,嬰兒也會有具體的記憶 。一旦能開口說話 , 1~2歲的孩子就可以說出過去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具體事情。心理學家羅賓 ·菲伍什曾記錄了母親帶著孩子游覽動物園的日常活動 。幾天后 ,她請孩子敘述去動物園游覽時做了什么 。

兩歲的孩子可以說出一些很具體的活動 ,例如 "小象大便了 " 。但令人驚訝的是 ,孩子所說的每一件事都是在重述游覽過程中媽媽曾對他說過的 。如果媽媽當時并沒有明確地提到小象 ,那么孩子也根本不會記得。相對的 , 5歲的孩子就可以完整而獨立地描述自己在動物園的經歷了 。對所有成人而言 ,借助線索來回憶要比自由回憶容易 ,但對學前兒童來說 ,這二者的差距十分懸殊 。當有線索提示時 ,孩子們可以驚人地回想起記憶中的各種細節 ,但在自由回憶中卻幾乎什么也想不起來。

年齡很小的孩子同樣也很難記住自己觀點的來源。這種 "來源性遺忘 " 讓幼兒很容易受到各種影響 。影響程度很深 ,以至于兒童的證詞是否能夠被法庭所承認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法律問題 。僅僅是對一名兒童說 "他碰你了 ,對嗎 "之類的話也有可能導致孩子認定 "他碰我了 " 。

過去 ,人們認為幼兒之所以容易受暗示 ,是因為他們無法分辨謊言與真話 、事實與幻想 ,但我們已經知道這種看法并不對 。幼兒知道真實與虛幻之間的差別 ,并且會盡量說真話 。幼兒容易接受暗示 ,更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源問題所導致的 ,幼兒無法分辨自己從哪里獲得信息 ,所以 ,校園傳說或是誘導性提問都有可能與真實的記憶混淆起來 。

但是,3歲的幼兒 ,盡管能記得幾個月前的具體事情 (例如 ,看月亮) ,卻似乎無法回憶自己幾分鐘前的體驗 。但是 ,對幼兒來說 ,只需要間隔幾分鐘 ,這類信念或愿望就會被遺忘 ,他們就會犯這類錯誤 。特別小的孩子也已經形成了一些對自我的認知 。例如 ,大約18個月左右 ,嬰兒就會開始認出鏡中的自己 。 但是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似乎仍然無法理解此時的自我與過去和未來的自己有什么關系 ,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而單一的時間線 。

3歲幼兒能夠認出自己曾看到過的圖畫 ,但無法說出什么時候看到的 。而到 6歲時 ,孩子就可以像成人一樣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了 。很顯然 , 3歲的幼兒會用自己的名字來稱呼錄像中的自己 ,而 4歲的幼兒就會將錄像中的自己稱為 "我 "了。但是 ,我們只能說嬰幼兒擁有情景記憶 ,卻沒有自傳式記憶 。盡管嬰幼兒很善于記住過去發生的具體事情 ,但他們卻無法將這些事情整合到統一而不斷延伸的時間線里 ,他們不記得自己如何得知這些事情 ,也不記得自己過去對這些事情的態度 。

也就是說 ,盡管能記住之前發生的事 ,但他們似乎不記得自己對這事情的想法或感受。大約 6歲左右 ,兒童似乎會形成基本的自傳式記憶 、執行控制能力和內在的觀察者 。典型的兒童意識由他們典型的日常任務所塑造 ,即盡可能多 、盡可能快地認識世界 。

那些在 5歲時就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的孩子 ,在青少年時期也更有可能被評價為 "能力強的 " 、 "成熟的 " ,他們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 的分數也始終高于無法完成延遲滿足任務的孩子 。

那么 ,早期的童年經驗如何?影響了我們之后的人生呢 ?唯獨是這問題 ,控制了一直以來對童年的公開討論或私下探討 。我的父母做對了 (或更多的是做錯了 )什么 ,讓我成為如今的自己 ?我應該做些什么 ,才能確保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好人 ?對于這些問題 ,我們日常的直覺往往會有急劇的轉變 。我們都能感受到 ,童年時的經歷塑造了如今的自己 。這也是為什么弗洛伊德學派的觀點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 ,我們也感受到 ,之后發生的事情也會掩蓋童年的影響 。幸福的婚姻 、幸運的職業或一名摯友也能夠將我們從童年的痛苦經歷中拯救出來 。更令人慶幸的是 ,我們相信自己能夠主動地塑造自己的生命 ,從而擺脫童年決定論的陰影。

但令人驚訝的是 ,幾乎沒有科學證據來支撐 "早期經驗影響今后人生 "這個簡單的觀點。在此 ,我們可以舉一個既驚人又悲傷的例子 。在20世紀80年代的羅馬尼亞由于政策的失敗 ,出生率過高 ,很多孩子被遺棄 ,盡管那些被遺棄在孤兒院中的孩子們沒有遭受身體上的虐待 ,但卻經歷了可怕的社會性及情感剝奪 。沒有人陪他們玩 ,沒有人抱他們 ,和他們說話 ,也沒有人愛他們 。小嬰兒們在搖籃里一躺就是幾個小時 ,幾天 ,幾周 。后來 ,人們發現了孤兒院中的慘狀 ,一些英國的中產階級家庭收養了孤兒院中的很多孩子 (屆時已經三四歲了 ) 。

這些孩子與同齡人相比 ,身材更矮小 ,并且表現出更加嚴重的智力發展遲緩現象 ,他們幾乎不說話 ,社會行為也極為怪異 。當孩子們長到 6歲時 ,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趕上了同齡人 。他們的平均智商只比同齡人稍低一點 ,也像其他孩子一樣愛著自己的養父母 。大部分羅馬尼亞孤兒已經完全和其他普通孩子一樣了 。然而 ,其中也有一些孩子繼續遭受著痛苦 。盡管與最初的可憐狀態相比 ,他們已經好多了 ,但在認知和社會性發展方面 ,仍遠遠落后于同齡人 。人們發現 ,孩子在孤兒院待的時間越長 ,就越有可能出現問題 ,出現的問題也可能會更嚴重 。這表明 ,早期的經歷確實是之后出現問題的原因所在 。

在兩個方面 ,羅馬尼亞孤兒的案例顯得十分極端 。孩子們尚是嬰兒時被極端地剝奪了社會性和感情發展的機會 ,而當他們被收養之后 ,環境立刻轉變向另一個好的極端。如果在童年時受到虐待 ,那長大后也可能虐待自己的孩子 ,但是 ,更多的孩子雖然兒時經受打罵 ,長大后卻并不會成為虐待孩子的父母 。他們設法擺脫了自己早期生活的那種境地 。如果在童年時受到虐待 ,那長大后也可能虐待自己的孩子 ,但是 ,更多的孩子雖然兒時經受打罵 ,長大后卻并不會成為虐待孩子的父母 。他們設法擺脫了自己早期生活的那種境地 。

你們可能會認為是基因塑造了孩子的未來,比如酗酒問題的可遺傳性系數是0.4。相似的,我們也可以測量在標準的中產階級白人群體中 ,智商的可遺傳性 。結果表明 ,智商得分變量與此群體中的基因變量在統計學意義上的相關系數在0.4~ ?0.7。可遺傳性為0.4就已經非常顯著了 。問題在于 ,同樣的基因 ,對新環境的影響可能與對舊環境的影響極其不同 。

在家庭富有的兒童群體中 ,智商更具有可遺傳性 ,而在貧困兒童群體中 ,智商的可遺傳性較弱 。事實上 ,對貧困兒童來說 ,基因遺傳對智商的影響微乎甚微 ,父母的聰明程度與子女的聰明程度之間幾乎沒有相關性 。

答案就藏匿在貧困兒童所處環境的一些細微變化之中 。例如 ,就讀的學校是好是壞這些差異對他們的智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甚至取代了任何基因方面的差異 。改變貧困兒童的周遭環境 ,對他們產生的巨大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以往的研究結果同樣表明 ,新的環境如何能夠扭轉基因的影響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 ,人類絕對智商的得分以驚人的速度步步飆升 ,然而我們的基因卻始終未變 。

事實上 ,早在童年時期 ,甚至在嬰兒期 ,這種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循環就已經出現了 。兒童塑造著周圍的世界 ,之后 ,世界再反過來塑造他們 。過去30年來 ,我們發現兒童對父母的影響等同于父母對他們的影響。這不僅僅是由于我們無法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來回應根本不同的孩子們 。事實上 ,即便你分毫不差地對待每個孩子 ,你的行為對他們而言也有著不同的意味 。

如果親生父母很糟糕 ,但被不錯的養父母撫養長大 ,那孩子自己變得很糟糕的風險只比普通孩子高一點 。同樣 ,親生父母還不錯 ,但養父母很糟的孩子也如此 。但是 ,如果將兩種影響結合起來 ,如果這個孩子很不幸地由糟糕的父母生下來 ,再被同樣糟糕的養父母養大 ,那么 ,他成年后也變得很糟的風險要高得多 ,遠高于只是將兩種影響簡單相加的程度 。在此 ,遺傳風險與環境風險不是簡單地加合關系 ,二者互相增值 。

嬰兒通過觀察自己父母的行為來認識周圍世界 ,并基于這種認識而采取行動 。嬰兒的舉動影響了父母的行為 ,父母的行為進而影響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方式 ,如此循環往復 。天生就比較憂傷的嬰兒觀察到自己傷感的母親 ,便得出結論認為傷感是人類常態 ,進而流露出傷感的表現 ,這又使得母親更加悲傷 。這種能力意味著遺傳察到自己傷感的母親 ,便得出結論認為傷感是人類常態 ,進而流露出傷感的表現 ,這又使得母親更加悲傷 。

這種能力意味著遺傳差異要么被無限放大 ,要么就完全消失 。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對自己周圍的環境產生影響 ,會想象并創造新的環境 。相應地 ,這些環境會反過來影響孩子 。于是 ,典型的人類發展循環便誕生了 。這也意味著家長 ,或更廣泛的其他人 ,都能夠通過改變 、中斷 、鞏固這些循環的方式來進行干預 。

人類愛與道德的基礎

到兩歲左右 ,嬰兒會特別信任和喜愛自己熟悉的幾個特定成人 ,包括母親 、父親 、保姆 、兄弟姐妹 。一些孩子被稱為"安全型依戀 "。這類孩子認為 ,特定的某個成人是愛的可靠來源 ,所以 ,在這個成人離開時會感到焦慮 ,返回時會感到快樂 。一些"回避型依戀 "的孩子在照料者離開和返回時都不愿意與照料者互動 ,他們既不會因為分離而哭泣 ,也不會因為重聚而開心 ,只是過分投入地玩著自己的玩具 。你也許會認為 ,這類嬰兒只不過不像安全型的孩子那樣焦慮罷了 。但事實并非如此 ,當依戀對象離開時 ,測量這些孩子的心率會發現 ,各項生理指標都表明他們內心正經歷著極大的痛楚。

還有一類孩子屬于"焦慮型依戀 ",他們在照料者離開時會異常焦慮 ,不僅如此 ,當照料者返回之后 ,他們也很難被安撫 。能夠迅速回應嬰兒所發出的信號 ,在離開后盡快返回 ,并且安撫傷心的孩子 ,這類母親更可能養育出安全型的孩子 。母親如果未能及時回應并安撫焦慮的孩子 ,所養育的孩子更可能屬于回避型依戀 。而自身十分焦慮的母親 ,養育的孩子也會是焦慮型。

一名嬰兒對不同的人會建立起不同的 、首尾一致的依戀 ,具體取決于各人的行為方式 。例如 ,有的嬰兒意識到 "爸爸會回應 ,但媽媽不會 " ,于是 ,在父親面前就表現為安全型依戀 ,而在母親那里就變成了回避型依戀。

從中可以發現 ,與知識的具體內容相比 ,我們獲取知識 、信息的方式同樣很重要 。正如我們所預期的 ,實驗中那些侃侃而談父母多么愛自己的準爸爸 、準媽媽們 ,更容易養育出安全型依戀的孩子。

有的人雖然聲稱自己與父母關系并不好 ,但卻會以一種有思考 、有組織的方式來敘述這段經歷 。他們理解自己的父母如何養育自己 ,并設想自己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 。令人振奮的是 ,這類人更有可能與自己的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系 。而另一類人雖然表面上肯定父母很愛自己 ,但卻記不清任何具體的情況 ,說不出任何細節 。這類父母就不太可能養育出安全型的孩子 。

綜上可見 ,早期經驗對后期生活的影響至少體現為兩個重要的方面 。其一 ,正如上一章所述 ,兒童的早期經驗會帶來一系列因果互動作用 ,從而將兒童塑造為有著獨特性格的成人 。其二 ,正如本章所述 ,這些早期經驗也會帶來一系列連續的理論 ,讓兒童成長為有著獨特世界觀的成人 。但這些聯系都是會發生改變的 。

但是 ,科學知識絕對無法讓我們預測家長的言行將如何影響孩子 20年后的生活 。當然 ,所有家長都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歌手們往往會用天氣來比擬生命 (例如蔚藍天空 、四月陣雨之類) 。這種類比也許剛巧抓住了童年經驗對后期生活的影響方式的核心特點 ,這種方式與我們近乎癡迷地查閱育兒指導書所獲得的答案完全相反 。孩子們真實的個體生活也更像是這種獨特的 、無可替代的敘述 ,而不是某個方程的解答或運用公式就能獲得幸福和成功。

很少有人愿意消除自己的回憶 ,哪怕是過去發生的最不快樂的事情 ,盡管我們也許希望將其塵封 ,但也不會愿意看到它從記憶中消失。承認過去真實發生的事情 ,無論是好是壞 、自己承認或在集體面前承認 ,對我們而言極其重要 ,哪怕這對當前的生活并沒有直接的影響 。擁有過去很重要 ,因為它使我們得以擁有未來。尤其是當未來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判若兩人時 ,這一點體現得愈發明顯。如果青少年們認定不會有未來的自己 ,那他們似乎就傾向于破壞現在的這個自己。

自傳式記憶與想象未來的能力密切相關 :當我們重構過去和設計未來時 ,大腦中活躍的區域是相同的 。對于自己孩子成年后的生活 ,我們只能控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即 ,我們能夠決定孩子長大后是否能記得綠樹成蔭的游戲場 、野餐和深愛自己的父母 。我們無法保證讓孩子獲得幸福的未來 ,在此 ,我們唯一能做的僅僅是努力提高這種概率而已 。但是 ,我們卻至少能夠保證孩子獲得幸福的過去。幸福的童年能賦予人一種免疫力 ,不是由前方道路上幾乎總是會有的災難與變故所帶來的免疫力 ,而是一種本質的 、固有的免疫力 。人生的常態即是變化無常 ,但作為父母 ,我們至少能夠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 ,那就像一切人性之善一樣 ,如磐石般確定無疑 、不會改變的饋贈 。

新的研究結果發現 ,兒童在很小的時候 ,甚至從出生那一刻就已經擁有一些道德的根基了 。但是 ,這種根基并不是先天的 、不可更改的 "道德語法規則 " ,也不是一系列固定的情感反應 。相反 ,這會隨著對世界的認識和對自己的認識與日俱增 ,兒童 (以及我們自己 )的道德思維會漸漸改變 。正如兒童生來就擁有關于世界的理論 ,并能夠改變這些理論 ,他們生來也就有確定的基本道德觀念 ,同時也有很強的能力來改變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 。

例如 ,一歲的孩子知道故意行為和不故意行為的區別 ,并且能夠以一種真正利他主義的方式來行動 。三歲的孩子已經形成關心和憐憫的基本倫理規范 。同時 ,三歲的孩子也能夠理解規則并且試圖遵守規則 。而且 ,哪怕規則既荒謬又武斷 ,兒童也能夠遵守 。但是 ,遵守規則的沖動是更深層的 ,它似乎是人類特質中先天存在的一個部分 。事實上 ,許多規則都沒有涉及明確的懲罰或獎勵 ,而且許多規則至少表面看來是武斷而不合理的 。這些規則只關乎我們此時此地 、在特定的時間和場所的行為 ,例如 ,叉子放在左邊 ,汽車靠右通行 ,只有周五才能穿牛仔褲 。但我們卻本能地遵守了這些規則 。

如果說 ,互相分享歡笑會自然而然地激發善舉 ,那么 ,彼此憤怒的疊加與循環滋長顯然就只會導向暴力了。

他們有研究表明 ,學齡兒童能夠在幾分鐘內就很快地判斷出另一名兒童是否很壞 。如果是 ,那么 ,他們就很可能采取惡劣的態度來對待這名兒童 。甚至最小的孩子都能區分違規行為和傷人行為 。兒童認為 ,破壞規矩和傷害別人都不對 ,但是傷人更不對 。他們也說 ,規則是可以改變的 ,在別的幼兒園可能就不一樣了 。但是 ,孩子們都堅持認為 ,傷害別人就是不對 ,無論規則怎么說 ,無論你在哪里 ,都不應該傷人 。兒童對于傷人行為和違規行為的反應極為不同 。

但是 ,當機器的行為體現出一些人性化的標記時 ,無論這看起來有多么怪異 ,他們也會模仿 。例如 ,在之前的實驗里 ,幼兒對著奇怪的棕色機器小人說話 ,而機器小人不斷地發出 "嘟嘟 "聲來回應 ,那么 ,孩子就會模仿機器小人的行為 ,并且把這個奇怪的機器小人當作對待。

結果發現 ,當學前兒童看到機器人翻轉摔倒時 (這會經常發生) ,他們就會像對待別的小朋友一樣 ,小心地扶起機器人 ,幫它拍拍灰 ,甚至還親親它 ,試圖讓機器人感覺好受一些 。

通過建構一個總體的 、可辨識的 "人 "的類屬 ,兒童就可以將自己對媽媽或爸爸的共情體驗泛化到更廣泛的生命體上 。我們會對那些被認為和自己很相似的人們表現出道德關懷 。但這也有消極的一面 。我們也有可能拒絕把某些人歸納到自己認定的 "人 "的類屬之中 。同理 ,人類會拒絕對認定不同于己的人們表現出道德關懷 。可見 ,人類有一種抹殺人性的傾向 ,對此 ,最令人擔憂的證據來源于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所謂的 "小群體 " 現象 。如果把人們武斷地劃分為不同組別 ,那么 , "內群體 "就會否定 "外群體 "的人性 ,并厭惡 "外群體 "中的人。只要賦予兩組人不同的名稱 ,就足以令他們彼此仇恨了 。

很小的幼兒已經能夠將人類同伴劃分為不同的組別 。大約三歲時 ,也極可能在嬰兒期時 ,孩子就知道可以將人們分為不同的種族 、性別甚至不同的語言組別 。而且 ,無論是明顯的或是含蓄的 ,這些年幼的兒童已經表現出對他們認為與自己相似的人的偏愛 。哪怕成人不斷強調 ,對待非裔美國人 、女孩或說西班牙語的人 (或白人 、男孩 、說英語的人)要一視同仁 ,但孩子們仍會青睞與自己很像的人 。看來 ,兒童似乎已經能夠感知各種標志著某人屬于某個群體的標記 ,例如 ,不同的外貌或衣著 、不同的行為舉止等 。對于此 ,十分諷刺的是 ,細微差異(例如不同的 T恤 、口音 、膚色)的影響反而超過了明顯差異 (例如是機器人而非人類 )的影響 。

我們已經知道 ,即便是一歲的孩子也已經理解人類的意圖 ,并且能夠將有意行為和無意行為區分開來 。而且 ,甚至小嬰兒也似乎會依據人們的行為意圖來責備他人。當成人故意拿著玩具不遞過去時 ,9~18個月的嬰兒表現得更加不耐煩 ,并開始哭鬧 ;而當成人試圖遞給嬰兒玩具但卻做不到時 ,嬰兒的表現則不太急躁 。

生命中最常見但同樣驚人的事實之一就是 ,我們可以選擇朋友和配偶 ,但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孩子 。在生下孩子時 ,甚至在作為共同育兒者開始照料別人的孩子時 ,我們都不知道這個孩子會是什么樣的 。我也許會希望孩子綜合了我和配偶的優點 ,同時也會擔心孩子可能綜合了我們倆的缺點 。但是 ,人類的交配結合可謂是遺傳基因的博弈 ,而且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充滿了偶然性 ,所以 ,最可能出現的結果還是父母雙方的基因隨機混亂地搭配在一起 ,創造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孩子 。可以說 ,不是因為愛孩子所以才照顧他們 ,而是因為照顧孩子所以才更愛他們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