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日劇《Dr倫太郎》而產生的問題。劇中講到作為精神科醫生的倫太郎化身成為牧羊人拯救都市中的迷途羔羊,不斷告訴他們“不要再努力了”你已經足夠好了。
劇中有一段講述一個白領小姐因為相貌平平但通過自己努力獲得上司賞識而升職,這遭到了同期同事們的妒忌和排擠,導致白領小姐不斷地在上司面前犯錯而遭到上司責備。越來越多的精神壓力導致她最終走向自殺的道路,后通過倫太郎的引導而釋懷。
從而“不要再努力了”這個問題開始縈繞在我的腦海,讓我糾結。當我的女朋友告訴我她在努力學論文的時候,我都不敢跟她說“要好好加油”這樣的話了。昨天一個老同學在微信上敘舊,聊起他畢業后的去向說“將要去銀行上班”,按照以前我應該會說“那要好好加油噢”之類的,但我變得猶豫了取而代之說道“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選項”。
社會環境使然,競爭變得很激烈。這使得我們去努力加更多的班而睡更少的覺,只有這樣才能去贏得這個社會的肯定。這些壓力本質上來講是外界與自我加持在自己身上的。但人就應該就此懈怠嗎?變得對待任何事物都顯得懶惰與失感,這也是很糟糕的一種情況。
正確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應該是擺正自己的位置,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邊際在哪里。當然這不代表說你就此局限了自己,而是科學地去給自己加壓,就像我在健身的時候,當我只能舉20kg的時候,不要幻想下一秒舉50kg的。而是一個適當的量如30kg,這樣子即能增加自己的肌肉力量而又感覺到了挑戰與成長的樂趣。這樣你才會越來越好吧!生活地充滿挑戰,而又不會因為失敗而摔太疼。
所以,這個問題“不要再努力了?”應該變成陳述句“不要再努力去做遠超你能力之外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