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是一,就不要寫二||關于寫作的一點思考

這個月,正處于找工作的過渡期,時間分配的自主權忽然多了,碼字的頻率也多了起來,于是乎,對寫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寫作給我?guī)硎裁?/b>

一、由路人成為生活的觀察者

我相信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同時高于生活的說法,很久之前一位簡友告訴我:假如生活是一,就不要寫二。

或許也正是因此,在頻繁記錄的過程中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對生活的感知也在慢慢發(fā)生變化。從前對待新聞、熱點、身邊的人或事并不關心,仿佛只是一個路人。可是,為了擴充筆下的內容,自己細心觀察身邊的呼吸吐納,日升日落。我逐漸發(fā)現(xiàn)僅僅是早出門5分鐘,就可以避開人滿為患的上班早高峰,也發(fā)現(xiàn)沒一個行走在路上的人有著不同的情緒……迎面走來的學生還在揉著惺忪的睡眼;從身旁匆匆小跑過去的女生,背包扣還沒有扣好;馬路對面,一個小伙子正迅速地消滅手中的早飯……

觀察,讓我筆下塑造更多形象的同時,也令我學會用衡量別人的標尺,檢驗自己。

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二、善于整理生活的點滴

常常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在記憶中搜索案例,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整理的習慣。從前,也有意識地隨身帶著紙筆希望以此記錄靈光一現(xiàn)的剎那,但是結果大多以失敗告終。要么,是簡要記錄的關鍵詞擱置很久沒有整理,再翻開的時候怎么也連不成完整片段,要么就是過于相信自己,以為自己“過目不忘”,等到需要調取“記憶的盒子”時,竟發(fā)現(xiàn)空空如也……

寫作,就好像是挖開一口枯井,堆積在井口的陳年枯朽一點一點被扒開,越來越多的想法和觀點像泉水,從慢慢滲出,到汩汩成渠。慢慢地,碰見可能成為素材的字句、段落,甚至是生活中無心的對話、小插曲,也會不由自主翻開手機記錄整理到備忘錄。

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三、開始思考細節(jié)

碼字的過程中,常常為了某個措辭、段落銜接、情節(jié)設置等反復推敲,次數(shù)多了竟也成為一種習慣。

這種習慣漸漸延伸到生活中,出門前學會了翻看天氣預報、整理儀容、檢查背包……和身邊的朋友、同事相處時,學會用合適的言語和態(tài)度,拿捏合適的分寸;開始在意通話記錄里父母的電話號碼出現(xiàn)頻率;開始關注菜市場里的菜價與新鮮程度多過外賣APP里紅包金額的多少……從前的毛手毛腳,在整理、反思中,漸漸理順、撫平。

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怎樣成為寫作的受益者

簡書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自由、輕松。想起初來乍到時,眼中關注的是閱讀數(shù)、關注數(shù)、點贊數(shù),想著怎樣上首頁,時間長了,寫作本身的樂趣被挫敗占據,跟著也就成為放棄的理由。

其實,我們應該是享受“寫”本身帶來的欣喜不是嗎?盡管到現(xiàn)在還是沒有上過首頁,簡友圈里好友數(shù)還是寥寥無幾,那些曾經關注的數(shù)字也仍然少得可憐,也從不會在意什么時間發(fā)布有更高的點擊率,但是很奇怪,我還是樂在其中。我甚至看到網友們關于如何成為簽約作者的“速成辦法”,善于分析數(shù)據以此幫助自己達到目標固然沒有錯,但是我卻更熱衷于目前用興趣碼出一座城池的“決心”。

把目的變得純粹,想要的,終究只是時間問題。

最后,愿每一個小小的興趣,都能成長出大大的樂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