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到現在都認為做人就要隨意,率性而為。包括我現在寫文章,想寫啥就寫啥。
每個人的思想不一樣,決定著生活方式不同。而我理想的生活估計和大部分人一樣吧,就是工作之余能有自己的愛好,能一個人安靜的獨處,也能家人朋友聚在一起“狂嗨”。
但是理想生活終歸只是理想,很難實現。如果想實現,也不是沒有辦法,但是很少有人有自己的計劃去一步步完成。沒錯,想要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首先就得有計劃,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有人會說,制定個計劃不是很簡單的事情,但也有句話叫“計劃跟不上變化”。很多人辛辛苦苦制定了一生的計劃,當時的確很有憧憬,認為自己的一生如此下去多么完美、無可挑剔。不排除有大毅力者加上大運氣加身者,能真正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當然這里所說的生活不是一般之人能輕易達到的。
正是因為計劃中往往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使得人們不斷打破原有計劃,重新規劃新目標。我不認為我是有大毅力或者大運氣加身的人,所以我有生活目標,但我重來沒有詳細計劃過。在我認知里,即使我有了計劃,一段時間后,我也會改變我原有的方向。
我堅信不疑的一點就是人是會變的,最初的想法和最終的想法往往是大相徑庭的。與其這樣,不如人活的隨意一點,率性一些。
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講一位讀傳媒專業的女學生O和她男友X在校籃球場認識了一位已工作多年的男人Y。他們因喜愛籃球相知,隨著交談漸深而惺惺相惜,于是Y提出找個地方坐下來喝一杯,O和X都同意了。
在一家星巴克里,他們三人交談甚歡。不過大部分是Y在那里問,O和X在那里回答。還在學校讀書的O和X面對事業有成的Y難免有些緊張,好在Y沒有在O和X面前表現自己的優越,也沒有以過來人的身份教導他們,而是非常親切的問了一些目前的狀況以及對未來工作的規劃,并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經歷。
通過這次交流,O和X了解到Y現在已經是某大公司的區域總經理,以前也是在他們學校畢業的。不管鑒于什么身份,O對Y充滿了好奇和崇拜。看到這里千萬不要誤會,以為是O愛上了Y,前面也說了O是傳媒專業的,她一直想當個采訪類的記者。她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一直把Y作為最重要的采訪對象。
但是在那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Y都沒在出現,直到一年后,Y再次出現在籃球場,O和X甚至都有點淡忘這位過客了。好在大家之間情誼尚存,這次是O和X提出出去喝一杯,Y也欣然同意了。
還是原來那家星巴克,只是這次交談的過程是O在問,而Y在回答。O畢竟是為了以后從事采訪工作做足了功課,所問的問題讓Y對O刮目相看。而且O好歹漲了一年的閱歷,交談時談吐自然,沒有第一次的緊張了,這讓Y更為的欣賞O。回答的問題也都是發至內心的,一點敷衍之意也沒有。
所有問答中,讓O和我都印象深刻的是問及Y是如何事業有成,成為眾人眼中的人生贏家。而Y的回答讓人出乎意料。
由于時隔多年,Y的原話是不可能重現了,大致的原意是這樣的:Y說他并不認為自己是人生的贏家,理由很簡單:我一生才過了一半。他說不是謙虛什么的,而是真這么認為的。他說他畢業后也是和所有人一樣,踏踏實實工作,要說不一樣的地方,大概就是他會不斷總結近期的發展。結合這些總結,他會不斷刷新自己的對三觀的理解。不同時期對三觀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在不同時期里,需要自己不斷刷新,不斷推翻原以為正確的想法。
Y的回答是不是非比尋常,他說他自己也還在不斷摸索中,這種感覺是說不清道不明的,需要自身不停的感受,不斷的領悟。當然Y的成功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這只是最主要的。
為什么我要引用這個故事,因為我對Y的觀點十分贊同。人在不同年齡段,不同的生活環境里,不同的社會地位中對同一件事或物的看法是不會相同的。所以老是聽到有人問我:你的人生規劃是怎樣的?而我的回答一般是:還沒有詳細規劃,順其自然吧。
有人刻意把自己塑造成某一類人,結果發現成為這樣的人后并不是自己原先想象的那樣,這個時候再想改變會變得非常困難。當然我不是呼吁大家不要有想法,什么都隨隨便便,而是在沒有明確目標或者自身能力突出時,不要刻意地模仿其他成功的人。
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或高尚,或平淡,或激情。真的不難,只要遵循自己內心,不為外界干擾;同時又很難,因為現在的誘惑太多了,讓人很難把持住。
我知道我的內心是多變的,多多少少也會受外界影響,所以我現在沒有理想生活,只有想過怎樣的生活。在我的理解,理想生活是唯一的,但是人實際中是多變的一個生活狀態。
想過怎樣的生活就過怎樣的生活,不要約束自己,隨意點,率性些。確實,這個想法是自私的,現實中不會說一點阻礙都沒有,很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的。還是那句話,尊崇自己的內心,內心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就不要勉強。生活是自己過的,有時自私點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