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豆瓣有一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天天有人在那里控訴自己悲慘的童年,可恨的父母。后來這個小組的帖子被大眾注意到,還有人出書揭秘這個小組。
我專門去這個小組看過,看帖子的時候,內心無比沉重。發帖的人要么是童年被父母毒打,要么是遭受精神暴力,更嚴重的是被猥褻、侵犯,他們的童年如同地獄。
有一部分童年受虐的人成年后無法正常生活,得了心理疾病,他們的痛苦無處發泄,只好去發帖傾訴。
可是,如果只是控訴傷痛,整日沉浸在悲傷中,不抓住眼前的生活,他們很容易被怨恨和痛苦毀掉。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你是無法改變的。
我也曾經怨恨過我爸爸。我小時候,家教特別嚴格,但凡做錯一點事或者考試成績不理想,挨打是免不了的。所以我的童年也沒有多少快樂。
記得有一年,因為我數學考了70分,我爸爸氣的扇我耳光,把我打的眼冒金星,我一路走一路哭,到了學校趴在桌子上哭了半天。
還有一次和姐姐吵架了,爸爸氣的拿竹竿打我們的腿,我們一走路腿就疼。那時候我就懷疑:我們是撿來的吧?
最讓我傷心的,是有一次我被一個男生誣陷,那個男生的媽媽去我家告狀,說我把她兒子的耳朵擰爛了。爸爸不分青紅皂白扇我耳光,根本不聽我解釋。
這些往事,我和朋友講述時,很傷心。
我姐姐小時候也被打,有一年我們家里蓋房子,姐姐和一個小孩鬧別扭,爭一個碗,爸爸氣的把姐姐從廚房扔了出去,姐姐爬起來哭著哭著去上學了。這個事姐姐也記得特別清楚,她提起來也很難過,說非常恨爸爸。
弟弟小時候也被打過,大多都是因為調皮惹事,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因此恨過爸爸。
小時候的挨打經歷,確實對我的人生造成了很大影響,對姐姐的影響也很大。
我們和爸爸的關系很冷淡,平時回家都不愿意和爸爸說話,見到爸爸也心生恐懼,生怕一不小心做錯事就挨打。
我特別羨慕那些可以在自己爸爸面前撒嬌的小女孩,她們真幸福。我呢,能鼓足勇氣在爸爸面前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就很不容易了。
在農村,打孩子的父母太多了。他們的教育觀念就是如此,他們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把孩子送到學校時,會對老師說“不聽話了使勁打”。我有個朋友跟我說,他小時候被父母吊起來打,打的皮開肉綻,昏死過去。
除了暴力,還有精神方面的打擊。比如我之前做銷售的時候,我爸爸聽了別人的閑言碎語,會說:“跑個屁業務”。我非常委屈,我想的是怎樣才能賺到錢,為父母買個房子,不讓他們受累,可是爸爸不理解我。當我告訴爸爸我認識了某個男生的時候,我爸爸會說:就你那智商,人家會對你好?”這個對我打擊很大,讓我無法接納自己,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是個蠢貨,誰喜歡我就是他們眼瞎了。
一個不接納自己的人,是很難幸福的。我就是如此,我比其他人更敏感,如果別人笑話我一下,我會難過很久,然后比別人更猛烈地嘲笑自己。如果我做錯了什么事情,不用別人來批評我,我會先把自己打入十八層地獄。當我被人欺負的時候,我沒法像別的女孩那樣勇敢去抗爭。我試圖偽裝出堅強,讓自己看起來很陽光,但一不小心就暴露出我懦弱的內在。
有時候我也會覺得自己的懦弱可能跟我的童年有關,如果我爸爸沒有那么嚴格,如果他常常溫和地鼓勵我,那我現在肯定會陽光明媚、積極樂觀吧。
當我一味地記恨爸爸對我的不好時,也忽略了爸爸對我的付出和關愛。
當我們村里其他孩子還在農村讀書的時候,爸爸花了不少錢,托人找關系把我送到了縣城去上學,而且還承受著村里人的冷嘲熱諷。因為大多數村人覺得女孩子讀書沒啥用。
當我考試失敗并且私自涂改試卷成績的時候,爸爸也曾鼓勵我下次努力。
當我離開家去異鄉讀書的時候,爸爸無比擔憂,親自手寫字條夾在我的作業本里,囑咐我要做個“有勇有謀的好姑娘”。
當我在醫院開刀,做闌尾炎手術的時候,爸爸跑前跑后無比緊張。
當我在大都市一腔熱血追逐夢想時,爸爸計劃著幫我在老家找一個穩定的工作,讓我不再奔波。就算爸爸的計劃和我的夢想不一致,我又有什么理由去譏諷一位父親的心意呢?
爸爸難道就沒有反思過他的教育方式嗎?我想是有的。
有一次爸爸說到我姐姐,心有愧意。說我姐姐小時候挨打多,所以他現在對姐姐的兩個女兒好一些,彌補過去。
不知道姐姐在恨爸爸的時候,是否會想到這一點。畢竟爸爸對兩個外孫女是真心實意地好,這是事實。
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不幸福的童年,已經存在,歷史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
是糾結過去的事情、陷在痛苦中,還是著眼于現在,把以后的人生過好?每個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
在我還沒有能力和爸爸和解的時候,我選擇了遠離,默默地增強自己的實力。我不想再一個勁兒地糾結在過去中,把我的失敗和挫折都歸因于童年。
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書籍《真實的幸福》里面談到童年問題,他認為歷史并沒有那么重要,沒有任何實驗支持童年事件會影響成人的人格,也沒有任何證據指出過去能決定未來。童年時的災難可能會對成年后的性格有一些影響,但也是少數。童年的不幸不能決定你長大后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
心理作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基因對人格有很大的影響,而童年事件的影響卻微乎其微。
也就是說,你現在的人格,更大程度是基因決定的,而不全是你童年不幸影響的。
至于基因,這也不能怪罪你的父母,他們也控制不了自己的基因,要怪就怪祖先吧!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許就不會再沉溺于過去的痛苦了,因為沉溺于過去對我們的未來并沒有什么用。
童年有傷的人,如果不停地撕裂傷口,對于傷口的恢復也沒有好處。
心理學家貝克發現,抑郁癥的病人每說一次過去,傷口就被拉開一次,而且越說越糾纏不清,偶爾還會造成病人自殺。所以,過去的傷心事少提為妙,我以后也應該注意這點。
那我們怎么做,才會獲得心靈的寧靜,才會專注地追求未來呢?
馬丁·塞利格曼給了我們兩個建議。
第一,感恩練習。感恩能增加生活的滿意度,這是因為它將過去的好的記憶放大了。
經常做感恩練習,每天晚上臨睡前,留下五分鐘時間寫下當天值得感恩的五件事情以及原因,大事小事都可以。
選一個對你生命造成重要影響的人,一個你沒有機會向TA好好道謝的人(不是戀人或是未來對你有好處的人),給TA寫感恩的話,要寫夠幾頁紙,然后要面對面看著TA,念出你寫的話,表達你的感恩之情。
第二,寬恕與遺忘。
進化使我們的大腦更多地保留了帶有抗爭特點的消極情緒,我們必須重寫大腦中的過去,寬恕、遺忘或壓抑不好的記憶。
但是目前沒有好方法可以直接忘卻或壓抑記憶,只有寬恕可以在不改變記憶的情況下,轉換、去除傷痛和仇恨。
寬恕心理學家沃辛頓的母親在家里被人殺害,這對他來說是極大的打擊和痛苦,后來他做到了寬恕,還寫了書。
沃辛頓的寬恕五步驟:REACH。
R:回憶(recall),盡量以客觀的方式去回憶傷痛,不要把對方妖魔化,也不要自怨自艾。如果你要說童年往事,不應該只說不好的一面,而是應該客觀中立。
E:移情(empathize),從對方的觀點來看他為什么要傷害你。這個比較難,可以試著編一個故事。對我自己來說,我爸爸為什么打我們,一方面是他覺得這是個對的教育方法,他的觀念也是受老一輩影響,這是他的局限所在。另一方面當時我們家里有3個孩子,爸爸的養家壓力很大,所以會控制不住情緒吧。
A:利他(altruistic)回想一下,我們也曾經傷害過別人,別人原諒了我們,是別人送給我們的禮物。施比受更有福,我們能否試著寬恕傷害我們的人,把這當做禮物送給他們呢?
C承諾(commit):在大庭廣眾之下寬恕對方,在日記中,詩中,歌曲中寫下寬恕。
H保持(hold):寬恕之心。當過去的記憶浮現時,不要在記憶中加入復仇的成分,提醒自己已經原諒了對方,重讀寬恕之信。
說實話,當我看到這些寬恕的步驟時,我的內心是抗拒的,我相信大多數人也是抗拒的。很少有人能夠平心靜氣地做到寬恕別人。心理學家們可以做到,普通人是很難做到的。
我們一般的做法是:記著,別忘了,找機會報仇去!但是這樣會讓我們更痛苦,無法過好現在的生活。
在歐美等基督教國家,有一些受害人的親屬能真正做到寬恕兇手。美國查爾斯頓市的黑人教堂曾發生一起槍擊血案,教堂里的人正在開祈禱會,21歲的白人男子魯夫開槍射擊他們,導致9人遇難。后來魯夫被逮捕,送上法庭,庭審的時候,多名受害者親屬在悲痛之余,選擇給予魯夫寬恕。我覺得他們這些人內心力量真夠強大,一般人做不到的。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托雷森對REACH模式的效果進行測量,發現當人們放下仇恨,憤怒與緊張就減少了,樂觀和健康增多。越能真正地寬恕,寬恕的效果就越明顯。
如果我們無法做到真正的寬恕,就不要勉強自己了。因為虛假的寬恕起不到啥作用。
不過,只要我們放下執念,不再把現狀歸因到童年,而是全力過好現在和將來,我們還是可以獲得幸福的。
童年是否會成為一個人此生的詛咒?由你自己來決定。
你可以打破詛咒,把注意力放在現在,認真工作、生活,去追求幸福。
你也可以繼續陷在痛苦中,讓詛咒跟隨你,在哀怨中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