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青春與懺悔

01

其實,我一直是個后知后覺的人,步調總是比別人晚那么一點點。最近為了打破一成不變、無聊乏味的生活節奏,我決定隨大流去看《芳華》。

雖然馮導說一刀未剪,但是很明顯,電影還是經過了一些剪輯,以至于很多內容都串不起來,再加上特定的時代和環境背景,不懂的人很容易看的云里霧里的。到后面電影結束,片尾放了一些片段,反而給連起來一些內容,再加上偉大的百度,故事內容總算完整呈現出來了。但是經歷過撤檔風波,相信大家對影片也會更加寬容吧,姑且來談談我的看法吧。


02

一個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影片里,劉峰是一個雷鋒式的人物,一個標準的好人,被人們稱為“活雷鋒”,各種表彰獎項拿到手軟。而且,他幫助別人,不是為了沽名釣譽,而是真真切切的為別人著想。說到底,這是一種骨子里的善良,也帶有那個時代的質樸和天然吧。

給心愛的女兵修手表,幫助戰友打沙發,自己吃煮爛了的餃子皮。人們有了困難,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劉峰。他似乎成為一種象征和代表,不食人間煙火,沒有私欲。也許這就是人心中的劣根性,當你一直對別人好時,別人就不會說你好了。時間久了,人們都對他的善良習以為常,認為是理所當然:“誰讓他是標兵呢”,也不再對他有感激之情。

直到那一天,他聽了鄧麗君的歌,內心的小欲望慢慢升起來,也成為了他一生的轉折點--他向心愛的女兵林丁丁表白,并且抱了她。而林丁丁為了避免“腐蝕活雷鋒”的指控,反咬一口說劉峰猥褻他。一個擁抱,改變了一切。

他被下放連隊,走的那天,那些他無私幫助過的人,沒有一個來送他,只有何小萍,孤獨地站在門口,目送他離去的背影,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雷鋒的下場,此刻如此的孤寂,時代,是如此的無情。他昔日幫助過的人,沒有一個為他求情,也沒有人相信他。

如嚴歌苓所說,“我們的孩提時代和青春時代都是講人壞話的大時代?!v壞話’被大大地正義化,甚至榮耀化了?!奔w主義背景下,人們的自保或者說不作為,成為了迫害他的幫兇。多年后,郝淑雯和蕭穗子甚至還會開起他的玩笑。

劉峰后來上了戰場,受傷,他想犧牲,想成為英雄,想讓心愛的姑娘在歌唱時還能想起自己。但他沒有成功,只是把一只胳膊留下了。最后依然落魄,在??趲腿诉\書。當他的假肢被打掉時,也許所有人都想和郝淑雯一樣,來一句國罵,但1000塊錢能救急,卻改變不了他的人生。

何小萍身世坎坷,在家庭被欺負,到了文工團,一樣壓抑忍辱。劉峰關心她,所以她感恩,并把自己的心思藏到最深處。當劉峰被下放伐木連時,她就對文工團寒了心。所以當她被下放到戰地醫院時,她那一抹笑是和劉峰一樣的不屑和諷刺。有朝一日,她竟然成了英雄,這讓她心里那根弦一下子崩了,她瘋了。

這是要宣揚好人沒好報嗎?恐怕不是。我想應該有更深刻的內涵吧。劉峰和何小萍,兩個支離破碎的人最后相依為命,彼此慰藉度過余生,也是最溫暖的事了。命運對他們是不公的,但是他們表現的依然知足、幸福。


03

嚴歌苓:我青春的時候也做過荒唐事,對的,《芳華》中有我青春時做過的傻事。

有人說,這是一部作者嚴歌苓的自傳性質的作品。確實,電影中能看到很多作者自己的影子:一樣的舞蹈背景、文工團經歷,以及前線記者的身份。這些,無疑都深深打上了嚴式烙印。

但是電影和小說的呈現畢竟不同,也不能完全表現出小說豐富的內涵,有些人抨擊馮小剛的電影太過溫柔和妥協,弱化了原著中的批判和懺悔意味。但是,我們都知道,這也是有很多因素限制的。有個人因素,也有社會因素。

原著想表現的集體生活對個人的壓抑,表達對于劉峰被批判的懺悔,可是這一切,在電影中都被弱化了。在馮導這里,電影成了美好青春的懷念,對文工團的懷念,類似“致青春”的感覺。批判和懺悔變成了對青春歲月的歌頌。不得不讓一批原著黨感到大大的失望。


04

一代人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


電影中,蕭穗子既是主要角色,也是故事的旁白者,因為劉峰和何小萍的角色印象過于深刻,有時很容易讓人們忽略了她的存在。但其實,蕭穗子正是我們大多數人的代表。

她很好的融入群體,和團隊成員打成一片,小心翼翼,絕不張揚,和出身好的女兵處好關系,但對于受人排擠的何小萍,她也并未落井下石,總體不好也不壞。但是何小萍被人懷疑偷軍裝時,她也只是在一旁默默觀看,不敢發聲。何小萍被人扒衣服時,因為前面有了指導員的訓斥,她才敢事后諸葛亮的說一句“小芭蕾你過分了啊。要是我早一個巴掌呼上去了”,別人帶著搓澡巾的襯衣,她也不忘揶揄一句“說不定還帶著老泥兒呢”。一般情況下,她是中立的,可是在感覺安全時,也不忘把別人踩上一腳。

文工團要解散的消息傳來,她感到了一絲驚慌。所以,不惜把自己的金項鏈給陳燦,希望他“別轉業,別換行,別離開文工團”。離別會上,和別人一樣哭得稀里嘩啦,“心都被揉碎了”。聽到林丁丁要出國的消息時,也不忘感傷“你們怎么都要走啊”。

她說劉峰看不到時代的變化。其實蕭穗子自己也沒能適應這種變化。時代的變遷,文工團的解散,怎么會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呢?她失戀、失業,迎接她的是太多的未知。她一直想留住文工團的這種生活,希望大家繼續在一起打打鬧鬧。所以最后,劉峰問她“別人都走了,你怎么還在呢?”她說自己也快走了。我想,這也許是馮導想表達的吧,盡管知道無法挽回,還是想把它留的長遠一些,再長遠一些。

因為馮導想表現的主旨是“青春”,所以很多的人物角色都顯得扁平化了。在原著中,文工團這幾個女兵,都很有故事,最后的結局也都有點凄慘。但是馮導把這種氛圍弱化了,他去除了那些殘忍的部分,保留了文工團的溫情。人物不豐滿,但是情感夠真實。

雖然影片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很高興,馮導敢于拍出這樣一部片子。讓我們對那個時代有了更多一層的了解。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