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接受,習慣了忽略別人的付出。”
今天上完課回來這句話一直盤旋在我的腦子里。
(注:龍翔公益i計劃是龍翔公益推出的免費的理財課)
從今年五月份開始參加龍翔公益i計劃一階課程(成為聰明的理財產品的消費者),幾乎每周六都會去上課,也會看一些理財類的書籍,做一些實操,但是因為之前把自己的財務狀況弄的很差,理財的狀況并不好,也沒有感覺到自己的生活的變化。
有的時候會想,那么多次冒雨去上課,自己也沒有錢需要理,值得嗎?有的時候也會想今天不要去了吧,差一次也沒什么。
很多人可能都覺得,我也沒什么錢,不需要理財啊,才不要花那么多時間學習理財,浪費時間。課程是免費的一次兩次不去也沒損失什么。
今天下午去上二階的課程,班主任說是二階的最后一次課,而且以后會做調整,很多課會轉到線上。我的心情忽然變的很復雜,很不舍得這樣就結束了,也開始想自己最近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樣的改變。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總覺得今天上完課后很多小伙伴都留在教室,互相交流很久沒有離開。我覺得這次下課好像跟以前每次都不一樣,因為不知道以后什么時候才能再見到,再等到老師高價值的課程。
回家的地鐵上一直在梳理自己的情緒,覺得有很多的不舍得,在想是不是自己再努力一點,再認真一點,課程就不會變化,我們每周還會約在某個地方,聽老師分享。沒有用自己的行動去發動更多的人參與到i計劃的學習中,沒有用自己的改變影響到別人。甚至還想松懈,想懈怠,習慣了接受老師的付出,不體諒老師的辛苦。
有的人覺得我的錢不多,我不要理財啊,更不需要學習理財,還有一部分人會覺得,就是因為我的錢不多,我才需要去學習理財。
我想到了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講心智的內容,記得讀第一遍的時候我真的搞不懂心智是什么東西,這一部分是記得最清的:兩個心智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選擇,竟然是因為同樣的理由。當然只是記得,覺得這種事情離自己很遠。
后來讀的很多說中都講了心智的內容,我還是覺得自己并沒有理解心智,現在思學習理財,要不要理財這件事情,不同的心智模式真的做了截然不同的選擇。很慶幸自己在錢不多,不需要理財這樣的理由下,選擇了學習理財,選擇了行動,即使只有一點點,而且開始并不好,但是我在行動了,我在慢慢的養成理財的習慣,在不斷的強化理財的理念。
一起學習理財的小伙伴也會討論,推薦i計劃的課程或者老師推薦的產品有壓力,覺得自己還沒做的很好,別人并不信任自己,在很多人看來你賺了很多錢,才算是你會理財。好像一說到理財就是一下子賺好多的錢。
這當然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希望自己的欲望馬上得到滿足。而且現在社會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看了太多擁有輝煌成就的人,我們往往只看到了他們的成就,忽視了他們也是一步步的走向的輝煌。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速成絕無可能”講的也是這樣的一個內容。如果將這一部分跟心智模式對應,就是慢慢來,持續做的成長精進的心智模式。
在i計劃的課程學習中,老師第一節就講了家庭資產配置,今天老師講股票的時候,也一直在說在你把保險、固收、基金配置好了之后再考慮買股票。
學習家庭理財并不是學習一招致富,或許對于剛畢業的人來說,首要的目的不是理財,而是怎么跟自身的成長結合,綜合提升自身的價值,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財務自由。
很多的知識都是相互貫通的,理財也跟其它很多的知識相通,同時理財也需要很多的知識的支持,例如要想做好理財,你需要了解社會經濟的趨勢,需要了解世界經濟環境,需要了解世界經濟史,需要懂得法律等等。
雖然寫的有點亂,但是寫到這里覺得心情輕松了很多,“壞開始好結果”,怕的是不開始。
做事拖延往往不是拖延著做事,而是拖延著不開始做事。我們往往因為害怕做不好,害怕有風險而逃避做事情。
我已經開始了,而且還有好的導師引導,我的習慣在養成中,相信未來會更好。
理財也不是能速成的事,需要持續的精進,如果你覺得自己比別人開始的晚,或者起步較低,你需要馬上開始,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