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書 第6周 《精進》Day1 目錄-P14
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
生活就象多棱鏡,有不止一個鏡面,也有不止一種可供觀測和理解的視角。
人生的七個測面:時間 、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
不同時間視角可以化為五種人:積極過去視角、消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宿命論視角;習慣往前看
?
每周一本書 第6周 《精進》Day2 ??P15-P58
更好地對待時間的十條建議:生活在當下;嚴肅地對待時間;留意自己擁有的空間并享受它;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時間視角;從現在出發聯結過去;并不完全沉浸過去;制定實現目標的計劃;平衡計劃和非計劃時間;視未來存在于當下;對未來保持積極的態度。
如果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做一些不一般的事,那么以五年為期,你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長期的目標,并為之做出持久而堅實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鍛造。
合理利用時間就是選擇去做正確的事,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
每周一本書 第6周 《精進》Day3 ??P59-P99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時候,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評估:一是這件事在當下將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這個收益可以事心智、情感層面的,稱之為"收益值";二是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稱之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長的時間,其影響會持續持久。
經典的價值,就在于你總是會從中找到新的東西,所以經典是怎么讀都讀不盡的。
對于自然消亡的事務,生命每增加一天,預期壽命就會縮短一些。而對于不會自然消亡的事務,生命每增加一天,則可能意味著更長的預期剩余壽命。
每天抽一點時間去"面壁",也就是靜靜地去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讓心中不同的"自我"參與對話和辯論。
獲得高質量的休閑滿足其實很簡單,就是: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項長期的業余愛好。
事業與生活的秘訣,無外乎就是處理好時間的"快"與"慢"、"深"與"淺"的關系。
當我們陷入某個人生困局時,困住我們的不僅有外界的客觀現實,還有我們過去的經歷、習慣和思維慣性。
當我們在人生中遇到某個無法擺脫的僵局時,先不妨試試這三步:找出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識別隱含假設中的不合理性,進行校正;形成新的更靈活的思維框架,在此基礎上思考出"可能選項"并進行嘗試。
?
每周一本書 第6周 《精進》Day4 ??P100-P200
改造愛好的一個常見方法,是把對一件事情的消費型興趣升級為生產型興趣。形成生產型興趣可以讓你的熱愛更佳可持續,也是你把熱愛變成事業的前提。
永遠不要放棄尋找第三選擇,因為最好的選擇,往往來自在更高目標指引下的我們的創造。
內職業生涯指的是一個人內在的興趣、稟賦、動機和能力,一般來說它是連續發展的,綿延在人的一生中。而外職業生涯包括人的職位、社會角色等,往往會收到外部機遇生存環境和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更容易發生變化和轉折。
當你覺得不知道怎么寫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開寫好了。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向自己提問是成為一名好的學習者的第一步。
也許很多人都沒有認真思考過:我為什么要看這本書或者學這門課?是因為它現在很熱門,大家都在推薦,還是根本沒考慮過為什么,知識、音樂覺得對自己有用?我再標注重點以及記筆記的時候,是依憑什么來判斷哪些值得記、哪些不值得記?有沒有依循某一個特定的標準還是只是憑感覺?我在學完之后積累下來的很多知識,是不是還是不知道怎么應用,而只是增加了一點點掌握知識的滿足感?
知識不是簡單地吸收而來,而是由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而來,學習者必須充分地調用他們的已有知識,在主動性目標的指引下,在豐富的情境中積極地進行探索,把新知識和舊知識糅合在一起,在頭腦中建構出新的知識體系。
打開新舊知識之間的通道: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哪些相關的知識;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原有知識構成了何種補充或者挑戰;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知識,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提問的關鍵,是提出現實場景下的、可能具有開放性解答的問題,而非一個純理論性的、封閉性的問題。
一個優秀的學習者,必定是一個優秀的提問者,他從閱讀、觀察和思考的過程中產生問題,先解答表層的、容易的那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問題給自己,并在由此問題招致的持續困擾和折磨中開啟卓越的心智旅程。
解碼有三個層次:它說了什么?給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穿搭的信息和知識);它是什么?對我有什么價值?(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它的內部是怎么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通常是一個適應型專家,他們可以有意識地構成一個信息解碼和知識擴展的良性循環。
對學習者來說,是否擅于對信息材料進行解碼決定了對知識的掌握效果。教育心理學新近的觀點認為,對某一事物的知識掌握,應區分理解和知曉兩個層次。
但凡學有所成者,多重視深度學習。
在原本的意義上,電影是一次性的作品。多數人只有一次機會對它進行觀看。影評人對于大眾的第一層價值在于定格,第二層價值在于再現,第三層價值在于提供那條通路的入口。
一個解碼者,應該做到不只要去尋找結論,還要去尋找過程,即我們不僅要知道結果是什么,還要知道這個結果是如何得來的。
你掌握了多少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于你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
?
每周一本書 第6周 《精進》Day5 ??P201-P289
求知氛圍三個層次:信息、知識和技能。最差的學習者只接收信息,貪多求廣;好一點的學習者看重知識,以記憶為目標;高手磨煉技能,只求日日精進。
寫作式操練:在閱讀時,我們對信息的理解和投入,常常滿足于從一個"淺表"的層面去理解它們。但是在寫作時,也就是進行信息輸出的時候,我們必須去分析知識的"深層結構",,觀察和調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深層關聯,不然我們無法自如地將它們組織起來。
除了更深層的理解,寫作帶來的另一個明顯的益處,是獲得反饋。
一個方法是找一個與自己水平相當或略高于自己的寫作同伴。還有一個方法是把經典作品當老師,讓它們來給自己反饋。
學習螺旋模型:認為創造性的學習是想象創造、游戲分享、反思和想象的螺旋式。
一個高水平的學習者非常善于在所學的知識之間創造關聯,而一個普通的學習者頭腦中的知識不過是所學的課程知識體系的映射。
?
學習高手常常會有意識地把不同領域甚至不同學科的知識擺放在一起,然后嘗試去分析、比對它們的潛在關聯,甚至當異質的素材堆疊在一起時,僅僅是潛意識的推動,就可以讓這種隱藏的關系浮出水面。
在努力這件事上,除了自我激勵之外,我們更應該思考:到底應該怎樣努力,應該采用什么樣的策略來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怎樣有效地啟動、維持和優化對事情的投入。
發展自己的強項,并且學著和結識與你能力互補的人,將使你終身受益。
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敗或者高難度的挑戰來刺激的。如果總是一帆風順,就會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區里不肯出來,潛能就無法被充分地激發。從這個角度來說,挑戰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沒有足夠的挑戰就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而越是具有杰出才能的人也越有可能接近高難度的挑戰。
不斷為自己設計"必要的難度"挑戰。
學習的時候,要給自己增加一些難度,這對提升學習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在學習以及練習時,如果能刻意增加難度,給自己增加一點小障礙,比如在學完知識后延遲一段時間再做練習,或者學習不同科目的知識后進行交叉練習,又或者變換不同的題型和考查點來做練習,那么知識提取強度就會增加,學習效果就會更好。不夸張地說,練大腦就像練肌肉,得科學"加量"才行。
為了增加知識和技能的提取強度,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經常自己考自己,邊學邊測,甚至在學得還不充分的時候就啟動測試。這種情況下,測試的成績可能會不理想,不過沒關系,這種稍難的考驗正好能強化我們對這些知識的存儲盒構建。
我們還可以刻意地走走停停,把原來習慣的集中時間學習一個領域的方法改為把時間打散來學習,因為分散學習的挑戰更大一些。集中學習時,相關的學習材料已經反復熟悉,學習過程中會體會到一種流暢感,于是人會高估自己的學習成果,減少繼續學習的投入。
千千萬萬學英語的中國人,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卻沒得到很好的結果,原因可能并不在于他們的時間花得不夠,或者天賦不行,而是沒有膽量和勇氣去挑戰高難度的學習任務,讓自己停留在常規性任務里。
如果做一件事的時候,先不去問有沒有興趣,而是先做起來,而且很投入、很專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單向的事變得雙向,把一件被動的事變得主動,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點也不痛苦地堅持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著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遠。
盡量去做酷的事: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遲滿足欲望;質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論,不盲從任何人;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時段接受流行信息;思考最不可能的事,為其發展出可能性;保留和發展自己的怪癖,并將其發展成自己的競爭力;為小事狂熱,并在小事物中發現大世界;開展思想試驗和行動試驗,讓思想和行動相互激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