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無所謂

禪與無所謂

文:Recycler

114/324.3146

“吃牛排還是吃蔬菜沙拉”

“無所謂”

“你是穿西裝還是穿T恤牛仔”

“無所謂”

“你是打算買房子還是打算租房子”

“無所謂”

“你用什么牌子的牙膏”

“無所謂”

“是去張家界還是去普吉島旅游”

“無所謂”

“去醫院看醫生還是與藥店拿點藥”

“無所謂”

“是保守治療還是截肢”

“無所謂”

“是生存還是死亡”

“無所謂”

老饕對吃有講究,時尚達人對穿有講究,打算結婚的年輕人對房子有講究,注重生活品質的人對生活用品有講究,喜歡玩追求夢想的人對去什么地方有講究。只有無所謂的人才對目標不講究。

無所謂,即對事物無依賴的感情,不會因為吃土豆絲吃的多,每次點菜都會點土豆絲。不會因為在家吃土豆絲吃膩了,出外就不點土豆絲。感情是長期與事物相處而形成的喜歡或討厭。一句無所謂,則就放下了個人的愛恨情仇。我曾經幫助過誰,我曾經傷害過誰。一句無所謂,歸為沉寂。有愿意報恩于我有愿意報仇于我,一句無所謂,化為平淡。情與仇都坦然接受,不增加任何負擔。錢是敲門磚,錢是萬惡源。如果諸位喜歡打賞,那就滿足諸位的施舍欲,無所謂多少,無所謂高興悲傷。

無所謂,對于一個利益主義者來說,放棄了“多或少”衡量價值的因素。牛肉蛋白質多,蔬菜蛋白質少。國外的月亮圓,國內的月亮扁。外國的和尚會念經,國內的和尚不會念經。多和少,正或反,有和無。這些衡量我們生活的世俗的標準。對標準無所謂,對標準不貪求,也就少了一份俗氣,多了一份個性,也就是自由意識。

無所謂,對于選擇困難重癥患者來說,放棄了選擇的機會。牛肉蛋白質多,蔬菜維生素多。只有一張嘴一個胃。去東城吃牛肉就不能去西城吃蔬菜,一個時間只能做一件事。蛋白質和維生素如何衡量,無法衡量。一個咸一個甜,無法衡量。對選擇無所謂,既要看到牛肉和蔬菜的好處,又要承受沒有牛肉和蔬菜的壞處。好的能接受,壞的能接受,什么樣的結果都能接受。

對生活無所謂,只要有口飯吃的就行,有件衣服穿就行,有地方住就行,有東西用就可以,能出去就行。如果較真點,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沒有地方住,沒有東西可用,沒有地方可去禁錮了自由。這還無所謂嗎?對生活的無所謂,屬于無所謂第一境界,很多人都可以做到。那些有理想有信仰的人縮衣節食,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精力去追求工作和信仰。這些有底線的人,只要有飯吃,有粗衣可穿,也就無所謂。如果對底線也無所謂,那就達到了無所謂的第二個境界,底線過后,是餓肚皮,身體受苦;是裸奔,臉面難堪。不在乎身體的痛楚,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因為痛苦隨時都會不期而遇,在乎痛苦也不能減輕痛苦幾分。因為別人的眼光不只是衣服,不能做這不能做那,眼光隨時存在,總會讓人不滿意。

肚子餓過之后,挑戰世俗之后,所面臨的就是生死的問題。絕食幾天臨近死亡,就想到人世間種種美好,不舍得,就會妥協。挑戰世俗,千夫所指,渺小到一個塵埃,這是一股思緒“我是誰?”“我”只有在人群里才能叫做“你我他”,只有一個人談何說“我”呢。想到這也就妥協了。對生死無所謂是無所謂的第三個境界。需要知道生的意義,也要知道死的意義。世人所追求的功名利祿都是“生”帶來的,對“死”特別抵觸。既然生死成對出現,各有優劣。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大道理聽多了,總能在人們所害怕的事物上找到優點。可惜自己做不到。

“信佛好還是信耶穌好”

“無所謂”

向一個無宗教人士問這句話,無所謂是正常的回答。如果問一個佛教徒或是一個基督徒,如果還能回答這句話。絕大數人會覺得信仰不純粹,但這正是大智慧。對信仰無所謂是無所謂的第四個境界。生死高于信仰,信仰高于生死,各有各的觀點粉絲。這里姑且把信仰看似高于生死,當做第四個境界。要是觀者開心,顛倒一下順序也可。

“三七二十一,還是三七二十二。”“無所謂。”面對真理和歪理,我們已經熟知了三七二十一。怎么能理解三七二十二的歪理邪說。這就需要開放思維了!真理是什么?真理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這句話該是沒毛病。但是前提條件被我們忽視了。在地球上,從此時此刻往前用此真理都可以。如果跳出地球,如果此時之后呢?那時那地真理還是會與此時此地的真理相同嗎?我們以前信財神,現在我們信股神。時代變化知識積累科技進步,讓真理一天一個樣。這只是從時間角度看真理。要是放在外太空,或是放到虛空世界,真理還真嗎?想要對真理無所謂,那就需要把空間想象的足夠大,把時間想象的足夠遙遠。這應該是無所謂的第五境界。

“做好事呢?還是做壞事?”“無所謂”如果能給做壞事找個接受的理由,真的就顛覆三觀了。從老子思想里找理由吧。需要認可第一件事,世界是變化的。且這個變化是有規律的。從過往歷史看出,用一句話說明,“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歷史在分合之間循環運動。未來是否也是這樣的呢?我們姑且需要認可第二件事,世界是循環變化的。要是做好事,由壞變好。好到了極點就會由好變壞。這時老子需要我們認可的第三件事,物極必反。明白了這個三個點。我們就明白了,在由壞到好的階段,做好事,是加速了到達好事的轉折點。這時候做壞事,只是延遲到達頂點的時間。從這個角度說,做壞事是讓好的狀態持續的更久。如果是由好的狀態轉向壞的階段,做壞事只是為了壞上加壞,壞透了就向好的一面發展。這樣解釋很多人可以接受。不過好也罷壞也罷,只不過是利益、痛苦和生死的問題。這些都看開了,善與惡也就無所謂了。這是第六個境界。

哪有這么多境界,只不是我隨口說說而已,一般絕世武功都有一二三重,宗教也有四五六層。只是依葫蘆畫瓢說說而已。

以上只是個人在被問到問題的時候,個人以無所謂做回答,表明自己可以隨時生清凈心。這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應該具備的能力。我個人是做不到所有都無所謂,只能說多一個無所謂多一份清凈心。如果有人希望個人給建議。就不能告訴對方無所謂了,而是要說“怎么都好”。世人有煩惱自然希望得到好的結果,觀念上還是注重一個“好”字,直接告訴對方無所謂,幾乎絕大數人情緒上就接受不了。與什么人說什么話,也算是回答者的智慧。如果對方有二等聰明,告訴對方無所謂就可以了。如果對方一等聰明,什么也不用說,答案自在其心。

什么都不所謂,那么把你的紅燒肉給我吃,把你的工資給我。你還要工作干什么,你還要活著干什么?那我反問一個問題“是選擇無所謂,還是選擇執念”按照以上的對答格式應回答“無所謂”。凡事無所謂就是一種執念。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想無所謂就無所謂,想執念就執念,沒有規律可循。這才是清凈心的高境界。有的時候心存執念的時候,最為清凈開心。看著眼前的紅燒肉,滿腦子都是紅燒肉,心思都在紅燒肉上,沒有雜念,只有一個念頭,這豈不是最為清凈。與滿腦子只有經文的清凈豈不是一回事。擦嘴拂衣去,不知肉何味。事后不去想就可以了。能做到的就算不上執念,做不到的才是執念。我想吃肉,正好有十塊錢,正好買塊肉,我吃了,我開心。我想吃肉,口袋里沒錢,我去工作賺錢了,我買肉吃我開心。我想吃肉,口袋里沒錢,又沒有工作,上街去偷去搶也得不到,我生氣郁悶,下一次一定吃肉。想得清凈心,有時候是需要物質基礎的。按部就班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做不到的不去想,想了徒增煩惱。

既然無所謂和執念隨心而定。那有沒有多少比例之分呢?如果認可我的觀點,又怕陷入感情的羈絆,老一代的人自然希望是無所謂的多,執念越少越好。可惜我的答案是,沒有,也沒法劃分。可以無所謂的時間多一些;可以執念的時間多一些;可以無所謂的事多一些;也可以執念的事多一些;可以這次無所謂;可以下次有所謂。自己隨心開心就好。這不就是我們一個凡人的心理縮影。這樣說來,豈不是人人都有大智慧。其實智慧在每個人的心里,佛在每個人心里。想到開心的佛就來了,想到不開心的佛就離開了。樂也是一天,悲也是一天,為什么不想點快樂的事呢?

信口開河,專業人士勿噴;文中錯誤,懶得交流。我不是菩薩,我自己開心就行。

~~~~~~太長不看~~~~~~~~~

簡版:做自己想做的事,無情緒,便是個人智慧。做自己想為他人做的事,無情緒,便是集體智慧。做自己想為他人做事但他人又能接受的事,無情緒,便是大智慧。這個智慧只是當下的智慧,想的越遠越無法定奪。想不全面的智慧也不是智慧。何必要追求智慧境界呢?

~~~~~~~~~~聲明~~~~~~~~~~

歡迎交流思想。

謝謝您的包容。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
    白癡老貓閱讀 833評論 0 3
  • 最近,吳軍博士分享從美國學到的認知和為人處事一些方法。其中“勿以小惡而忘大善”最令我深思。 這方面我們的老祖宗也很...
    科技小白閱讀 1,742評論 1 0
  • 因為我是個人,腦袋里總是零零總總的裝著雜七雜八的想頭。而我的時間好像,的確比較多了些。最近又多看了那么小幾本書,...
    我心無恙閱讀 15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