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二篇隨筆。
我是一個多思多想的人,一直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總有人勸別人不要多想,類似心靈雞湯的文章也遍地開花,可是怎么能做到不思不念?不如把自己徹底、或者盡可能地讀懂。再思再念,也就不再有太大困惑。
本科結束分專業的時候,我很想主攻心理學。當時孩子的爸爸反對,覺得心理學家往往自己容易有心理疾病,而且心理學也較為冷門,于是我隨大流,選了內科專業。如今倒也沒有大遺憾,就是覺得心理學和自己始終有緣。
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研讀一下心理學。如果你和我一樣,多思多想又敏感,心理學則是不可缺少的。可以找些專業書,自己研讀,可以在大學時開始涉獵,慢慢精進。
我現在在學習在線的一些心理學課程。作為醫學生,心理學的學習駕輕就熟。學習心理學,可以讓我們找到自己。我覺得有一個問題特別好:每個人都需要思考,人該如何存在?
人該如何存在?
從小學到考上大學,我都一直勉強算是學霸。中國的很多孩子,到了大學就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我也很不幸地成為了其中的一份子。
我們學校的臨床醫學專業,都是尖子生匯集在一起,加上學業繁重,課外書就放在了很次要的位置,偶爾翻翻,也多是一些散文、通俗小說。通識教育相關的歷史、地理、哲學等,自己卻全然疏忽了,幼稚地想著當一個好醫生就足夠了。
大學有個同班女同學,有一次突然問我:“我”為什么是“我”?當時我第一次思考這個問題,覺得這個女孩很不一般。后來她換了專業,沒有繼續學醫。
我們這些應試教育長大的孩子,將絕大多數時間,都消耗在文化課備考上,出了學校才發現,除了學業,自己非常寂寞空虛冷,更談不上內心的充實和滿足,有時候連想要做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最好就是,在念大學前,就把該讀的書讀了,大學后,就可以成熟地選擇讀書并形成自己的東西。好書的真正價值,是它能幫助你明白,人該如何存在。
比起沒讀到好書來,還有一件事更遺憾,那就是活得不夠精彩。成為一個人,成為一個活力四溢的人,要遠勝過考試,勝過讀書。
怎么樣能成為一個活力四溢的人?
學習心理學,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自己。自己的所思所想、行事方式,都是有跡可循的。每次的痛苦萬分,很多時候都是對自己的不理解,理智和感性爭斗,孰勝孰負難以定論。心理學是一門元認知科學,它可以給我一些啟發,人該如何存在,我的痛苦來自于哪里,有哪些誤區,又能如何減輕?
我,首先要做我自己!愿我們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