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微言*人性》
“請你告訴我——為什么,為什么這世上有那么多寂寞的人啊……夜,象一張毯子,溫柔地向我覆蓋上來。”
不是常有這種機會——不是回憶的回憶,不是對話的對話。
不是常有這種機會——翻閱施寄青和三毛的話,觀影60年代人的對話。
不是常有這種機會——病一場,把自己扔在家的床上,不是加班,不是奔波,不是逛街,不是沒完沒了地對著電腦,是實實在在地看書、喝茶、聽歌、寫字。
看三毛的文字和她迷一樣的逝去,我甚至無法說她的人生是悲傷的(總在臨近幸福時絕望地失去),因為她有那么多我們無法迄及的旅途、心路感悟。她總重復踱走在“流浪”與“回歸”之間,何處是家?不是父母,不是愛人,不是棲身之所,她終歸是在尋求心靈的巢穴。
由此而來人性幾處微言,分享一二。
一、頻率共振原理。人與人是存在互動頻率的,也可以說是“愛情”、“心動”、“合拍”、“性格合適”這些修飾詞。而共振終究會消失,時間長短、濃厚程度、磨合程度都是決定“共振”的壽命。相互消失的時宜恰好則是緣分已盡,若單方面突然告停,就是一番背信棄義、恩怨情仇的糾纏。
二、那么,關于背叛。我們常說上一輩社會離婚率遠低于新時代,老一輩因為經濟、因為觀念、因為下一代、因為社會壓力都會“情去恩不斷”,堅持結發終身;新一輩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需要活出自我,不受委屈勉強自己都會“選擇自由”。老派崇高奉獻,新派真誠自活,都是時代的產物,沒有對錯。諸如親人離去、兒女長大離家、朋友各自分散,這些實質都是更高“背叛”的含義,身邊的人總要偏離自己的軌跡,長久或暫時的分別,從最初的孤單降世到最后的內心清明,終究什么是有意義的?與其去指責背叛,不如在偏離軌跡前矯正溝通,再活出真實的自己,完成夢想的事情。至于結果,人力、天定自為之。
三、情志分析。有人問三毛,如何原諒一個深恨的人。她說:“先去了解那個所恨之人與自己的關系、恨的原因、對方的成長背景,在內心分析出來,對她的恨也就情有可原了。”愛和恨必然是有原因的,因由說不說得出口,才是它們存不存在的關鍵。
四、別怪痛時才哀嚎。我總是跟友人訴苦,永遠不長記性,或者叫好了傷疤忘了疼。比如愛吃季季紅,每次說辣會傷身,可每次都是吐著回去,下次依舊繼續大塊哚頤;比如病一場,每次都說這是生命無法承受的痛和折磨,可病去除抽絲外也抽去了當時那番堅定意志、深刻原則、深沉絕決。也沒錯呀~情感也是如此,受傷時咬牙切齒,下一場戀愛還能秉持前車之鑒嗎?!與意志無關。
以上實為人之本性,不是什么小機率事件。因此,明白了,也就豁然了。
最后,如果想“幸福”,忘了上述文字吧。太明白就不需要愛恨情仇來鋪就人生,只需自身涅磐。
如同在夜的海上航行,追尋內心愛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