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群里有一個媽媽,好長時間了,她習(xí)慣了在群里傾訴她的情緒,當(dāng)然,絕大部分情緒都是所謂的負面情緒,比如焦慮,恐懼,憤怒等等。總是這個樣子,似乎沒有什么變化,有些人還在熱心陪伴,但也有一些人,漸漸有些不舒服,評判和建議的聲音多了起來。那么對于她,到底是共情有效還是給予,指出她的問題更有效呢?
說到共情,這在心理學(xué)上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評價一個人情商的重要指標(biāo)。何為共情呢?共情是指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深入他人,需要放下自己的價值觀,放下自己的陣地,把自己變成對方,就好像我就是他,用他的眼睛來看待他的世界和他本身。而放下自己,成為對方,是何等的不容易。因為我們的頭腦已經(jīng)習(xí)慣了自己的那套程序,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更容易共情和自己經(jīng)歷比較相似的人。也往往會說,我理解你,因為我也有過類似的感受。有人說,這個世界不存在理想狀態(tài)的感同身受。我覺得這是事實。其實,有時候,我們共情一個人,也不需要一定要感受到他的感受吧。只是,他所表達的,我們相信是他當(dāng)下真實的狀態(tài),允許他這個狀態(tài)的存在,就足夠了。
有人疑惑,對于這位朋友,如果一直共情,很容易會讓她陷入這種頑固的情緒里,認同這種情緒,走不出來的。也許她需要的是指導(dǎo),是建議,甚至是棒喝。我覺得,其實這位朋友,每次傾訴完,她的情緒得到了釋放后,她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只是,她內(nèi)心的恐懼,使她需要更多的勇氣才能突破自己。這個勇氣,從何而來?需要精神動力。精神動力如何產(chǎn)生呢?從個人需求,從價值觀。所以,只有回到根源,才能看到真正問題所在。她的需求,她的潛意識清楚,在支配著她的行為,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接納吧。
記得參加一次沙龍,面對一個朋友的傾訴,老師說,我理解你,我接受你的狀態(tài),但我?guī)筒涣四恪J堑模丝傆泻芏鄨?zhí)著,正是執(zhí)著,造就了我們的痛苦,這是人的本性使然,連大師都如此懂得放下救人的意圖,何況我們呢?我有一個朋友,他頹廢了好久,就是因為對過去的執(zhí)著,他也嘗試了很多方式,讀書,咨詢,參加成長班,并沒有讓他改變什么,依然沉溺在過去的模式里。倒是他的愛人和我們這些朋友,急得不得了,各種方法用盡,都不奏效。他就像一個祥林嫂,走哪傾訴到哪,真的是讓人頭疼。可是,有一天,什么真正刺激到了他,他好像突然醒過來了,渾身像打了雞血,又開始生龍活虎了。這里面發(fā)生了什么呢?也許只有他自己清楚。
記得有本關(guān)于治療抑郁的繪本說,對于抑郁的人,請不要強迫他接受生活是美好的,這樣會讓他更加煩惱,因為他感受不到。請不要對他當(dāng)頭棒喝“振作起來”,因為沒有人不希望遠離抑郁,振作起來,就像這位朋友,她好多次情緒的產(chǎn)生,根源不就是內(nèi)心那個完美的標(biāo)準(zhǔn),對自己不能振作起來,是不接納的嗎?與自己作對,不接納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源。請不要強迫他做不想做的事,這會讓他更加遠離生活。如果想向他傳遞一些有用的幫助信息,請盡量做得不著痕跡。最好的禮物,是只傾聽不評論。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共情吧。
有朋友提到被動聆聽。是的,被動聆聽需要修煉,把自己僅僅當(dāng)作一個管道,放下自己的頭腦,放下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如果不好做到,那至少努力做到一點吧。
那就是,很多時候,面對對方,我們的不舒服,都是因為我們的投射。這個時候,面對自己的不舒服,是自己成長的契機。這也是關(guān)于界限感的修煉,分清,這是他的事,還是我的事。
因為這世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