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性企業績效管理如何落地2018-05-26

一、前言

我不是學者,不擅長理論研究,也不擅長創造新概念。我是一名HR領域的踐行者。我的主張,也是我的實踐,知行合一,關鍵實用,要能落地。說的過癮,花里胡哨,沒有意義。

二、為什么要講績效管理

規模性企業,無論是外企還是民企,無論何種管理模式,無論互聯網型公司還是傳統的工業制造型公司,從HRBP視角,聚焦懂業務、推文化、促人才、提效能四大抓手,或者OTC工作(組織、人才、文化),這是經營型HR關鍵聚焦項。我將績效管理,和促人才和提效能工作強關聯。績效管理的重要,無需多言,這是常識。招聘合適的人才,用績效管理評估人才的價值和貢獻,基于績效管理的結果,關聯到培訓發展和人才保留和優勝劣汰。HR工作選、用、育、留,績效管理是抓手中的關鍵抓手。

三、規模性企業績效管理存在的典型問題(無論外企還是民企)

1、績效方案圍繞分錢而不是掙錢,不能導向業務打沖鋒,刺激高產出。

2、績效管理和激勵機制脫節,激勵機制不清晰可見。

3、只有個人績效沒有團隊或者業務單元的績效,撿了芝麻丟西瓜。

4、職能部門的考核,自娛自樂的多,聞不到硝煙。

5、只有績效方案,沒有過程中的跟蹤管理,考核兩層皮。

備注:各位看官,在內心深處默默檢視,在你所在的組織,對照五個典型問題,做自我診斷。

四、對績效管理工作把握不好的關鍵性事項

(一)過于專注績效管理的PDCA,忽視了頂層的導向定位,是否刺激業務高速成長?

1、老板強調HR抓績效管理,HR非常擅長PDCA流程設計,劃出績效管理流程圖,分成目標制定、年中回顧、年末考核、考核結果掛鉤等,明確HR的職責、經理人的職責。無論是自己設計,還是網上借鑒,這是非常淺層面的基礎性工作。光有這個基礎項,就能解決績效管理的有效性?肯定不是,這是大多數HR想不明白的問題。想不明白,產生情緒,怪老板不支持,抱怨業務經理不重視。

2、我的觀點,明確績效考核的導向,是重要于PDCA的流程環節設計。和老板和業務線深度對話,在你所在組織,業務發展的戰略是什么?年度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增長,是強調有機增長(跨國外企)?還是像華為一樣打狼血的高速增長?組織強調深淘灘低作堰,還是向外快速擴張?了解業務戰略非常關鍵。快速成長型公司,或者上市公司,每年的營收目標在20%及以上的絕對增長,績效管理的杠桿需要放大。低于這個增長的業績目標,不是說績效管理不需要,說的是績效管理杠桿作用,不需要那么大,HR可以把精力放在其它方面的工作,它只是抓手之一。

3、績效管理的導向是共同賺錢,而不是分老板錢。如果業務要高速成長,HR在設計考核導向時,一定要直言不諱講出這點。老板賺錢了,才愿意分錢。老板沒有賺到錢,忙活了一年,營收有增長,但利潤沒有增長,讓老板割肉,誰也不愿意干。HR不明白這點,考核體系沒有問題,考核流程沒有問題,為啥老板在分錢時不樂意?本質就在此!HR需要直白給業務線講,績效考核的導向是打沖鋒,刺激業務高速成長,賺取更多利潤。要共同賺錢,而不是分老板的錢!想清楚這點,績效杠桿的設計,就不會難了。

(二)只講績效管理,而沒有激勵機制的關聯,績效想落地,難!

1、這點HR最無可奈何。績效和激勵,本質是互相矛盾。老板想多賺錢少花錢,激勵是要花錢。員工也想多賺錢,創造業績后,拿到更多利益。作為老板要明白,狼行千里總要吃肉,要想馬兒跑得快,總得給馬兒吃草。員工都不傻。所以,大家共同賺錢,老板賺到更多的錢,員工才能分到更多的錢。核心的抓力點是,竭盡全力創造更高的業務增長和利潤額。

2、另一個問題,老板愿意做激勵機制,HR是否有專業性接住?一說到激勵機制,很多同行都會畫出完整的激勵體系,無論是抄來的還是自己設計的。我的觀點,重要的不是HR畫出激勵體系給老板報告?激勵機制是重要性、復雜性、敏感性三高工作。我在實踐中的做法是,識別每個階段的業務發展的痛點,找出這個階段的牛鼻子事項,制定出那些可以quick win的機制?那些是咬咬牙也要再等一等的機制?一個方案,經過實踐驗證是有效,由點到面的體系自然就有。比如薪酬問題,很多20多年30多年的老企業,業務快速發展過程中因為各種人治,薪資管理已經是積重難返!薪資的事項處理不好,從薪酬、到心愁、到新仇演變,不是玩笑話。HR沒有這個專業性駕馭薪酬改革,又沒有辦法說服老板,也沒有辦法抵擋業務的嗷嗷叫,“老鼠鉆風箱,都不是人“。面對激勵機制的設計,或者改進的難點,這需要HR的專業認知、策略應對、人際敏感、情商練達等綜合關聯。

(三)只有個人績效,沒有團隊績效或者業務單元的績效,本末倒置

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考核邏輯上,從集團到事業部,到子公司,到團隊,到崗位。考核邏輯一定是從大到小,而不是從集團公司,直接到個人崗位。人性就是如此,考核不觸及到利益,經理是不會關心的。從組織直接到個人的考核,花的是組織的錢,不是團隊經理的錢。只有團隊經理認識到,考核到團隊的收益,如何分錢,團隊經理自然更加重視。因為分得不好,直接影響團隊的收益和穩定。人性是分別人的錢不心疼,分自己的錢會更慎重。這就是考核牛鼻子。無論HR對經理做多少培訓,抓住這個關鍵點,就會事半功倍!先有公司績效,再有業務單元績效,再有團隊績效,最終有個人績效。這個考核邏輯不能跳躍!

(四)職能部門的考核,自娛自樂的多,考核感受不到硝煙,或者隔靴搔癢多

職能部門工作,往往難以量化,不像銷售部門直接創造業績。需要認清一個問題,職能部門的崗位,基于崗位JD明確的工作任務,這是雇員拿工資后要履行的基礎性和規范性的要求。拿獎金,是要考核創造性和有效性。這是不一樣的思考界面!舉例說明,我對培訓主管考核,一年里組織了多少次培訓,人均培訓次數有多少?這不是我的關注點,拿了工資,就是要做這些工作。我要考核的是,一個關鍵培訓項目結束后,如何促動培訓效果的轉化?所以,我對培訓主管的考核KPI,不會設置人均多少次數培訓,考核關鍵培訓的落地轉化有效性,這中間還有定量和定性指標。再舉例,作為人力總監或者財務總監,老板經常強調的,經常痛的點,支撐業務的關鍵事項,就是考核的牛鼻子KPI。作為人力總監,年度KPI只是組織多少活動?做了多少培訓?招了多少個人?老板根本不關心,甚至老板會批評你花了很多錢,沒有看到效果。如果設置這些指標,老板的認可度肯定不一樣,比如關鍵崗位的引進數量,關鍵崗位人才的保留率,業務單元人才梯隊的健康度,經營性管理人員的能力勝任度,公司風險內控推動有效性,人均效能提升比例,這些是老板睡覺都在思考的主題。考核KPI,一定要抓牛鼻子,否則隔靴搔癢的考核,動不到真格,自然無法落地。

(五)只有考核方案,沒有過程中的管理,純粹的兩層皮。

這個環節,才到了PDCA流程環節,設置目標,年中回顧,年末考核,修正會議,結果運用。這幾個關鍵抓點,需要做實和做到位。

1、個人崗位的KPI,控制在6-8個,盡量別超8個。KPI,一定要聚焦,再聚焦。經理也好老板也好,明白一個道理,無法通過KPI解決100%的事項,需要取舍和聚焦!

2、個人崗位的KPI,防止呆滯化。同我在第四點中講到,履行崗位基本職責的事項,別用KPI考核,KPI考核的是創造性和工作成績的有效性。很多公司的個人KPI,都是年初設計幾個,年中回顧,年末算賬。我的實踐主張是,KPI要體現一個季度或者半年內,不同階段的業務側重點,而不是一個年度始終不變。經理人你需要團隊交付什么,這個階段就考核什么?不同的小階段,考核側重點是不一樣。這種倡導下的KPI設置規則,才會體現力出一孔,否則容易隔靴搔癢!

3、年中階段回顧,經理人的反饋技巧,溝通交流技巧,設置目標的技巧,這是HR需要給到經理人的輔導,這和經理人的培訓工作關聯。

4、HR要抽查業務部門關鍵崗位KPI設置有效性,可以通過幾個維度和指標,檢查業務部門設置KPI的有效性。很多公司的HR做不到這點,可能因為忙,可能因為不懂業務,可能因為業務強勢等。我的實踐主張,這是必須要堅持做的事!逐步形成績效考核的審計,輸出審計報告。沒有這種檢查和審計,光有PDCA流程,除非組織內團隊經理的職業度高,一般執行環節會出現亂七八糟的情況。

五、績效管理落地的其它保障和應對措施

(一)一把手或者老板是否重視?如果老板不重視,HR如何辦?答案是涼拌!坦誠講,老板如果不重視考核,老板如果對HR工作價值的認識,存在認知天花板的話,HR的頭做不了什么。你能做的,盡可能去影響或說服,這很困難,因為地位完全不對等。一般老板都重視考核。

(二)老板重視,但業務線的團隊經理不重視,如何破?大多數HR在組織內,因為各種因素影響,HR是服務性和行政性角色,沒有話語權和地位。我的實踐主張是,如果對自己的專業性、溝通交流能力、應對策略和人際敏感度(避免踩雷)有信心的話,按如下方式推動:

1、團隊經理或者老板,一般有三個點,痛點、興奮點、癢點,HR總得抓住一個點。做好耐心和細致的培訓和宣貫,溝通環節到位,比發個郵件做個考核更重要!嘗試影響更多的團隊經理,從他們需求痛點的角度,找到考核工作的共鳴感。

2、做好培訓和宣貫的第一步,檢查和審計是第二步。基于審計報告發現點,用數據同不care考核的團隊經理溝通。如果無效,再和經理人的上級溝通。如果還無效,升級到經營會議上點名曝光。當發現仁至義盡的措施都無效,HR要敢于修理不負責任的經理,比如做不好績效的工作,不重視考核,就別和HR提加薪和調薪,把加薪和調薪的權力,收到HR和老板的層面。這樣干,需要有一個前提,你得取得老板支持,還得有專業性和策略保障,做到有理有據和滴水不漏,方是HR高手。

(三)實現分層和分類的考核管理,而不是一刀切的考核方式。

1、對高管,實現PPC的考核契約,執行4+1的維度,輔助年度述職,強相關利益相關者的反饋。360度的考核,需要很慎重。對高管,KPI約定是藝術活。既要KPI,又要不完全掉入KPI。高管的有些工作,靠KPI無法衡量。有些非KPI的考核,也很關鍵。商業環境是VUCA時代,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和非此即彼。

2、對中層,團隊經理的考核,分解為年度計劃、運營或職能關鍵性目標、管理基礎和人才基礎、雷區指標。由上級主管考核,綜合強相關的內部客戶人員的反饋。

3、對基層,抓每個季度或半年周期內的牛鼻子關鍵任務為考核指標,而不是拿工資所對應的崗位基本職責為考核指標。

(四)不要追求100%的定量,有些關鍵工作任務的考核,定性描述也是要的,有它的藝術性。

綜上,我對規模性企業績效管理的落地實踐主張,歡迎交流和指正,共享、共行!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