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話:為什么我讀詩慢?

——什么,你嫌我讀詩太慢,點贊也慢?
——來來來,我要跟你好好談(jie)談(shi)人(yi)生(xia)?

我的讀詩態度

我讀詩速度很慢很慢,慢到嚇人,偶爾再一懶,就不免會錯過很多好詩,錯過好多點贊的機會。好吧,這不重要,記住,點贊代表喜歡,不代表“例行公事”,既為詩人,不妨單純點。

此前,我有反復在簡書刷詩的習慣,只是不愿意輕易錯過一些好詩。那時我看詩囫圇吞棗,放下手機時只覺大腦空空,眼前都是星星。后來我才明白“面面俱到”“你來我往”的可怕。

越來越覺得,世間詩歌千千萬,如同手中沙子,越想緊握,反而錯過越多。“好”的詩歌,標準是很抽象的,但是凡被稱為“好”的東西,有一樣是不會錯的——它們必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若我說,“當下無好詩”,不要打我,于我個人而言,我只敢說“這首詩我喜歡。”

在此我坦白,我還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讀過的詩,我從不相信第一感覺。第一次讓我驚艷的詩,我會說,哎,我喜歡。過幾日重讀,第二次第三次仍舊讓我驚艷,我才敢慢慢相信,這是首對我口味的詩,這是首讓我歡喜的詩。所以為什么我讀詩慢呢?因為我常常反復讀。

詩歌的評判標準,我一直對此存疑。詩歌作為“性靈之歌”,有其潛在的神性和和諧感,此說法為個人看法,不過既然說到了我且厚著臉皮說下去。所謂神性,當然沒有那么玄乎,不過也沒有那么好理解,概括來就是——高于生活,且題材相對有限。對此,你可能會說,我詩里面寫的就是生活小事,比如吃喝拉撒睡。我不反對你寫這些,如果你能寫出詩意,都是詩。但是我怕你很容易展開“敘述”,并且“無病呻吟”,而這些恰好是詩歌所忌諱的。

舉個不成熟的例子,在海邊你看到月亮出來了,你說:哇,月亮出來了,好美啊!在這里,“月亮出來了”是事實,是敘述,而“好美啊”是你的條件反射、心理活動,也是敘述。而同樣的情景有人卻高呼:“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由眼前景換到了心中景,而且,誰知道作者此刻是不是真的在海上呢?但是這都不重要。詩歌,高于生活,也常常高于你眼前所見,與其說你在寫詩,倒不如說你在寫心。

至于詩歌的題材相對有限,我在此剔除了一切無以稱之為“美”的東西。然而就不要和我討論哲學“相對論”啥的了,說什么“丑”的東西換了角度就“美”了,有些“丑”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人類道德也絕對不允許,更何況是詩歌。

至于“和諧感”,簡而言之就是情感的自然抒發。詩歌詩歌,詩本為歌,有節奏有韻律甚至有格式,然而到現代情感日益掙脫形式上的束縛,越發活潑靈動。這也是好的設想,因為有些詩歌反而越發沒有“氣力”,“枯燥乏味”。形式上的“律”釋放了,那骨子里的“律”呢?

寫詩之人偶爾也會發現自己寫詩很“虛弱”,才提筆兩三行,熱度就沒了,又不愿放手,只得展開聯想拼湊一下。我坦白,有時我也是如此。而讀詩時我也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開篇兩句:“哇塞,好厲害,好精彩,”然而看到最后卻發現“兔子尾巴”草草結尾。這樣全詩讀來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別扭感。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能一口氣寫詩的人不多,但是保證情的穩定,景的和諧卻是大家都可以盡力做到的,并且通過練習能逐漸掌握其“套路”。

詩歌的世界很美妙,詩人們也很美妙,就像佛陀拈花一笑,詩人們也手捧一朵花,顏色不一,大小不一,類別不一,但那笑容卻走向了一致。性情,題材,遣詞,風格,詩人萬千,詩卻歸一為詩。

詩,是美好的“人”。想想那些個膾炙人口的名篇,哪一個里面沒有“人類”自身,即使再千百年過去,你依舊能從字里行間看到你自己,看到讓你動容的東西。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傷口中幽居,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我讀詩慢,我讀詩慢,我讀詩慢,重要的事說三遍,然而這也代表不了什么。

走馬觀花我無可指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風格嘛。此前常常聽人講,讀書要慢下來,沉下來,用心思考,可也未曾覺得讀快書的人沒有學識。讀書,莫不是腦力功夫,只要肯思考,快慢,都是表面功夫。可惜我讀書確實慢,有時也會羨慕讀書快的人ing。

好了,到此該收尾了。感謝前來聽我胡侃并且沒有扔拖鞋的你。且讓我這樣結尾吧,詩歌萬千,期待你我在蕓蕓詩海中相遇。

——2017.03.13

圖為小茶(捂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發紅包,在當今互聯網充斥的社會,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非時尚了。花錢的方式,在與時俱進地轉換著。 ...
    殷炳蓮閱讀 1,073評論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