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夏是我的學妹。初識她是在校友聚會上,飯局開始前,每個人介紹自己,我拿著話筒說,我是外語學院的,不知道有沒有外語學院的校友?三個女孩高高的舉起了手,學姐,這里!我一眼看到穿著藍色連衣裙的林夏,笑得最開心。她說,學姐,我是08級的。巧了,我也是08級的。她大一的時候,我研一,偌大的校園,小小的學院,也許偶爾碰過面,可惜不曾有過交集。
聚會后,加了微信,我經常在朋友圈里看到她分享的文章,原以為僅僅是別人的分享,不曾想過是她的原創。
再后來,她的書出版,在校友群里面炸開了鍋,于是,我才開始真正注意到這個女孩的文字。我平日不喜看雞湯文學,免不了有一些套路,呼吁成功,號召努力,而標題里總有個問號,哪兒有那么多為什么呢,讀過之后可能恍然大悟,轉眼間就忘了,滿篇的大道理,站在宇宙中心呼喚愛,好像只有作者才是世界的主宰,由一個例子引發的一二三思考,文學性并不強,可偏偏這種勵志又受到讀者青睞。我原以為這本書,只是一本普通的雞湯。
小長假后的下午,我坐在回滬的動車上,呆呆的坐著,看荒野從眼前掠過。剛剛經歷一場人生重大變故,心情低落到極致,看累了曠野,突然想起林夏的新書,我打開了手機。
我一篇篇閱讀她的文字,看到了文字背后的人生,這是一個敢做肯拼的姑娘,找得準定位,抓得住機遇,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要什么,在這個無數人復制粘貼別人人生的時代,在這個追求穩定隨遇而安的時代,在這個充滿怨念等待餡餅的時代,林夏屬于為數不多的一小部分人,他們按照自己的喜好,不在意他人質疑的眼光,朝著既定目標拼搏,努力活出更好的自己,所以他們的人生在不斷聚集光彩,不斷匯集羨慕的眼光,于是,他們成了榜樣,靈氣加上后天的努力,成就了散發的光環。有句話說的好,“比你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那么,還有什么是來不及的人生。
2.
我的微博簽名一直是:立志寫書,目標出書。注冊那天起寫下的,沒有更改。因為喜歡,讀研的三年間,寫下約20萬文字,在朋友圈子內流轉,搶占沙發成了閨蜜們支持我的小游戲。偶爾投投稿,了無音訊,那時候曾經夢想未來能出一本屬于自己的書,人生便得以滿足。畢業那年,同學們開玩笑稱期待我的大作,我告誡自己,多少人會隨著時間的流失忘記夢想,我一定不能做那個忘記夢想的人。
畢業后五年間,我工作在上海最繁華的金融中心,每天面對林立的寫字樓,朝九晚五,文字漸漸從我的筆下消失,偶爾有同學問起,我玩笑似的說,對,封筆了。
劉同說自己寫了17年的文字,前13年都沒人看。簡書上有人說寫了30萬字終上首頁推薦。而我僅僅開始了幾年,便逐漸遺失了夢想。
那天,我給林夏發了微信,我說,看著你的文章,很有感觸,你實現了我當初的夢想,工作以后漸漸停止寫作,也找不回當年的靈感,很開心身邊有你實現了這個愿望。
如果這五年,我堅持下來了,可能少了些許聚會逛街戀愛的時間,可能依然沒有成績,可能偶爾發些豆腐塊,也可能做成林夏今天的成績,一切都未可知,可惜我沒有堅持。
五年后,如果我依然放棄,那么那時的我依然和現在一個樣,如果重新開始,說不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就是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
于是,我開始重拾文字,不為了所謂的功成名就,只為了當初那點初心。
3.
20幾歲,你為什么害怕來不及,如今,我已然站在20歲的尾巴上,時間很快,十年像手中的流沙,不停的落,這十年的沙漏就快要滿了,而下一個十年即將起航,一切都是剛開始的樣子,一切還都來得及。
20歲,正值青春,活力無限,而30歲,也可以從20歲中吸取一點能量,誰的臉上也沒寫著真實年齡幾個字,即使到了中年、老年又如何,把每一個十歲都當成20歲的日子來過,其實也沒那么難。這個社會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當我們介紹自己的時候,往往以行業、職位、成績等等來簽注標簽,仿佛打上了成功的模子,才是標榜人生的贏家。而所謂的成功,并不一定是有房有錢有車,也不一定是嫁得好娶得美,通過自己努力追求,過上自己喜歡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可是,在羨慕別人能夠隨心所欲的生活的時候,那背后的努力和付出,全都隱藏在時間里,你是否能看得到?是否能夠成為激勵自己的理由?
20歲,年輕和時間就是最好的資本,十年間無數次試錯的機會,誰也不會責怪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錯了重來,不適合再重來,總結經驗,并沒有什么可怕。經歷過敢于試錯的機會,30歲以后,想要的人生才會越來越清晰,而左顧右盼的害怕中,急功近利的迷茫中,無所適從的盲目中,別人已經開始悄然行動,穩步前行,你將失去的是最好的時間和機遇。
林夏寫道:“如果說我還有什么英雄夢想,那就是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用文字來治愈人心,我希望這個世界因為我而有那么一點點的不同。”如果一本書,你能從中獲得認同,能鼓勵你重披戰甲,能讓你開始一點點的思考和討論,那么,這就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就算是雞湯,那么喝完之后,也會充滿力量。
重新開始,被遺忘的夢想會一點一滴的回來。明日再來,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正在努力書寫,努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