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重溫了2004年的老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溫情的法國電影,以前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好像沒有特別大的感觸,如今,稍微有點人生體驗,從而又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電影采用倒敘的敘事,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男主角皮埃爾重回法國故地參加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的日記,皮埃爾慢慢回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童年的記憶也一幕幕隨之而來。
1949年的法國鄉村,本有一腔音樂熱血的音樂家克萊門特?馬修到了一間外號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學監(相當于班主任)。學校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少年,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體罰,學校的校長只顧自己的前途,對學生采取高壓懲罰的辦法。
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他重新創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試圖用音樂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喚起孩子們對生活的希望。
看過之后,反思頗多,給最近浮躁的心輕輕地敷上了一層溫情的暖貼。
1. 作為一名教師,要給學生足夠多的愛。
孔子曾說:因材施教。優秀的學生都是一樣的,而起初不優秀的學生則各有各的原因。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如果僅僅只能將知識傳遞給特別聽話的孩子,那我認為這是不成功的。
調皮搗蛋的學生,不愿意學習的學生,不愛做作業的學生,或許就是由于老師的某一次不善意的行為,導致他們從此討厭這門學科。又或許是由于他們沒有被給予足夠多的重視,所以只能通過調皮搗蛋的辦法來引起老師的注意。或許他們只是到了叛逆期,以惡作劇為樂。
而老師如果就此不斷地懲罰,就像電影里的校長一樣,對待孩子們的任何行為,都只有關禁閉、挨打、或者是去被罰打掃衛生。只會造成惡性循環,學生變得屢教不改,老師變得精疲力竭。
相反,克萊門特從一開始就相信這些孩子們是善良的,他們的惡作劇只是由于他們內心的害怕和對校長的反叛。在學生們故意犯錯之后,克萊門特非但沒有懲罰他們,還在校長面前替他們隱瞞。雖然起初學生們不愿意相信這位老師是真正的對他們好,漸漸地,他們知道這位老師對他們是真心的,再有學生要惡作劇的時候,其他的學生自發地出來制止他。老師也不用因此焦頭爛額了。
正是由于克萊門特對學生真摯的發自內心的愛,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希望,班風也因此朝好的方向發展。隨后,克萊門特決定用音樂燃起孩子們對未來的希望和對自由的渴望,他組起了合唱班,用音樂和愛點亮了孩子們的生活。
2. 個人與團隊
在合唱班里,克萊門特發現皮埃爾有著獨特的音樂天分,因此給他安排了獨唱的部分,這也讓皮埃爾十分地自豪與驕傲。
但是來自于單親家庭的他異常地敏感,他的母親是一名餐廳的服務員,但是卻十分地美麗與優雅。在一次母親來看望他的時候,老師克萊門特跟母親單獨相處,聊了聊關于他的未來。被他看到之后,他拿墨水瓶砸到老師的頭上。
敏感的他并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事情,同學們都責怪他,老師則微笑著說沒關系,為了給他面子,沒有當著他母親的面批評他。他則繼續不知道感恩,認為全世界都欠著他。
在下一次合唱時,輪到獨唱部分的時候,老師并沒有給他示意,相反地,其他同學開始一起唱。在他問道為什么時,老師回答道:這個集體里并不是沒有誰就唱不下去了,沒有你,我們依然能唱的十分好。毫無意外地,皮埃爾失落不已。
老師并沒有去安慰他,在下一次給公爵夫人表演的時候,他難過地站在一旁,像是受到懲罰的孩子,渴望著去表演。但是,輪到他獨唱的時候,老師還是給了他機會,讓他去唱,艷驚四座。
從他的眼神中,克萊門特老師讀到他的感恩與被激勵。
我不得不說,克萊門特老師的教育方法非常地高明。
3. 夢想與生活
克萊門特老師一直追求著自己的音樂夢想,卻屢屢不得志。當他來到這所偏遠的問題學校時,一開始十分地低落,認為自己的夢想或許就結束了。
失落之后,他沒有放棄學生,也沒有放棄自己。他并沒有因為學生問題多而放棄他們,也沒有由于校長的高壓政策而放棄他的音樂夢想,在他看來,音樂是那么的美好,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明天與自由。因此,他十分激情地去創作,去啟迪,去堅持。
生活是不易的,夢想是遙遠的。有多少人愿意為自己的夢想堅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呢。
我們總是急于求成,卻忘了自己出發的目的。
我們總是急功近利,卻忘了欣賞沿途的風景。
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真正地去踐行這句話:一天一點,堅持自己的夢想。